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新闻精神 事业回归正途(1976—1983年)
1976年年底到1983年,是中国从无序状态逐步走向全面调整和为国家发展树立新的建设目标的时期。
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普遍开展了对其帮派体系的清查,到1978年基本完成。1977年上半年,少数地区的派别武斗和动乱基本被制止。当年7月16日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的职务被恢复,分管科教领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的观点,使知识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对待,大批文学艺术作品也得以解放。1977年8月12日,党的十一大召开,会上重提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1978年12月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全国树立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会上通过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立联产承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地位。从1978年到1982年,党和政府有步骤地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到1983年,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3%,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省委的报告(即当年中央50号文件),决定在深圳、珠海开始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特区开始兴建。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会上提出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并将民主建设作为保障。会上选举胡耀邦为党的总书记。
在这一系列国家方针政策的大调整中,新闻界发出了有力声音。同时,电视媒体也在寻找发展方向、积聚诉求,终于在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大发展的愿望变成了上下一致的共识,这为行业的发展打开了最大可能空间。很多压抑已久的新闻理想得以声张,并从此媒体新闻开始了漫长、持续的对新闻规律的重新认识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