初创时期新闻节目统计及分析
一、初创时期新闻节目统计
(一)试验播出阶段的节目
在试验播出阶段(1958年5月1日到9月2日),北京电视台确定了自己在这一阶段的任务:试办各种形式的节目,取得办节目的经验。通过试验播出继续培训业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继续调整和改进电视设备的性能。做好正式播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技术、设备、人才、节目组织能力等。通过试验播出训练干部、积累经验、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正式播出做好准备。
北京电视台在试验播出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逢星期四、星期日播出,每次时长3小时左右,节目安排不完全固定。从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节目时间表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1.节目时间表(试行)
1958年5月1日—6月30日,每周播出两次节目,逢星期四、星期日播出(见表1-1、表1-2)[26]。
表1-1 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阶段星期四节目时间表

表1-2 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阶段星期日节目时间表

从节目表来看,每次播出时长为3小时左右,其中主要时段周四(20—22时)两小时、周日(19—22时)3小时的整段时间都是播出电影、剧场演出或运动场比赛实况。其他时间,播出的是文化娱乐及知识性节目,以及儿童节目——这是电视台最早的对象性节目。而新闻节目只在隔周周四有一档25分钟的自办节目(政治节目),另外一个新闻节目是每周日的10分钟的《新闻周报》(由新影厂制作,后改为《新闻简报》[27])。自办的新闻节目不是每次节目中都有,而且在总时长中所占比例很小。自办的新闻节目与《新闻周报》两个节目相加,新闻类节目也只占节目总时长的5%左右。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后的新闻类节目实际播出量大大超过了计划的数量。
2.试验播出阶段新闻节目统计
(1)电视新闻片统计
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档案室的播出节目单[28]记载,在1958年5—8月这4个月的试验阶段里,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月各有9天计划播出时间,由于这家档案室保存的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的节目单全部遗失,所以只有6月以后的节目记录。6—8月这3个月计划有27天播出。“七一”“八一”两天增加特别节目播出,实际播出29天,其中1天没有保存节目单,有记录的实为28天。
数量总计。自制新闻播出18天共23条,《新闻简报》播出13天共14集,3场转播,7部纪录片,两个特别节目(见表1-3)。
计划播出日中10天没有自制新闻,这10天中4天为周日,6天为周四。其中4天既没有自制新闻也没有纪录片,占14.3%,另外85.7%的播出日都至少有一档新闻节目,也就是说平均每五六次播出中只有一次没有新闻节目。
自制新闻占播出天数的64.3%,即接近三分之二的播出日有自制新闻;虽然在节目计划表中应是在双周周四播出,但实际上从上述记录来看,并不那么死板,周日播出新闻的次数也并不少见。从这个数字上来看,实际播出新闻的次数比计划多。总的来说,在试验播出阶段,新闻的播出量还是很有限的(具体播出情况见附录1)。
表1-3 1958年6—8月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数量统计表

内容统计。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档案室保存的节目单,对其中6—8月自拍新闻片有名称记录的做内容统计(见表1-4,具体篇目见附录2)。
表1-4 1958年6—8月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内容分类统计表

(2)纪录片统计
该节目串联单上记录的纪录片首播的为5部,[29]1部重播。从题目推测内容大概如下(见表1-5)。
表1-5 1958年6—8月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内容统计表

综合以上两类内容统计可见,在最初的电视新闻性节目中,经济建设内容的数量比例最高,农业、文教、外事、英模也占一定份额;但整体数量太少,显示出试验播出阶段的特性。
(二)正式播出后的新闻节目
经过三个月的试验播出后,1958年7月31日,北京电视试验台筹备处向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发出报告,请求于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并建立正式机构。195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复同意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的报告。
1958年9月1日,《北京晚报》报道:“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经过4个月试验播出以后,将从9月2日起开始正式播出。该台正式播出以后,每周节目增至4次(二、四、六、日)。” 正式播出后,北京电视台每周4次的节目每次时长为2至3小时,与试验期持平。[30]
9月2日晚19时30分开始正式播出时,播音员的开播语是:“各位观众!晚上好!北京电视台经过4个月的试验播出以后,从今天起开始正式播出了,这是全民大跃进中结下的果实。北京电视台在今后将按照自己工作的特点,把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作为自己的任务。根据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宣传全国和北京地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及‘文化革命’的成就,做好时事、政治、军事方面的宣传,加强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大力推荐优秀文艺创作,以及做好对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教育。北京电视台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办好首都电视广播,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我们衷心希望各位观众今后经常给我们督促和帮助。”[31]
1.新闻节目播出数量统计
正式播出后,北京电视台开始创办了口播新闻栏目——《简明新闻》。
播出天数统计。在1958年的9月、10月、12月这3个月每月都各有17天,11月为18天计划播出日,合计69天,这期间仅有8天没有新闻节目播出(包括自制新闻、新闻简报、新闻纪录片),它们是9月的两个星期日、10月的3个星期日以及10月的3个工作日。[32]在计划之外,另有9天是在非播出日增加的播出,其中6天在星期三、1天在星期一、两天在星期五;增播中有8次内容是转播大会或演出,1次是年终节目;其中年终节目是新闻综述和纪录片,另有两天播出了简明新闻,其余6天没有播出新闻。
在试验播出阶段,计划播出与增播相加,4个月总共有78天播出,其中共有14天的节目单中没有播出新闻节目的记录,占17.9%,其余64天的节目中有新闻节目的播出,占82.1%,也就是平均5天中有1天没有新闻节目。在增加了节目播出次数后,新闻节目的播出在数量上也与试验阶段的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数量增加了。而当时现场转播的内容多为当日召开的大会或时政性文艺活动(详细内容见附录3),也多属新闻性质,这样算起来新闻节目播出的比例更大,仅有6天没有新闻节目、转播的播出记录,加上转播中有一次是文艺节目,即共有7天没有新闻类节目,占总播出天数的9%。
具体数量统计。正式播出后,由于每周播出次数的增加,新闻播出的次数也增多了,并增加了《简明新闻》栏目,新闻条数大幅度增加。在64天的新闻节目中,有自制新闻的达51天,共计新闻414条(其中52条为自制新闻片,360条为简讯,两条苏联新闻);新闻简报16集,纪录片34部,综述(专题)片两部,转播15场,另有两天的自制新闻为重播。其中增播9次应该看作是特别节目(见表1-6)。
表1-6 1958年9—12月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数量统计表

以上统计可见自制电视新闻节目每次平均播出约2—3条,实际为1—4条;每条新闻有长有短,短的为2分钟,大多在4分钟左右。简明新闻,在5分钟的节目时间中平均一次播出10条,实际为6—13条,每条长度在半分钟左右。每次新闻节目总长度约为十多分钟。[33]
2.新闻节目内容统计
(1)新闻节目
上述自制新闻有题目记载的共42条(详见附录4),根据题目推测其内容,分布状况如下(见表1-7)。
表1-7 1958年9—12月北京电视台电视新闻片内容分类统计表[34]

(2)纪录片
根据石凤山同志查阅的节目单,其中9—12月份播出的纪录片有名称记录的(详见附录5)共26部,根据题目推测内容,以此做分类统计(表1-8)。
表1-8 1958年9—12月北京电视台纪录片内容分类统计表

综合以上两个类别的内容统计可见,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经济建设类题材的数量最多,其次是会议、外事,人物、文教类题材,也达到一定比例。新闻片以经济与时政为主,纪录片中经济类最多,此外如人物、风貌等题材的比例也不低。
(3)实况转播
根据石凤山的节目单及其他人的相关记载,将其中6—12月份实况转播目录(详见附录6)做内容统计(见表1-9)。
表1-9 1958年6—12月北京电视台实况转播内容分类统计表[35]

10月底,为了欢迎志愿军凯旋,接连几天都有相关内容的各类转播。从内容统计来看,实况转播会议数量略低于文体娱乐活动。
早期的节目记录比较粗略,几种记录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上述统计只是基于这些资料,从中还是可以看到当年的概貌。
从第一年的播出数量上来看,无论是试验期还是正式播出时,播出天数都超过了计划。在5—8月4个月的试播期中,85.7%的播出日均有一档新闻节目;正式播出后,计划播出日数量翻了一番,新闻节目和时政类转播的天数所占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达到91%。《简明新闻》栏目的增加,使每天的新闻条数从之前的1—2条,大幅上升至10多条。在新闻题材上,无论试验期还是正式播出时,都是以经济新闻数量最多,其次是时政类。
二、初期新闻节目样式
这里的初期是指1958年到1959年上半年。以下将根据节目出现的顺序对各类别节目进行叙述。
(一)新闻节目的不同样式出现
1.谈话节目
试播第一天的第一个节目——《庆祝“五一”座谈会》,即谈话节目,前面已有分析,不再赘述。
1958年6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电视讲话,由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崔希贤主讲,是为了配合毛泽东在6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而制作的。当年3月20日,中共河南省封丘县委给毛泽东提交了一份报告,介绍该县应举农业社依靠集体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4月15日,毛泽东在广东写了一篇题为《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的论断。这次节目是响应毛泽东“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向全国“推荐一个合作社”的号召。电视讲话虽是一个人的谈话,但也在谈话节目范围内。
2.纪录片
从试播开始,便一直有新闻纪录片播出。如试播第一天的第二个节目,就是由新影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5月4日播出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纪录片。这是在事后第三天播出的纪录片,还是相当快的。[36]
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由本台记者孔令铎、庞一农摄制的新闻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其内容反映了河南信阳人民抗旱夺丰收的业绩。这是第一部由北京电视台自制的电视新闻纪录片。1958年10月1日当天又摄制、播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庆典纪实》,这部长达20分钟的新闻纪录片的播出,使观众及时看到当天的庆典盛况,显示出电视在时效上的优势。[37]
3.国际新闻片
在中国电视中首先亮相的国际新闻片是由外国制作的。1958年5月8日,北京电视台开播一周后,首次播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之一——民主德国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北京电视台试播而发来的祝词和电视新闻片。随后苏东各国陆续提供了很多新闻片,成为北京电视台最方便播出的新闻节目。
4.图片新闻

图1-3北京电视台第一个图片新闻“‘东风牌’小轿车”
开播半个月,5月15日星期四,北京电视台在节目中播出了第一个图片新闻——“‘东风牌’小轿车”,这也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节目报道的是三天前即5月12日,第一辆国产“东风牌”小轿车CA71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向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献礼。片子约长4分钟,介绍了“东风牌”小轿车的情况,报道所用的图片、文稿均来自新华社(如图1-3)。[38]
5.自制新闻片
关于“北京电视台最早的电视新闻”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6月1日播出的由本台记者孔令铎、李华拍摄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刊》(节目长约3分钟,用16毫米反转胶片拍摄、制作),是“北京电视台的屏幕上最早出现的电视新闻片”[39]。而据夏之平同志回忆,在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周新武同志当年的记事本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5月29日播出了自己拍摄的电视新闻:朱副主席到石景山钢铁厂为扩建工程剪彩。”[40]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条自制新闻。因为广播电视总局保存的电视节目播出单中缺少了1958年5月的内容,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播出情况也就无法从档案中找到依据。目前也尚未找到其他证据来证明这就是北京电视台自制的第一条电视新闻,但它确实早于6月1日播出的新闻片,且是目前可查证的第一条自制新闻。
另据参加创业的新闻部同志们回忆:在试播初期,确实没有电视新闻。原因是在刚开始试播的半个多月内,新闻摄影和演播室内的摄像工作是由同一拨人员承担的,“电视台领导决定把仅有的人力首先用在播出第一线。从八一厂、新影厂调来的编辑,从事电视节目播出值班导演工作,搞摄影的同志从事电视节目摄像值班……”[41]当时的摄影人员全部都在演播室里操作。所以,“在试播的前半个月没有电视新闻是可能的”。电视试播半个月后,初步具备了电视新闻的拍摄、洗印、制作条件和经验,“朱德副主席剪彩”的新闻也就有了自制播出的可能。
6.现场转播
6月19日星期四,北京电视台首次组织了体育赛事的实况转播,播出的是八一男女篮球队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表演赛,解说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实况转播声道。当时电视台处在创建初期,没有专门报道体育赛事的机构,体育新闻、体育专题和实况转播均由文教组的记者、编导承担,[42]所用设备是1956年日本商品展览会在北京举办后留下的2讯道转播车。周恩来总理当晚观看了这次现场直播,并在6月23日赴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时,向当时几位在场的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谈了他的观后感。总理说:“八一女子篮球队和北京女子篮球队的比赛中,解说员对北京队介绍得多,对八一队介绍得少,电视观众可能觉得不太公平。”[43]
由此看出,中国电视的实况转播始于体育赛事。
7.新闻影片
新影厂的《新闻简报》《世界见闻》《解放军简报》《体育简报》《科学珍闻》等各类新闻集锦影片,类似于后来的综合新闻节目,每期节目有10条左右的新闻。从前面试播期间的节目表中可见,星期日在播放开始曲和本日节目预告后,18:50安排播出的就是《新闻周报》影片。但由于没有五月的节目串联单,所以不知具体开播时间。
8.口播新闻
1958年11月2日,口播新闻出现在一个5分钟的新闻栏目《简明新闻》中。当天是由沈力播报,这一天是她第一次在屏幕上播报新闻,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44]
9.专题片
1958年12月31日晚上,北京电视台播出了《胜利的1958年》,这是一部对当年的重要新闻事件总结回顾的片子,是一个新闻综述节目。“影片的素材可能来自电视新闻,也可能包括新影拍摄的新闻。”[45]这个节目的出现,说明在电视创办的第一年就已经开始运用影片素材编制新闻专题,只是在当年尚未使用这一名词。
10.电视评论
1959年6月1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评论《谈西柏林近况》。全部影片材料及部分录音资料由民主德国电视台提供,片子还附带了评论稿件。[46]
上述10项中的前7项都是电视台在试验播出阶段出现的节目样式,第8、9、10项是正式播出之后出现的节目样式。
从电视新闻方面看,基本实现了电视台开办前的计划,对各类节目都做了试验,并都成功播出。可以说试验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电视新闻的优越性——时效性与形象性也已初步显示。
(二)开办初期的新闻类别
将以上节目归类,根据其所属类别进行分析。
1.纪录片
纪录片是早期新闻节目的一个主要类别。
建台初期电视纪录片与电视新闻片没有严格的界线,有长达几分钟的新闻片,也有不足10分钟的纪录片。创作方法和风格样式主要沿袭了国内电影纪录片的模式,两种片子的创作程序、制作方式以至使用的材料、设备也与电影厂的新闻简报和纪录片没有什么两样,电视特点并不明显。仅有的差别就是电影使用的是35毫米胶片,电视使用的是16毫米胶片;另外电视制作快、报道及时、篇幅长度相对自由。所以说新闻纪录电影就是早期我国电视荧屏上的新闻片。
从前面的内容统计中也可以看到,这些新闻纪录片主要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政策方针进行的宣传报道,内容大多是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成就、介绍先进典型、报道领导人活动、反映重大节日等。其手法主要是叙述、报道,选题内容和风格形式都比较单一。虽被称为新闻纪录片,但它们的选题和做法有不少类似于后来的专题片,是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电视诞生早期相当一段时间内,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纪录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新影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科影厂”),甚至八一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电影厂,它们摄制的消息类和专题类长短纪录片,包括《新闻简报》,都是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来源;二是北京电视台记者自制的一部分新闻纪录片。如北京电视台1958年10月1日播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庆典纪实》,这部长达20多分钟的纪录片,是在庆典当天拍摄的,经手工冲洗、晾干,再逐段剪辑、审查。它实际上是一部未经配音和拷贝的编成样片,是黑白、无声的半成品胶片,不是电影片那种将画面与音乐、音响效果合成在一起的成品。这是因为当时北京电视台还不能制作有声拷贝影片,但电视片也因此而具有生产周期短、时效性更强的特点。[47]
2.新闻片
(1)国际新闻
这是北京电视台最早播出的电视新闻,是当时的国际大背景造成的特殊现象。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不仅支持我国建台,而且在建成电视台后,最先从节目上予以支助。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7国电视台按照与中国的双边合作协定,通过航空邮寄,不定期地把他们的电视新闻片及少量专题报道和歌舞片寄送给北京电视台。为此,北京电视台建立了不定期的国际新闻栏目。[48]
这些电视新闻和专题片都是16毫米胶片的黑白无声片,附有俄文、英文或其他外文的解说。这些片子的内容多是反映提供国国内工农业生产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形式多为新闻纪录片。
国际新闻在当时由北京电视台政治组的几名翻译人员负责编译。在北京电视台创建的早期,这些国家的新闻片在用于节目播出的同时也提供了制作的样板,为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2)自制新闻片
北京电视台在刚试播的1958年5月底即播出了第一条自制新闻片。6月以后,电视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但还没有形成栏目,也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不定期播出的电视新闻栏目类似于新影厂的《新闻简报》,但初期每次节目条数很少,常常仅有一两条。
由于受到“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电视新闻中也曾宣传了不少浮夸、虚假的内容,如报道“放卫星”“亩产万斤”等。
除了自制的新闻,北京电视台还播出了由地方台摄制的电视新闻。1958年,上海和哈尔滨也建立了电视台,它们都曾把自己拍摄的新闻片提供给北京电视台。如1958年11月20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上海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电视新闻,以及12月18日的电视新闻中有一条“上海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的报道。[49]
“中央电视台(当时为北京电视台)和地方台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互相支援的密切关系。中央台向地方台提供重要的全国性新闻,并成为地方台培养记者、编辑的基地;地方台则把本地重要、新鲜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向中央台寄送。”[50]
(3)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是中国电视新闻的最初形态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图像报道——静态图像——照片报道,是一种将新闻图片画面进行分切组合拍摄再加上解说的新闻报道形式。5月15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节目中播出了图片新闻“‘东风牌’小轿车”,当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后开辟了《图片报道》栏目,[51]早期的资料图片多来自新华社。
图片新闻的播出方式是在演播室中将新闻照片置于两台摄像机前,两台摄像机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轮换拍摄照片的不同部位,形成画面镜头,在导播台上切换播出;另外由播音员同步播读编辑撰写的解说稿,达到声画同一的效果。因此,它实际上是由静态图像构成的新闻片,所以被俗称为“拉洋片”。“这样一个形式简单的节目,却曾起到了充实屏幕的作用。……尽管是‘死’的照片,但它却是具体的、形象的,再配上音乐和解说,这样就既不同于报纸,又不同于广播,开始有了自身的特点。”[52]
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于当时设备、人才、财力等多方面资源短缺,电视台很少能拍到新闻图像,为了电视画面的要求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利用已有手段且易于操作,也能让观众接受的形式,也暗合了电视媒体“汇天下精华”的思想。直到20世纪70年代,很多地方电视台仍以图片新闻作为自制电视新闻的主要形式,后期的电视新闻节目(如2002年的《东方时空》)中也时有使用。
(4)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是由新影厂制作的新闻电影片,原名《新闻周报》,其内容体裁类似于消息。它每一号(期)的长度仅有10分钟,内容涉及重大的时政新闻以及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动态,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等。每号有5个左右的小主题,其中有2—3个国内重大新闻,放在开头处。“它短小精悍、迅速及时地通过荧幕形象报道祖国各个方面最新的消息(相对而言),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广大观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片种。”这档节目片创办于1949年,每星期一号。“在1955年,新影厂确定其以短片为主的制片方针,把杂志片列为制片的首要任务,把《新闻周报》又改为《新闻简报》,每五天出一号,增加了产量。过了几年,又将‘简报’的出片时间改为每周一号,样式上基本没变。”[53]
3.口播新闻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电视新闻一定是从口播新闻开始的,因为它最具便捷性,形式最简单、最好实现,并且能够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信息量。但中国电视新闻体裁形式出现的顺序却正相反,复杂的形式——甚至直播节目都先行诞生了,而简单的形式后来才出现。
口播新闻在一个5分钟的栏目《简明新闻》中播出,它由播音员出图像播报。使用这一形式把发生在国内外、电视台自己未能拍到、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播送出去。这种方式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54]实际上是广播新闻的电视版。这是因为北京电视台当时隶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北京电视台当时的记录来看,口播新闻一出现就基本上每天播出,这是“由于节目稿源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提供,有保障,直播口语形式制作播出操作程序简单,所以基本上能做到每天都播出”[55]。如1958年的11—12月,只有这年的最后一天因播出新闻综述而没有播《简明新闻》。
4.现场转播
这里所说的现场转播即现在所说的现场直播,是将转播车开到现场,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对外播出的形式。现场转播由体育比赛开始(6月19日),随后是在剧场转播文艺演出(6月26日),接着就是在更大空间、时间段的直播——广场集会。
1958年的10月1日国庆节,北京电视台首次以“首都人民举行盛大阅兵游行”为题,在天安门广场对“十一”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进行了现场实况转播,晚上又继续转播了广场焰火晚会的实况。这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对重大节庆典礼活动的大型转播。这比此前几次的体育比赛、剧场演出转播要复杂得多。当时全台上下都投入“十一”转播的工作中,准备工作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了。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当天电视台主管技术的周纯荣就带领队伍,将转播车开到天安门城楼下,开始准备国庆节游行的转播。在转播前的10天还多次试机。[56]
国庆节转播时,3部摄像机分别架在金水桥前和东西华表附近,摄像机电缆被挂到了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上、桥洞下,接好机头和电视车后插座,微波架到中山公园西南角厕所的房顶上。当天的转播相当成功,北京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了群众游行的场面。
“十一”转播使用的不是此前体育比赛直播用的日本2讯道转播车,而是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辆电视转播车。它是当年7月由广播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广播器材厂、北京电视台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研制生产的。它装有3个摄像机讯道,车上还有一套微波发送、接收设备。此后,日本留下的转播车成为国产车的补充、备份设备。[57]
1959年4月18日,北京电视台直播了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实况,这是北京电视台首次转播重大政治会议。1959年9月13—28日,北京电视台又第一次转播了第一届全运会的综合赛事。
实况转播是广播电视特有的报道形式,它能使听众观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听到、看到现场发生的情况,如身临其境一般。虽然这在当时对于电视来说是新的形式,但对于广播来说却并非如此。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逢“五一”“十一”都对首都的盛大节庆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一些外地广播电台甚至早在开国大典之前已对实况转播有了多种尝试与实践。这为同属一个系统、同在一个院内,又拥有不少有广播工作经验人员的电视台现场转播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也可以看出电视早期对广播已有的成果、经验的主动借鉴与继承。在广播的帮助下,电视不仅有了部分现成的操作形式、方法,而且还得到广播已有人才的帮助。在那个年代,人们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无私援助为荣,所以经验共享为电视台节目的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从体育比赛、剧场演出到“十一”游行阅兵式与晚会,这是北京电视台在不到三个半月的时间里依次实现的直播内容,可见其发展的迅速。这3类直播成为我国现场直播节目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直播节目有深远的影响。
5.电视谈话、访问
这是用人物谈话这种纯语言表达形式做的节目。谈话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最易操作、最易实现的形式。没有什么形式比一人或多人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更方便易得了,它的制作成本也很低,话题可以无所不谈,时间上能灵活掌握,谈话可长可短,内容、长度都很易于掌控。
在试播首日节目中就成功播出了一次电视座谈节目。在当年6月8日河南应举农业社主任崔希贤的电视谈话后,北京电视台还组织、播出了多次电视谈话和人物事迹报告。这也是为了配合当时的英雄模范宣传任务,其形式有:转播报告会实况,这些报告会有的是电视台组织的,有的是社会机构如共青团、工会等组织的;还有电视台专门制作的人物讲话、访谈、座谈。后来播出过的访问、讲话人物中比较著名的有:李顺达、申纪兰、王崇伦、张百发、李瑞环、倪志福、时传祥、麦贤得、吕玉兰、侯隽、邢燕子等。如1959年9月,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访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张百发》[58]就是典型的访谈节目。当时的访问者与开播第一天的座谈节目一样是节目的组织者而不是播音员。看来早期的操作更质朴、更接近事物的实质层面。
6.电视评论
1959年6月1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评论《谈西柏林近况》。[59]这种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在1980年前没有出现过的节目类型,实际上在电视开播的初期就有了,而且是最地道的电视评论:有画面、有音响。当然这个评论本身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属于述评,是比较容易使用画面说话的题材。但遗憾的是我国最早的电视评论与新闻片一样也是来自外国。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6大类9小类节目中,较难加工制作的是自制纪录片、新闻片和现场转播,国际新闻、访问谈话、电视评论难度适中,特别是后者数量很少;图片报道、口播新闻较容易操作,新闻简报、电视纪录片没有自制成分,最易播出。从类别来看,新闻形式较为齐全了,它们共同完成了电视初创期的报道任务。
(三)初期新闻节目与栏目
前面是从不同角度探讨初创时期新闻的体裁与形式,这部分讨论的是新闻节目与栏目。
1.体育节目
在1958年刚刚开播时,北京电视台就有不定期的体育报道。开播当年,就开办了《体育爱好者》专栏,向观众介绍各种体育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著名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生活以及体育知识等。体育节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中第一个针对需求、比较注重时效的专门栏目。
由于体育报道的特殊性,它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开路先锋,很多形式、做法、手段,都是由体育节目先做改革、尝试,其他新闻节目再吸收经验,逐步推广。如开播一个半月就尝试了体育比赛直播。1959年9月13—28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综合赛事直播报道,直播了开幕式和足球、篮球、排球等重要比赛的实况,并在新闻节目中报道比赛的消息,在全运会结束后播放了电视纪录片。由于当时电视机太少,体育报道未能形成观看热潮,但体育节目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巨大影响,已经初露端倪。[60]
2.新闻栏目
以往人们认为北京电视台在1960年才创办了固定的新闻栏目,但实际上据当时北京电视台老员工的回忆,从创办的第一年就有了固定的新闻栏目。
(1)《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栏目中播出的是由本台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片。它在开播之初是不固定的,在前面的叙述中也有过涉及——定在双周周四播出的新闻节目实际上也常常在周日播出。试验阶段6月1日—8月31日两个月中,计划播出日为23天,其中10天为周日、13天为周四;按计划播出7次即可,实际共播出了13次,其中周日播出6次,周四播出7次。可见作为栏目当时并不是那么固定,但这种变动不是减少播出而是超过计划的增播。
9月2日正式播出后,“本台摄影记者的报道统一规范为《电视新闻》栏目,虽不是每次都播,但栏目基本固定”[61]。它“在每天节目开始时播出,说明栏目正式建立”[62]。但是1958年不是每天都有电视节目播出,也不是每次播出都有新闻,因此,《电视新闻》栏目也不是每天都有,但作为栏目它已经存在,成为今天《新闻联播》节目的前身。
(2)《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是中国电视第一个明确、固定的新闻栏目——虽然它诞生在《电视新闻》之后、在正式开播的当天。这个栏目在每晚节目的最后播出,每次约5分钟,报道的是那些发生在国内外、本台记者未拍到的新闻。[63]新闻稿件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方式是由播音员出图像播报。[64]有了这档新闻节目后,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报道的范围也扩大了,为电视最终成为新闻媒体做了准备。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晚间新闻。
(3)《图片报道》
9月2日节目正式开播后,北京电视台便开辟了《图片报道》栏目,利用新华社编发的国内外新闻照片,配上解说进行报道。使用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电视图像报道的范围,争取新闻时效,这反映了电视台对提高电视新闻数量和质量所做的努力。之后,《图片报道》由于新闻时效性不够强,加上需要依赖其他新闻单位提供照片,所以没能定期播出。[65]
(4)《国际新闻》
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局限,在北京电视台建台初期播出的国际新闻内容仅限于苏联、东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等国,节目是由所报道国的电视机构提供。由于片源有保障,1958年下半年,北京电视台开办了不定期的《国际新闻》栏目,为这些不断收到的新闻片提供专门的播出单元。《国际新闻》栏目每次时长10至20分钟,起初每周播出一集。
刚开始栏目每期播出数国新闻,后来将新闻片编成一国专辑播出,曾播出过《苏联新闻》《罗马尼亚新闻》《民主德国新闻》《捷克斯洛伐克新闻》《波兰新闻》《匈牙利新闻》《保加利亚新闻》等。朝鲜也向北京电视台提供过新闻片。[66]北京电视台通常要在事发一周以后才能收到片子,加上翻译制作的时间,其时效性较差。
1959年,同苏东七国电视台的节目交换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当年下半年起,新闻来源显著增多,《国际新闻》栏目便取消了单一国新闻专辑的编辑方法,综合选编各国新闻,节目按内容性质编排次序。《国际新闻》由开始每周播出1—2次增加到每周4—6次,每次10—20分钟。这一年,上述各国寄给我国的电视片数量最多的是匈牙利,有459部,苏联也有349部。[67]
此外还有每周固定播出的新影厂制作的《新闻简报》。
从早期每天仅有两三个小时的播出量来看,已有5档相对固定的新闻节目,类型丰富,有一定层次感。
北京电视台创办初期的新闻节目数量,在试播期就有4类新闻节目:自制新闻片、现场转播、新闻简报、纪录电影;有两档固定栏目:政治节目和新闻简报,前者为自办;且85%以上的播出日有一档新闻节目。正式播出后,每周播出次数增加一倍,新闻节目播出占到总播出日的91%;固定自办新闻栏目由1个增至4个:《电视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报道》《国际新闻》;新闻体裁形式也从试播期的4种(纪录片、新闻片、谈话、转播)增加到6种(增加了口播、评论)。从播出数量和表现形式上都上了一个台阶。
北京电视台开播初期的新闻节目大概有这么几种组织方法:一是节目由其他单位制作,电视台只负责播出,如新影厂的《新闻简报》、纪录电影等;二是由外单位提供稿源,自己加工成电视形式播出,如《图片报道》《简明新闻》;三是模仿兄弟媒体已有形式自制的节目,如:学习广播的谈话节目、现场转播节目、学习新闻纪录电影的新闻片和新闻纪录片。这是起步阶段必要的学习,说明兄弟媒体成熟的经验孕育了电视新闻,为仓促上马的电视新闻提供了模本、规范,也可以证明电视新闻是各种新闻媒体报道形式的延续、发展这一事实。
从上述统计也可以看出,北京电视台开播之初,新闻性节目曾一定程度上使用了新影厂、八一厂、科影厂及其他电影厂的作品,以及其他新闻单位的信息来源,正如当时的新闻部主任夏之平所说:由于人力与设备都严重不足,“运用外力来支撑节目的播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办法”[68]。
1958年12月25日、27日、28日3天,北京电视台在节目中预告:从12月30日开始,本台除星期一以外,每天晚上都播出节目。播出时间从19点开始。星期天从18点半开始。12月30日以后北京电视台节目播出改为每周播出6次,且遇大事还要增加节目。[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