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事业团队 打造新闻精神(1960—1966年)

第二章 形成事业团队 打造新闻精神(1960—1966年)

20世纪50年代,在多变、动荡的国际局势中,一方面有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实现印度支那停战带来的国际缓和;另一方面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和当年6月的波兰事件、10月的匈牙利事件带来了社会主义阵营内新的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后者为浸染在美苏冷战中的国际局势添加了复杂内容。

国内方面,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家计委编制《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在当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讨论通过。《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建设任务: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粮食达到5,000亿斤左右,国民收入增加50%……[1]

1957年9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除讨论整风反右运动外,农村工作也是一个议题。会上提出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当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批评了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现象,提出“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发出了“大跃进”的先声。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提出“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的口号,从此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方面开展起来。“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口号”,要求一两年达到规定的产量,“引发严重的浮夸风”。这种脱离实际的高速度追求造成了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的虚报高产、竞放“卫星”的浪潮。同时,工业方面的“以钢为纲”口号,要求几年内提前实现钢产量超越英国的目标,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