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改革精神 探索电视规律(1984—1988年)
1983年到1987年这五年是国家发展加速时期,并基本确定了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实现四化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会议还确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1983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整党和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任务。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将反对自由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在当年年底的学潮,被归结为反击自由化不力。为此,在1987年1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胡耀邦辞职。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要观点,我国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展开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在1985年我国启动了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确定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求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加强法制建设,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在经济领域,农村已全面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4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彻底取代了人民公社。农民实现了种植自主,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大,增加了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地区,经济增幅持续扩大。在改革的推动下,到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国家基本农产品供应已能保证,基本取消了居民供应票证。
但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也出现了。1985—1987年间通货膨胀明显加剧,到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CPI)上涨达18.5%,这时我国又推出了工资、价格制度改革,由此爆发了抢购风潮,经济秩序混乱。加上农业生产多年徘徊,财政收入占比下降,国家调控能力减弱。到这年下半年,中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调控方针。[1]
与全国发展形势一样,这时期的广播电视界也经历了大发展、大探索的起起落落,也像国家一样,虽然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行进中也时常出现振荡。一切皆有可能,前途一片光明,是当时大家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