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闻改革

第二节 新闻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之后,新闻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新闻改革使电视新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短期的过渡之后,增办电视节目成为新闻改革开始的标志。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节目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北京电视台的几个大型节目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抒发了人们积郁已久的情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1976年12月21日,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诗刊》编辑部主办的《诗歌朗诵音乐会》实况。一批老文艺工作者登台,演出了不少观众喜爱的老节目。演员们在节目中更多地宣泄出对“四人帮”的恨和对周总理的爱,释放出近一年被压抑的情感。郭兰英在《绣金匾》中唱道“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的时候,泪水夺眶而出,场内场外的观众也都被深深感染,流下了热泪。[80]人们这时的爱憎情感高度一致,在观看中获得了交流与释放。

1977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北京电视台又播出了“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文艺演唱会,观众反响热烈。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还播出了新影厂的彩色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它一反当时大多数新闻纪录片套话连篇的风气,朴实自然、真诚感人。这部片子本该在一年前周总理逝世时播放,但在“四人帮”的禁令下没能与观众见面。[81]

1978年2月6日,北京电视台举办了第一次综合性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从大年三十晚播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钟左右。[82]这成为以后每年春节惯例节目的肇始。

此后,全国展开了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清理“文革”错误的工作。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中心是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当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定。粉碎“四人帮”后,人民要求改变国家面貌、改善自身生活状态,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发展成为主要矛盾。

二、增办新闻节目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增加新闻节目。如1981年,除转播《新闻联播》以外,每周7天中有4天播出本地新闻的电视台在全国还不到一半,但到了1984年,大部分省、市台都有了自己的新闻,如《黑龙江电视新闻》《江西电视新闻》《四川新闻》《天津新闻》《浙江新闻》《辽宁新闻》《甘肃新闻》《河南新闻》《新疆新闻》等。有的电视台还开办了一天两次或更多的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在其节目中的比例,开始高于中央电视台的。全国电视新闻编辑记者队伍也从1981年的300多人发展到1984年的1,200人左右。[83]

(一)上海电视台

上海电视台的新闻播出次数增加最快,而且开发出很多以前没有的新栏目。

该台从1977年开始增加新闻播出次数,1979年达到每周播出6次(周一至周六)。1980年6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始在周日开办《口播新闻》栏目,此后每天都有新闻节目。《口播新闻》栏目主要内容来源是聘请的600名通讯员来稿;平均每次播出5条左右,大多是当天或一天前发生的事情。虽然《口播新闻》没有活动画面,但由于它时效性强、内容新鲜,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内容陈旧乏味、数量少、旧闻重播多的现象,社会反应良好。通讯员的信息也使新闻扩大了报道面,增强了时效性。

1979年,上海台又创办了《华东见闻》专栏,该栏目每周播出1次,轮流播放华东各台拍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生活以及其他题材的新闻专辑和纪录片;1984年元旦,该栏目改名为《经济区信息》,每周播出1期。上海台这个时期创办的新闻性栏目还有《市场掠影》(1981年,1985年更名为《经济之窗》)、《体育大看台》(1982年)、《国际瞭望》(1983年)等。

1982年元旦,上海电视台率先在每天的21:30播出《夜间新闻》栏目,时长15分钟。内容除选用当天18:30播出的重要新闻外,还选录中央电视台19点《新闻联播》中的要闻,还有少量突发事件的报道。这是新时期中国最早开办的晚间新闻,它打破了当时中国电视新闻一天一次的格局。[84]在这之前,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20世纪五六十年代播出的节目中,除每晚18:30播出的《电视新闻》栏目外,还有每天节目结束前、22点左右最后播出的《简明新闻》(口播),这是中国最早的晚间新闻。

(二)广东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也通过创办类别丰富的新闻栏目增加新闻次数,如创办了《国际纵横》(1981年2月)、《口播新闻》(1981年4月)、《一周新闻集锦》(1981年10月)、《市场漫步》(1982年4月)、《电视评论》(1982年4月)、《文明之花》(1983年2月)和《立此存照》(1983年3月)、《今日电视新闻》(1983年8月)。

从1982年7月1日起,广东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白天的综合节目,同年,在全国最早开播《午间新闻》。该台还在年底开办了反映群众呼声的《观众之友》。开办《午间新闻》的第二年,1983年7月,广东电视台又增开了晚间的《今日电视新闻》,把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和本省市的新闻编在一起播出。至此,该台午、晚都有了自办新闻,并开始在新闻节目中实行部分直播。[85]广东电视台成为当时节目改变最大的电视台。

还有的台,如湖南电视台于1983年3月1日开办晚间新闻节目。这是第三家开办晚间新闻的电视台。1983年以前,其节目混合省台和中央电视台节目,即一周内4天播送本台节目,3天播送中央电视台节目,采用差转传输方式转播,质量不理想[86]

三、扩大节目来源

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和促进整个电视事业的改革是当时电视工作者的共识。要改革新闻首先就要从扩大新闻来源入手,所以早期的新闻改革中,调整机制、改进技术以拓展新闻来源是其主要工作。改善覆盖技术,给新闻节目扩大来源提供了途径,如微波、卫星等。因为播出次数的增加,所以每天的自办新闻需要更多的新闻来源。

(一)台际合作

台际合作是指各台之间平等交流、合作,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台之间的转播合作。这种合作搞得好,可以有效解决内容来源问题。

1977年,北京电视台在合肥、太原、成都等地召开了华东、中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会议,针对《新闻联播》报道面窄、节奏缓慢等问题,研究电视新闻改进和共同办好《新闻联播》节目的方法。会后,各地向北京提供的新闻数量明显增加,由1977年的200多条,增加到1978年的800多条。[87]

1978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的代表分别在阳朔和呼和浩特举行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新闻联播》《祖国各地》等节目和提高新闻质量进行了讨论。[88]

前文提到的1979年8月18—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中,来自29个省区市的代表除了讨论搞好自办节目外,还重点讨论了加强全国各电视台协作、交流和节目交换的议题。1980年6月16—22日,第二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也主要讨论了节目交换和联播问题。[89]

1979年6月5日,浙江电视台倡议:华东各省、市台定期召开电视协作会议,着重解决电视录像节目的交换和异地播出问题。此倡议得到江苏、安徽、山东、江西、福建、上海5省1市电视台的赞同。1980年7月,这6家电视台联合推出了《华东见闻》专栏。

1979年,上海电视台同华东各省以及广东、天津、北京等10多个省、市建立起节目交换关系。通过节目交换,1980年,上海电视台提供给兄弟台的节目时长达5,453分钟,如曾经通过电力微波网为杭州市电视台传输节目。1981年,上海电视台因交换增加节目7,000多分钟,交流的节目有电视新闻、文艺、专题、电视剧、戏曲片等。[90]

1980年12月22—28日,华北五省市电视台在石家庄首次召开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交流了办好电视新闻的经验,研究了电视新闻改革和“自己走路”的问题,商定联合举办《华北见闻》专栏节目。《华北见闻》于1981年1月开始播出,1982年2月改名为《长城内外》。[91]

全国城市电视台从1983年起展开一年一度的节目交流,起初只有大约20个电视台,之后逐年增加,开始是“骡马大会”,软件硬件都带着,后来只带软件,东道主提供硬件,再后来,大家都感到需要建立一个固定的节目交流中心。[92]

(二)全国一盘棋,丰富中央电视台节目

1981年1月13—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广播局局长座谈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四川、湖南、甘肃、辽宁、河北10省市主管电视的广播局局长参会,会议中心议题为“解决地方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会议就中央台与地方台在节目播送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如下意见。1.中央与地方要通力合作,把中央台的节目传送到各地方去,地方台不能只转播省台节目;除了保留中央台的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还要播出中央台的有关政治类、经济类的专题节目和有关精神文明、文化教养、科技方面的节目;不能用使用效果不好的频道转播中央台节目。2.一周内,中央台与各省台以5∶2或4∶3的天数分配播出时间;也可7天都以转播中央台节目为主,每天加上若干本地新闻。[93]这一规定是对“加强地方广播事业管理工作”方面报告的落实。它针对的是在当时虽然各地已建立了电视台,但节目制作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状况。这一想法对地方台有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上,这些意见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确规定各级地方电视机构应准时、完整地转播中央电视台的一定节目,以保证中央的精神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够迅速、直接地同全国人民见面。在那几年里,随着电视基本建设的发展,微波线路的增加和覆盖面积的扩大,中央与地方电视节目的播放配合要比过去方便多了。[94]

为了使地方台能及时向《新闻联播》提供电视新闻,1983年,中央电视台从自筹外汇中拨出50万美元,补助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电视台购置电子新闻采、录、编设备。为了帮助地方台解决器材设备短缺问题,中央电视台又请求中央拨专款70万美元,补助30个地方台,平均每台补助2万多美元。[95]

据1982年的统计,中央电视台自采自编的新闻和专题已占新闻总播出量的80%以上,改变了电视新闻长期依赖报纸、广播、通讯社的局面。

(三)对外交流合作

在当时,以中央电视台为主,我国电视界开展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交换节目、出访拍片、建立业务联系等,扩大了新闻来源。这也标志着我国电视进入了国际交流的新阶段。

1.建立合作关系

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国家级电视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80—1981年,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瑞士国家广播公司、法国国家广播公司以及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定;1983年,同巴基斯坦、塞舌尔、法国、罗马尼亚4国签订了广播电视合作协定或议定书。与签约国家合作,其中包括节目交换,这带来了相应国家的新闻资源。[96]

2.参加卫星交换

1983年3月1日,我国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以下简称“亚广联”)A区通过国际通信卫星进行的电视新闻交换试验。它是实现全球电视新闻交换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性新闻交换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香港6个国家和地区为亚广联A区。到9日试验结束,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7次18条,共30分钟,被参加组织采用11条;接收A区播发的新闻54条,采用了21条;接收亚广联B区(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新闻32条,采用12条,由此改变了国际新闻依赖英美提供的状况。198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参加了亚广联A区每周的定期新闻交换。[97]

此类新闻交换,西欧各国通过欧洲广播联盟是每日3次;东欧国家通过国际广播电视组织是每周1次,都早已开始了。当时亚广联C区、阿拉伯广播电视组织、非洲广播组织、拉美电视组织也都进行了试验。第三世界国家新闻交换的目的就是打破新闻交流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国际间的平等交流。[98]这种交换关系带来了定期、直接、大量的节目资源。

3.建立记者站

此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开始在国外建立自己的记者站。1980年12月,国家三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建立了驻贝尔格莱德、东京两个记者站。这是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第一批正式驻外记者站。我国电视界第一个驻外记者是1965年3月由北京电视台派出的朱景和,他建立了第一个驻越南北方的电视记者站。[99]

1981年3月17日,三台又派出了首任驻法国记者。同年10月29日,三台派出了驻巴基斯坦记者;12月29日,又派出了驻墨西哥记者。1983年10月8日,国家三台建立了驻香港记者站;同年10月12日,建立驻华盛顿记者站。至此,三台在贝尔格莱德、东京、巴黎、伊斯兰堡、墨西哥城、香港、华盛顿共建立了7个驻外记者站。[100]之后三年的时间里,国家三台在欧、亚、拉美三大洲都有了自己的记者站。驻外记者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提供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丰富了新闻内容。

4.人员交往

除了节目交换以外,人员交往也增加了。其中有外国电视机构来华访问,也有中国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还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训自己的人员。

1981年5月17日,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克朗凯特一行6人在广州和北京采访拍摄了中草药、中医等内容的节目。同年7月28日—8月10日,CBS《60分钟》栏目记者麦克·华莱士一行在北京、上海、南京采访拍摄了《中国的军队(179师)》《变化中的中国》以及《李敦白一家》等节目。[101]

1982年,中央电视台应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邀请,派出3人小组到该公司新闻部学习考察。

1983年4月22日至29日,中国电视代表团一行4人到法国参加了第十九届戛纳国际电视节,共带去20个小时的节目,设立了展台。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戛纳电视节设立展台,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按照其与广播电视部的约定,于1983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派出3名摄影专家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举办了一期电视新闻摄影、编辑训练班,参加培训的有30人,分别来自辽宁、湖北等10个省区市电视台。[102]

1983年11月14日至12月9日,上海电视台新闻部派出5人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广联举办的亚太国际新闻交换培训班,系统了解了运用国际卫星交换新闻的技术,同时学习了国外广泛采用的“无剪辑”拍摄法。[103]

四、新闻数量增多

在新闻节目增加的同时,新闻数量随着报道面的扩大而增多。1982年,全国共制作新闻节目1797小时零4分钟,其中各地方电视台占1513小时零7分钟,达84%。当年,上海、广东两地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片都在2,900条以上。[104]

1980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片数量为1,429条,到1981年猛增至2,499条,增长了近75%;1982年继续增至2,952条,比上年又增长了18%。这期间摄影记者人数基本上未变,而拍片数量上升,其中也有新闻部实行“评工记分”管理机制的因素。这种制度是由时任新闻部副主任龚学平倡议的,首次尝试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人们普遍超额完成任务,最多的超过定额的一倍半。[105]

四川电视台新闻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努力改变现状、不断求索,采编、录制的新闻片数量成倍增加,质量显著提高。1983年和1984年,该台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用地方台新闻片数量中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如1983年,四川电视台采制的新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采用了197条。当年,《四川新闻》共播发新闻片1,611条,专题片15条,口播新闻1,671条,播出总时数达60小时以上。[106]

1982年,山东电视台新闻播出数量比1980年增长了五倍以上。另外部分省辖市电视台还开办了本地新闻,如《大连新闻》《无锡新闻》等。[107]

此时,一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可以在同一时间传到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另一方面全国20多个省级电视台可以通过微波向北京回送新闻,电视新闻传送网初步形成,电视新闻的时效大大提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形式、时效、播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需要经过一番大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地位牢固起来。[108]

五、改变操作方法

首先是逐步改变新闻传播理念。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对国内新闻中突出宣传个人、标语口号式、“配合政治任务式”的内容进行了清理。但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之类的系列专题,基本上是配合某一会议的宣传活动内容。“这些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宣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09]说明理念转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后,广大电视工作者认真贯彻会议精神,采取一系列电视新闻改革措施,对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胆且慎重的改革,加上电视技术的发展、传送手段的改善以及收视工具的增多,电视新闻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全国各地最主要的舆论阵地之一。

(一)形式的变革

在一些具体层面,改革的推进比较迅速。

新闻时效性得到普遍提高。在全国20多个省级电视台可以通过微波线路向北京回传新闻的背景下,提高时效被看作新闻改革的重点之一。

198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全运会上,朱建华刷新跳高世界纪录这条新闻,上海电视台记者在下午17:15拍摄完成后,从体育场赶回台里,于18:30播出,同时回传北京;中央电视台在当晚19:00的《新闻联播》中播出。这是当时最快的独家新闻,它获得了1983年电视好新闻一等奖。据统计,上海电视台1981年播出的“今天、昨天”新闻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到1982年这个比例变为62%;从1983年元旦起,该台增加了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并出现了无剪辑、不复制、一次合成的电视新闻。[110]

通过卫星报道,提高新闻时效。早期没有自己的卫星,中国电视记者曾饱尝发稿的困难。如1983年,租用卫星传送一次需要上万美金,为了节约经费,大家还是使用胶片拍摄新闻;而胶片需要经过冲洗、编辑、剪辑,其中仅洗片就需要三四个小时。那一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邓勤到柬埔寨采访西哈努克亲王,采访从上午10点钟开始,到中午结束。邓勤在柬埔寨回曼谷驻地的汽车上开始写稿,下午回到驻地整理胶片,之后交给民航办事处人员送往机场。飞机到达香港后,再由最早一个航班将片子送往北京由电视台派专人取片。这么紧张的操作,也难以保证新闻在当天播出。当时新闻只有每天晚上一次,错过了时间就只能在第二天晚上播出了。[111]

而中国很早就借助国际卫星向外发出报道。如1972年2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首次通过国际卫星向世界发送广播电视报道,此后,便逐渐开始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线路传送中国新闻。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电视台通过国际卫星向全世界播发了丧事活动的彩色电视片,这是我国电视台首次通过卫星发送国内新闻。由此也可以看出,没有钱有新技术也难以利用;有自己的卫星会方便、便宜很多,而且还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再次证明,发展电视事业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不行的。

领导人出访是除我国重大事件外电视最早使用卫星向国外传送的新闻题材。1978年5月5—10日,中央电视台派记者随同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访问朝鲜,从5日起,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并通过卫星将新闻传送到国外。[112]

1978年8月15日—9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派记者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伊朗,采访中国领导人华国锋对三国的国事访问。国家三台第一次使用国际通信卫星从国外传回国家领导出访有关活动的新闻录音报道和电视片。此后,中央电视台又多次派出卫星转播小组,向国内观众及时报道胡耀邦、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新闻。[113]

1978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卫星转播了外国电视节目——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的实况。[114]

运用声像资料,丰富新闻报道。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于1981年3月30日下午14点25分遇刺,该新闻通过卫星传到中央电视台后,编辑们认为单纯报道里根遇刺,镜头比较简单,显得单薄,于是把里根过去政治活动的镜头作为背景介绍加入报道,使新闻更加完整、丰满。虽然如此,但对比当时美国电视台,在消息后还将美国历届总统遇刺的情况的声像资料配合播出,其报道的系统性、完整性是我国当时的报道所远远不及的。[115]

主持人出现。中央电视台1980年创办的《观察与思考》节目中开始出现了记者型主持人,第一位出镜的是资深记者庞啸。创办于1979年的《为您服务》节目从1983年元旦开始也启用了固定主持人,沈力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专职主持人。主持人出镜,增加了人性因素,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可惜的是正当节目红火之时,因为到达退休年龄,1988年7月1日沈力与中央电视台另外16名老同志一起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在她退休后,虽然节目组依然非常努力,但《为您服务》节目却日渐式微,逐渐淡出了观众视野。这一结果更加印证了主持人对于节目的重要性。

(二)上海电视台的变化

上海电视台新闻的改革成果突出。工作者们思考深入、细致,把握准确,能够代表电视新闻改革的主流,他们的实践,为后来很多变革打下了基础。

1978年上半年,上海电视台恢复了自办新闻节目(“文革”时期中断,当时主要根据新华社、报纸消息来播报,自采力量相当薄弱)。台领导提出“新、快、多、广、活”的要求,从开辟口播新闻和突破事故报道禁区等方面着手,加快新闻报道节奏。在采访手段上,上海电视台也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大胆尝试,率先采用并改进,如尝试使用无剪辑合成录像等,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努力做到重大事件实况转播、同步报道,突发性事件争分夺秒报道。

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1980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组有了一台专用电子摄像机。这一新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1983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陪同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贝林格来沪访问,飞机到达、客人走下舷梯已是下午17:58。上海电视台记者洪竣浩、朱黔生等在现场用无剪辑摄录法拍摄,之后立即驱车返回台内,在18:30的《上海新闻》节目中直接播出刚刚拍下的新闻。这条新闻创下了上海电视台开办25年来最快新闻时效的纪录。[116]

新闻播出量明显增加。通讯网的建立和新闻改版,成了上海电视台新闻改革的起点,电视新闻从此逐渐摆脱新闻电影模式。1979年,该台播出电视新闻1,106条;1980年,仅口播新闻就为1,925条,占新闻播出量的54.4%,加上新闻片该台播出电视新闻共达到3354条,是上年的300%;1981年,为4,819条,比上年增长了约44%,其中口播新闻2,320条,占新闻播出量的48.14%。在这以前,上海电视台基本没有当天或前一天的新闻,而根据1980年年底的统计,时效性强的新闻已占新闻总数的三分之一,到1982年,这个比例已达到三分之二。

新闻片中开始采用现场同期音响。1981年,中央政府派部队去罗布泊寻找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上海电视台派出新闻摄影与录音人员,冒着罗布泊地区摄氏40—60度的高温,随部队拍摄搜寻的纪录电视片。录音员庄维崧将寻找过程中部队首长的讲话声、直升机的轰鸣声、汽车在荒野中行驶的马达声、警犬的吠叫声以及寻找人员沙沙的脚步声,都如实采录下来,用实况音响代替过去的配乐,使新闻更为真实、生动。[117]这是电视新闻理念的一大进步。

运用抢拍、偷拍手法。1982年前后,台里新闻业务人员才有较多机会看到国外的电视新闻。国外新闻片在拍摄手法上与当时国内的有很大不同,这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发。记者们也开始尝试使用抢拍、偷拍的手法拍摄新闻。1982年,在拍摄新闻专题片《青春的选择》时,摄影记者余水锦进行了尝试,他偷拍了一群聚集在电影院门口滋事的年轻人。1984年,记者林罗华拍了一条《蟋蟀市场搞赌博今被取缔》的新闻片,他用近距离隐蔽偷拍的方式,拍到聚赌的人们赢钱、输钱时或喜或恼的表情,以及他们看到警察出现时惊慌逃窜的情景。这些鲜活、生动的镜头,一扫之前拍摄镜头的四平八稳、沉闷造作,十分真实,达到了真正新闻摄影应有的水准。

上海电视台的新闻片和纪录片在1983—1984年前后停止了从头到尾配乐的做法,但在某些文艺性题材和风光片中仍继续沿用。运用现场音响的同期声则因人而异,使用并不普遍。[118]

(三)广东电视台的做法

广东电视台毗邻港澳,一直有着沉重的竞争压力,也有着得风气之先的便利。1979年年初,广东电视台开始与香港电视台进行节目交流。同年8月在全国第一次电视节目会议上,中央广播事业局敦促广东电视台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广东电视台向香港两家电视台学习了很多,香港电视台一些成功的经验被移植到广东电视台节目制作中,新闻中出现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直播口头报道等,还普遍设立了节目主持人。[119]

1980年,广东电视台对观众做了一次收视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类节目中,本台新闻节目倒数第一。1981年1月1日,广东电视台开始新闻改革,主要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报道方式,力求做到新闻新、短、快、多,改变旧、长、慢、少的现状,并启用连续报道等形式;二是开设新栏目,丰富报道内容。该台在新闻中增加了《港澳动态》小专栏,将香港亚视和无线两台的素材,挑选重编,每天选播3—4条港澳新闻,5分钟左右,颇受欢迎;从当年春节起广东电视台开办了《国际纵横》专栏,还创办了众多其他新闻栏目。一年之后,广东电视台又做了一次观众调查,爱看电视新闻的观众数量已从倒数第一升到了第四位。[120]

1981年5月4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广东广播局视察,他要求广播电视要以内容占领阵地,要使群众愿意收听、收看广东电视台的节目,包括香港的观众。

1983年9月,广东电视台在开办第二台(频道)时将新闻节目改为直播口播和部分录像解说的半直播播出形式。这是“文革”时期禁止直播以来的新突破,[121]也是国内电视新闻最早的直播尝试。

(四)观众意见调查

对于观众的意见反馈,从电视台建台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0多年时间里,电视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传统的观众来信统计处理和举办少数的观众座谈会。如1979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上海电视台信访部门深入该市的工厂、农村、街道里弄召开了6次观众座谈会,重点征求对自办节目的意见。在座谈会上,观众高度评价了该台摄制的电视剧,提出对交响乐等节目应增加背景和内容介绍,创办一档反映市民日常生活的《生活顾问》节目,为节目预告配上字幕以防听不清、记不牢等建议。这些建议都逐步得到采纳。[122]

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使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的受众调查,较为科学地量化描述收视情况,帮助媒体更清晰地了解受众需求,使改革操作更有目标。这在媒体的运作中,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变。

北京新闻学会在1982年6月至8月对北京的2,238位观众进行调查,列出15个电视节目,要求被调查者选出自己喜欢的3个节目,其中有50.4%的人选择了《新闻联播》。[123]当时,我国的电视新闻虽然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随着节目增加、受众增多,电视的新闻功能也越来越突出。

1983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成立了观众联系组,该小组除了观众来信管理外,开始将重点放在组织随机抽样调查、建立我国电视观众调查网、深入进行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

1983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参加了18个新闻机构在浙江省举行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调查活动。[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