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闻改革
1984—1987年,是电视事业、节目的大发展年。几年中全国形成了一个电视新闻网,《新闻联播》成为独立发布重要新闻的主渠道之一,国内外信息逐步增加,各省市区台都有了本地新闻节目。
1985年,国家广电部长吴冷西提出:“电视台应以新闻多、快、短和形声并茂为目标,应有囊括所有要闻信息的雄心;再加形象,力求超过所有其他新闻工具(包括广播)。”他强调,为此,首先要解决新闻在电视中占什么位置和电视是新闻还是娱乐工具的问题。他提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电视台发展趋势看,普遍规律是增加电视新闻。我们对此再也不能犹豫了”。他提出的目标是:先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新闻联播》赶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水平;之后是成为观众的主要新闻来源,要求做到:“看了电视新闻,即使不看报纸、不听广播报道也能够获得一切重要新闻。”[93]
新闻采制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正如杨伟光在1987年度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揭晓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电视新闻的进步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重大会议报道有新的突破;2.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达到新水平;3.现场报道有新发展;4.新闻结构开始改变,社会新闻明显增加;5.报道了一些改革中涌现的新事物;6.深度报道成绩突出;7.报道形式有所创新,注意发挥声、形、文字并茂的优势。
如《新闻联播》改进了会议报道和外事报道,陈闻、旧闻、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少了一些,新闻的时效增强了,现场报道、有深度的报道出现了。[94]
具体来看,电视新闻改革,首先表现在增加新闻播出频次、播出时间,扩大新闻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中的比重上。
一、扩大新闻来源
此前,我国已同日本、英国以及一些国际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交换关系,还把国内重大事件的新闻,通过国际通信卫星,向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发送。在这几年中,与我国进行新闻交换的国家继续增加。
1984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参加亚广联B区新闻交换。当时参加这个区域交换的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达鲁萨兰、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当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又参加了亚广联A区的新闻交换。参加该区交换的有日本、伊朗、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95]通过交换,中国新闻增加了对亚洲地区、第三世界的报道,同样,也增加了其自身的传播途径。
1986年3月18日,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收欧洲广播联盟的新闻。
1987年2月11日—3月1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率团访问美国,于2月18日签订了与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Inc)的合作协议。1987年,中央电视台建起了卫星地面站,3月1日开始收录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新闻。[96]
1987年4月30日—5月11日,中央电视台台长助理沈纪等3人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与国际广播电视组织(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OIRT)面谈电视新闻交换业务,草签了与该组织交换电视新闻的合作协议。中央电视台从1987年10月16日至1988年1月16日通过国际宇宙通信组织(Intersputnik)的卫星,试验收录了总部设在布拉格的国际电视新闻交换网(东欧广播联盟)的电视新闻。由此,中央电视台增加了苏联、东欧地区的电视新闻来源。
此时,由于卫星和微波的广泛应用,中央电视台从当初只收录两三家新闻社的国际新闻,扩大到可以收录多家海外机构提供的诸如体育、国际金融等20多个类别的节目,加上每天可以接收30多条国外新闻,国际新闻来源大增。[97]过去动辄七八分钟的“纪录片”已被一两分钟甚至是几十秒的新闻代替。
同时,对外传播的新闻也在增加。1987年4月6日,《新闻联播》开始每天向日本广播协会《大晚间新闻》节目提供头条新闻。
1984年6月开始,中央电视台又通过厦门电视台收录台湾中华电视台的《华视新闻》,经制式转换、摘编后选用,到当年底播出台湾新闻15条。加之当年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常驻香港记者,增加了对港澳的报道。
这时,通过微波回传线路收录各省、市地方新闻每天达20到40多台次,对国内新闻也基本做到重要新闻不遗漏。通过一天三次的新闻节目,平均可提供新闻信息50多条,其中国内新闻30条,国际新闻十几条,口播10条,大大提高了信息量。[98]
198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双向节目传送。当年,与法国电视一台(Télévision Française 1,TF1)及十几个国家进行了多向卫星传送的“世界青年大聚会”,1987年4月,与浙江电视台合作进行北京—杭州微波双向传送的《京杭运河知识智力对抗赛》等。
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三套节目,两套覆盖全国,一套覆盖北京,每天播出时间达32小时。这样的节目量,它当时的制作能力无法应对,为此它动用了全国电视系统,共同办节目。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把向中央电视台提供新闻作为自己的职责。198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内新闻中,一半是由各省级以及部分省辖市级电视台提供的。1987年,中央电视台共播出新闻32566条,其中国内图像报道15624条,由各台提供的达到9731条,占到62%。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以及大量报纸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也常被《新闻联播》选用。1986年,已有50多家在北京出刊的报纸为《新闻联播》供稿,为此,《新闻联播》开辟了“简讯”“报摘”“一句话新闻”“科技简讯”“医疗简讯”“文化动态”等口播栏目和图像简讯。[99]
(一)台际协作
随着这一时期通信手段发展迅速,节目数量急剧增多,各级电视台也都遇到了因制作能力不足而引发的节目资源危机。为了保证播出,各地电视台之间出现了大量有组织的或是自发的协作活动和机构,开创了节目资源共享的尝试。
全国省辖市级电视台于1980年自愿结合成立了全国城市电视台协作会,1985年12月20日,在武汉市举行了第七次年会,有90个省辖市电视台参加。到1987年12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九次协作会,参会的城市台达到了127个,会议筹划开辟第二节目源和联合购买国内外电视剧。[100]
还有一系列的台际协作会议召开,如京、津、沪、渝广播电视协作会首届会议于1984年10月在重庆举行;也有一些会议后来发展成为合作组织,如1984年在沈阳召开的“首届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交流会”,有35家电视台参加,后来发展成为“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交流网”。
1985年7月1日,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正式诞生,当年10月1日开始节目交流。其中上海电视台在参加该网后,每年引进以电视剧、专题片为主的各类节目约占到其播出总量的25%。[101]
1986年2月,在江苏电视台建立了“沿海沿长江省电视台节目交换服务站”,这是在江苏、山东电视台的倡议下,由13家此类地区的省电视台台长会议商定的。
上海电视台为了打造在本经济区的信息总汇地位,1986年倡议建立了电视新闻协作网。该经济区包括17个城市,有杭州、南京、宁波、温州、苏州、无锡等32家电视台参加,协作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办好所处区域的电视新闻。各台为上海台提供新闻片和口播新闻,每晚得以转播上海台的新闻和其他文艺节目。该协作网成立的第一年,上海台选播各台新闻片992条,为上一年此类来源的8倍多;第二年又增加到了1516条。
1986年11月1日,上海电视台与广东电视台开始每天交换新闻。经过选择在夜间增设了《南方快讯》栏目,使上海观众每天能看到邻近省市以及广东和港澳地区的电视新闻。1988年国庆节,上海台新闻部开辟了《各地航讯》栏目,又与20多个台建立了新闻交换,进一步丰富了荧屏新闻。[102]
除了大区域的协作外,一些小区域或邻近地域台的合作也出现了。如1987年1月1日,广东、广西电视台开始每天互相提供新闻节目。合肥电视台1987年4月起联络南京经济区18家地、市电视台举办了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每月交换1次节目,每台提供4条新闻;安徽有12家电视台参加。
此外,还有一些台自愿组合,制作了一些合拍节目和合办栏目。如1987年11月2—8日,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和山东联合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电视台联播周》。
这种合作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如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市电视台组织了《一市一景》短片联播,一个月播出几部各地台制作的本地专题,但由于其中风光、地方小吃等内容比重偏大,片子格调单一,缺乏时代气息,播出效果不佳。[103]这恰恰反映出各地电视节目缺乏独创和个性的问题,是合作中的前车之鉴。
(二)建立记者站
随着电视事业和电视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全军各大单位和一些部队相继购买了电视摄录设备,各部队的电化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一批有一定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电视编摄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当时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只有18人,很难完成全军报道任务,为了把各部队的相关力量纳入中央电视台军事宣传轨道,1985年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向广播电视部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写报告,建议在各大军区、军兵种及三总部、武警总部设立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站。这一建议得到了支持和批准。
1986年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军事记者站在沈阳军区成立。到1987年上半年,全军15个记者站相继成立,它们是:中央电视台驻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兰州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国防科工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武装警察总部的记者站。
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央电视台提供辖区内的新闻,为军事部开办的栏目提供节目,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宣传部队工作的成就与典型。记者站人员设置为:大站6至8人,小站3至5人,共123名,隶属于各大单位政治部宣传部领导,中央电视台授权军事部在业务上实施指导,站长人选由各大单位政治部选配,由中央电视台台长聘任。各记者站与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使原有的、分散的电视报道力量汇成一支统一的、目标明确的、有组织有纪律、战斗力很强的电视节目编采队伍。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各总部和军区的记者站,成了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的基本力量。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斗争及时连续的报道主要来自沈阳军区记者站。当年受到观众高度赞扬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系列片解说词的主要作者来自南京军区,参与制作工作的85人中,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只有8人,其他都来自记者站和部队。[104]
在部队大规模建记者站的同时,1984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派记者拉白到香港筹建记者站。建立香港站的目的首先是为配合报道香港地区的问题,再则是为建立其他驻外记者站积累经验。拉白随身携带了一台艾克拉摄影机,不到半个月即拍了4条新闻托中国民航班机带回北京。新闻部的同志把片子从机场取回后,冲洗、编辑播出,4条新闻都是在第4天播出。平时,拉白一个人既要联络线路,又要采访、拍摄;既编片、写稿,又要传送节目。9月19日他将这台机器拍摄的新闻通过香港大东电报局的微波线路传回北京。这一次他下午3点传的消息当晚7点即播出了。[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曾批准中央电视台建立驻外记者站,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1986年12月,广播电影电视部相继在联邦德国、泰国和埃及建立了驻外记者站。
二、增办新闻
这个时期增加的新闻节目,有时段性的早间、午间新闻,也有专栏性质的经济、报摘新闻等。这是新闻大幅增加的时期。
增加播出时间包括开播新时段新闻、增加播出次数、延长播出时间等。这一发展的基础是节目套数的增加和播出时间的增长,即每增加一次播出,就增加一次新闻节目;每延长一次节目的时间就要增加新闻的次数。因此,新闻在节目总体中所占比重不一定增大,但新闻数量却明显增加了——这是一种绝对数量的增多。
(一)央视新闻
1984年1月2日起,中央电视台在其对全国播出的第一套节目中增加了白天综合节目,同时开办了《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为《新闻30’》)。这是一档综合性新闻栏目,每天12:15—12:30播出,时长15分钟;其中国内新闻10分钟,国际新闻5分钟。同时全国电视台联播。[106]
1985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增辟《晚间新闻》,每晚22点左右播出,每次10分钟,这也是一个综合性新闻栏目。它的新闻来源和编辑人员与《新闻联播》相同,但却办得颇有声色。从这一天起,午间新闻也改到12点播出,每次15分钟。《新闻联播》则由35分钟缩短为30分钟,使新闻播出时段改在整点、半点,更便于接收。至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从最早的一天一次增加到了一天三次,加上重播,达到每天七次新闻。1985年共播出2.04万条新闻,比上年增加了5097条,许多重大新闻都在当天播出。[107]
1986年7月1日起,《新闻联播》又由30分钟延长到35分钟,其中当天新闻和刚刚收到消息的比例大为增加。这一年,中央电视台还开办过上午9:00的《新闻简讯》栏目,因收视率太低在一年后停办。
1987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经济新闻》(后改为《经济信息》)栏目。这一年,《新闻联播》播出的各类新闻总数已达11727条。[108]
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二套节目中,每天播出的新闻节目(包括重播)到1988年已增加到10次。
(二)地方台新闻
从全国来看,1981年全国只有不到半数的电视台每周办有四次当地新闻。1985年,大部分省、市台都有了自办新闻,有的台还一天办有两次以上;最早增办的是晚间新闻,随后是早间新闻。省辖市以下的电视台也都把办好本地新闻作为重要任务。[109]
1980年以后,江西电视台的自办节目时间从过去每周2天增加到4天,1985年开始又增至每周7天。1987年在调整节目中,增加了电视新闻播出时间和栏目,设有《江西新闻》《晚间新闻》《一周新闻选播》《华东见闻》《历史上的今天》等多个栏目。
1986年5月,湖北电视台开办《晚间新闻》,每周一至六晚播出。
河南电视台的自办节目由原来的每周5次改为7次。《河南电视新闻》安排在每天19:30播出,每次15分钟,22点重播一次,并插入当天下午和晚上采制的重要新闻。1987年元旦开始,每天增加1次《晚间新闻》,每次5分钟。
河北电视台1984年每周自办节目3次,每次播出新闻10分钟左右。从1985年5月1日,天天有自办节目,新闻节目也每天播出。1987年1月1日,又增办了《晚间新闻》,时长也是10分钟。1988年1月1日,《河北新闻》改为《河北新闻联播》,增加到15分钟。
1985年7月1日,黑龙江电视台将该台的新闻节目由每周3次共45分钟,变为每周14次共175分钟,即由隔天一次新闻改为到每天两次。除继续办好《全省新闻联播》外,增办了《最后新闻》(10分钟),当天省内发生的重大新闻,都能及时播出。[110]
福建电视台的节目大致经历了三个变化过程:其一,1981年到1984年,每周自办节目只有3至4次,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都不固定穿插播出。新闻采制仍部分使用16毫米影机,后期加工很费时,往往不能及时播出,新闻数量少、不新不快。其二,1984年10月增加到每天一次。其三,1985年以后,节目逐步栏目化,形成以新闻为主体,辅以社会教育、电视文艺和服务性节目的格局。《福建新闻》每天播出一次15分钟,加办一次《新闻摘播》(后改为《晚间新闻》),并开办了每周3次播出的第二套节目。
1986年1月1日起,广西电视台从原来每周办6次新闻增加到7次,星期天晚上播出《一周新闻选播》。同年10月1日,每周新闻增加到8次,天天有《广西新闻》,每则新闻控制在1分20秒以内,每次播出8—10则消息;1987年1月1日起,开办了《夜间新闻》。从1985年开始广西电视台增加口播新闻,在图像新闻中间插播5分钟。南宁、柳州、桂林三地市基本上做到当天的重要新闻当天播出,1987年的“今日新闻”达到30%左右。
贵州电视台从1984年7月1日起,自办节目由每周3次增加到5次。唯一栏目《贵州新闻》播出的条数增多,质量也有提高。到1985年,该台节目每周的播出次数又增加到了6次,1986年4月实现了天天有《贵州新闻》。1987年12月15日,贵州电视台又开办了《晚间新闻》,每周播出6次,每次5分钟左右。栏目增多,信息量增加,时效性提高。[111]
1985年7月1日,上海电视台增设了上午和中午的新闻节目。至此,全天已增至5档新闻,具体时间是:9时(15分钟),14时(10分钟),18时、20时、22时(全为25分钟)。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986年10月1日,上海台在全国率先开办了《英语新闻》,每日一次10分钟,其中有本市新闻4条,选自中央电视台的全国及国际要闻4条。翻译基本是借助社会力量。1988年年底,长度延至15分钟,偶尔还有了自采新闻。
1986年10月,杭州电视台开办了每周3次的《早晨好》新闻栏目,融新闻、报摘、信息、服务、文娱为一体,在全国电视台中率先播出早间电视节目。[112]
1987年元旦,广东电视二台开播《早晨》节目,每天早上7点即播出第一次新闻,集当天报纸和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台的主要信息,与广播一样在时效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是我国省级台中最早开办的早间节目。它融新闻、知识、服务于一体,以演播室直播为主,由主持人串联多个小栏目形成。节目播出半年就收到了60多万封观众来信。
随后在早上开办新闻节目的台还有:广州、上海、北京电视台等。
1986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了《首都报摘》栏目,广泛收集首都各报刊有关北京的报道,每次少则一二条,多则四五条,补图像新闻之不足,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
1986年,广东电视台开办了5分钟的《简明新闻》,每次播出11至15条,体现了“短”和“多”的特点;开辟了《岭南简讯》《长江三角洲信息》栏目,与本省各地和上海实行横向新闻联系,增加了信息量。广东电视新闻节目由此已达到每天六次以上,两台合计晚间每个小时都有新闻节目,居全国之首。[113]
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增办或试办民族语言节目。
随着试验通信卫星的正常运转,新疆电视台于1984年8月20日调整了电视节目,汉语台每天录像播出当天的《新闻联播》(因时差不能直接转播);从当年11月5日开始,《新疆新闻》由每周4次增加到6次,并做到维、汉语同步播出,节目已基本做到以图像为主。1984年4月18日,该台的维语节目,由从每周4次增加到7次,每天译播前一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比原来时效提前了6天。1985年9月22日开始试播哈萨克语节目,每周暂播一次,每次2至3小时。
1984年10月1日,青海电视台开办藏语电视新闻节目,每次15分钟。[114]
(三)新闻数量增多方法
当时的通常做法是:压缩每一条新闻的长度,以求扩大在固定时间里播出的新闻条数,从而增加信息量。如山东电视台,同样是一天三次新闻、播出40分钟,几年的数量分别为:1984年播出新闻4100条,1985年7600条,1986年10400条,1987年仅上半年就达到了6000多条。
1987年,中央电视台4次新闻节目(联播、简明、晚间、午间)共发稿32566条,平均每天播出89条,比上一年在同样的时间里增加了12138条,提升了59.4%。其中,多为科技、文化、体育、社会新闻和批评性新闻,一句话新闻、一两个镜头的简讯也已屡见不鲜。过去那种“有头有尾,七八分钟”的新闻,已经变得不可思议了。当时时兴的“版块结构”、栏目杂志化、主持人节目等,也都有助于增加新闻内外相关的信息量。
新疆电视台1984年全年播出新闻2292条,1985年3086条,1986年为3883条,1987年该台新闻增加到4264条,比上年增加797条,增长近26%,平均每天近11条,其中53.6%的新闻来自自治区内南北疆各地州。1987年的录像新闻为1984年的2.3倍。新闻片过去一般在3—4分钟长,当年已经在10分钟内可容纳15—16条新闻了(见表5-2)。[115]
表5-2 新疆电视台1984—1987年播出新闻数量及增长比例

贵州电视台随着自办节目时间增加,其《贵州新闻》节目播出的条数也增多了,1984年播出新闻1474条,比1983年多了704条,增加一倍多。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984年播出新闻10336条,采用各地方台新闻4093条,比上一年增加了51%,仅《午间新闻》当年就播出了4865条(其中国内新闻2543条,国际新闻2322条),1985年还新增办了《晚间新闻》。1987年,《新闻联播》播出各类新闻总数已达11727条。1986年以前《新闻联播》一般每天播出约25条新闻,这时达到35条左右。稿源较多,为增大新闻报道量提供了条件。[116]
在拓宽报道面、增加信息量的努力中,电视人注意到除了在新闻节目里增加报道数量、增加短讯外,还要注意挤掉日常报道中的“水分”,压缩每条新闻的长度,增加每条新闻的信息量。
1986年,广东电视台开办了5分钟的《简明新闻》,每次播出11至15条,体现了“短”和“多”的特点。[117]
中央电视台当时也基本上做到,图像新闻除少数要闻外,一般长度在一分钟左右,不少口播新闻成为“一句话新闻”,30分钟的《新闻联播》,可以播出35条左右。中央电视台对时政新闻进行了改革,控制会议报道、压缩了长度,为增加多类新闻内容腾出了时间。
三、改善报道
(一)提高时效
时效是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也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标。电视具有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把现场的画面和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手段,这是巨大的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电视界普遍使用电子摄录机(ENG)和电子编辑机采访制作,减少了洗印环节,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加之在那几年开始实现的微波回传和卫星传送技术,都对提高新闻时效提供了条件。当时的要求是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提高新闻时效,力争把“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的消息报道出去。
1986年前,各省级台向中央电视台传送新闻,有的一周一次、有的两次,新闻时效无法保证。1986年3月,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区台及有关部门达成协议,每天下午3时半至5时半为“今天消息”传送时间,微波线路不受固定传送时间限制。过去连北京下午6点的活动往往都要等到第二天再播出,当时的要求是:北京上午的新闻,最好《午间新闻》播出;晚上六点钟左右的活动,当晚《新闻联播》播出。如赶不上头条,就放到节目后面,只要能赶上就以“刚刚收到的消息”方式播出。这样一来,全国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如《广交会隆重开幕》《天津二环路全线开通》,在各地举行的各种全国性运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外地视察调研等新闻,也都可以赶发当天消息。难得的是其中还有一些突发新闻,如甘肃一个山村突发滑坡,一些房屋被掩埋,人们迅速展开营救,甘肃台当天发来了报道。[118]国内新闻时效大大提高。
1986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把“提高时效,力争首播”作为提高电视新闻权威性的重要举措。许多重大新闻都是刚刚发生,电视新闻就迅速展开了报道。
除现场报道外,争分夺秒的时效观念,在电视新闻的采录、编辑、传送、播出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当天新闻和刚发生的新闻所占比例大大提高。据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新闻已有60%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还有40%新闻时效性不强。[119]据1986年5月到10月统计:《新闻联播》一共播出国内外新闻3993条,其中当天的新闻1307条,占31.7%,将近三分之一。[120]
1.不同形式
在争抢时效的具体做法上,可运用的方式越来越多。
(1)现场直播。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体育、文化活动,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可以没有时差地即时报道。如1985年3月的六届人大三次会议,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以及奥运会、亚运会的重要活动,均采用这一方式。广东台1985年对春节“花市”也做过现场报道,虽不是时政活动,但它为观众所关注。
(2)“正在发生”的消息。对一些新闻事件虽然不搞现场直播,但可搞连续报道。广东台对一起火灾从发生开始报道,直到最后把火扑灭,打破了日常节目编排,整个过程在电视里不断报道。
(3)“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节目延长截稿时间,重要新闻随到随发,还可以在其他节目中插播。如1986年12月4日墨西哥总统来访,摄制组赶回时已是晚7点05分,各个岗位密切协作,只用10分钟即处理完毕,赶在国内新闻最后一条抢发出去。这一天,《新闻联播》还抢发了下午6点50分结束的中日围棋赛的新闻。
(4)以口播或者“飞字幕”的形式播出。有些新闻在远地发生,图像一时不能传回编辑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由播音员直接在新闻节目中播读稿件,或在新闻节目时间以外,不中断正常节目,用屏幕下方的移动字幕及时将新闻传播出去。如亚运会报道中国队在金牌总数第一的卫冕战中险胜东道主韩国队的《我金牌总数第一已定》的新闻,就是在1986年10月4日下午2点由报道组传回,2点35分中央电视台中断了正常节目插播出去,在国内首播。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从会议开始到公布选举结果,中央电视台采取插播新闻和“飞字幕”相结合的做法,对会议进行同步报道,字幕新闻一共发了十几次。选举结果刚公布,屏幕上立即打出新的国家领导人名单。[121]
这几种方式都较好发挥出电视快捷的优势。在具体操作中,从节目计划的制订,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到安排播出,都要环环紧扣,争分夺秒。当然这类新闻很多并没有实质内容,如领导接见、出访,只是简单的动态信息,虽然播出快了,内容却并不实在。这时除了对大量预知的新闻报道之外,对突发性事件的及时报道成为电视记者共同的追求。
2.各台实例
中央电视台在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不到9小时,就在电视中报道了这一特大新闻:北京时间1986年1月29日0点38分,“挑战者”号在点火升空时突然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丧生。这一消息通过全球各大通讯社、电视台网、广播电台传到世界各地。8点10分,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组值班编辑一边预看卫星传来的图像,一边酝酿报道方案。早间《简明新闻》编辑何宁立即奔向国际广播电台,取来刚刚收到的简讯,取出尚未预看完的录像带。在半个多小时里,编辑、播音、技术密切配合,9点20分,这一新闻首次播出。
国内新闻抢时效发布的有一些是突发事件,但大多是领导新闻、会议新闻。1986年5月3日,台湾华航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飞回大陆定居,下午3点在广州白云机场着陆。广东电视台记者立即赶到现场,在飞机旁采访了王锡爵,这是王锡爵飞抵广州后第一次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广东电视一台和二台中断了正在播出的节目插播了这条新闻,同时,通过微波干线传送到北京,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中作为头条播出。[122]
1986年7月,河北电视台记者在唐山拍摄完十万人大会后,立即乘直升机飞回石家庄,到石家庄上空,正碰阴雨,机场能见度很差,飞机在空中盘旋4小时,到下午4点天气仍不见好转,最后油基本用光,只好在石家庄郊区一个小机场强行着陆,幸好没出事。摄制组立即乘车飞驰回台,很快传回新闻,当晚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21日下午视察结束,邓小平在当晚进餐时就看到了天津电视台播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天津视察》的新闻。他高兴地勉励天津台的记者:“你们的工作效率很高,希望继续努力。”
1987年9月3日傍晚,广东江门甘化厂发生火灾,广东领导立即组织人力奔赴现场采访,当晚电视和广播新闻都播出了这一消息。9月4日早上,通过微波回传直播现场灭火情况,第一次实现了突发事件远距离现场直播。[123]
1987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上海电视台采用“移动字幕新闻”播送最新消息。赴羊城现场采访的上海电视台记者,一获得运动会打破世界纪录或亚洲纪录、上海运动员得金牌的信息,就立即通过“热线电话”告诉上海电视台体育部的值班人员,再通过技术部,把刚接到的消息用移动字幕直接插入正在播放的节目,最快的离新闻事件发生才两分钟。
由于多数重要新闻都是由电视新闻最早播出、公之于众,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时事、了解新闻。
(二)内容贴近受众
这一阶段,电视新闻扩大报道面、增大信息量,内容逐渐丰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针对性、可信性,反映群众呼声,社会新闻大量增加,重大刑事案件和灾害事故的报道有所增加。经济报道比较活跃,并日益密切联系人民生活。文教、体育、科技、娱乐事业逐渐受到重视,加上对国际新闻放宽限制,中国观众通过电视基本可以广泛了解国际国内各个领域的全面情况。
1.强调服务性与参与性
电视新闻内容更多联系人民生活,与观众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
1984年5月21日深夜23时38分,南黄海海域发生5.8级地震,上海市区有明显震感,市民恐慌。上海电视台连夜采访有关部门,了解震情。记者分别到地震局、发电厂、煤气厂等单位采摄消息,于次日早晨7点破例临时安排开机增加了一次新闻节目(当时尚未开播上午节目),报道了有关情况,并反复重播数次,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电视之友”(节目监看人)顾德峰、周敏华看完电视后,在当天上午8点多钟即送来了信息反馈,认为短短 4分钟的新闻报道,进一步安定了民心,并提出继续追踪报道的三点建议,信访部门在中午前即将此内容汇编成《铮友之声》。电视新闻联系群众的社会功能在电视机全面普及后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催生早间和全日节目的动力之一。
1987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通水》,及时报道了上海人民最为关心的饮水问题,详尽地介绍了工程的进展情况,受到观众的欢迎,获得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124]
在一些新闻内容中,以领导人为中心的模式出现了松动。如中央电视台1987年的《党中央邀请科技专家到北戴河休息,赵紫阳等同他们亲切会面》一片,按照惯例,此类新闻要按照握手、照相、首长讲话这样的模式推进。而这条新闻的主体人物是被邀请的十名专家。记者在专家们散步休息时,先拍下他们个人的镜头,然后按照领导同专家握手的顺序,将拍好的个人镜头穿插进来,一一介绍他们的专业和事迹,使专家在新闻中处于中心地位,采制角度突破了传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125]
2.增加文字报道
1978年,上海电视台新闻部开始改革时,围绕着“形象第一性,还是新闻第一性”的问题争论了很久,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新闻第一性”。这是在“图像、信息何为重”的争论持续多年后,得到的比较普遍和确切的共识。
这时的口播和文字新闻一般用于三种情况:一是一些题材本身就没有形象内容,如发布国家主席令、国务院各类文件等重要权威的宏观信息、经济报道等,可以及时使用文字进行报道。
二是虽有图像报道,但播出时尚无法得到,先采取口播,之后再播图像的方式播出。如,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国家领导人,为了把选举结果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观众,中央电视台采取同步播出字幕新闻的方式,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公布的同时在屏幕上播出名单,然后口播当选名单,之后再播出图像新闻,形成多层次、逐步深化的报道。这种方式保证了新闻的高时效。
三是新闻中的人名、地名、背景材料、历史状况、相关知识等,不能仅用声音和形象反映,要转化成为文字稿,通过字幕和口播,把信息传达出去。这些内容都是用图像很难表现的,所以,发挥字幕、口播传播信息的作用,与图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更好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126]
(三)形式更为生动
1.同期声
为了发挥电视的特长,此时的新闻,凡是能用形象的内容均尽可能用形象表现。字幕的使用更加积极主动,图像资料也更加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电视变得更加好看了。
上海电视台最早是在1984年的《观众中来》栏目里开始使用同期声。节目中一些群众直接在镜头前倾诉诸如屋顶漏雨、买不到米、垃圾成堆等苦楚,绘声绘色,显示出电视独特的优势。在1987年创办的《新闻透视》节目中,同期声运用成为其主要特点和风格。
山东台1987年的《台湾同胞回青岛探亲》新闻,反映两岸亲人重逢的情景。其中有这样一段:壮年的儿子归来,94岁的老父亲迎出来,分别近40年的父子相见,失声痛哭,父亲一字一顿地说:“儿啊,这么高了,爹不敢认你呀。”这句同期在这样的气氛中,反映出浓烈的真情,片中此类画面和同期声都是文字描述很难比拟的,让人不由得不与屏幕上的父子一起落泪。
有一些新闻的同期使用更加大胆。在1986年的《邓小平会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一条里,只在开头和结尾各用了一句解说,将近三分钟的报道都是采用的现场同期声。一开始,小平同志同委员们一一握手,交谈,坐下后以年龄为话题,开始了谈话:“我今年83岁,明年84是个关。……”全场委员哈哈大笑,气氛轻松、热烈,使电视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127]
1986年元旦前后,中央电视台为了宣传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好形势,在《新闻联播》中增加了“六五”成就专栏。这个栏目的内容主要来自中央各部委提供的文字资料、照片和各省电视台提供的材料。如果原样使用,就是由播音员念文字配图片,会使报道枯燥乏味。为了使节目生动,中央电视台利用各行业已有的声像资料配合报道,使新闻生动、真实。1987年播出的《改革在你身边》用漫画、图表说明抽象的数字;《让历史告诉未来》片中,使用大量资料展现历史。相应资料的使用,弥补了画面的不足,更好地说明了主题。[128]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从1986年6月22日起在《河南新闻》中开设了《新闻漫画》栏目,其内容是将经过编辑加工、敷彩、分镜头的新闻漫画,配上音乐和风趣幽默的解说播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全国是第一家。开始时争议较大,后来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内外漫画界、新闻界和广大观众给予的肯定和支持。这个栏目每周播出两次,到1987年年底,共播发102期、288幅新闻漫画,日益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129]
虽然如此,但在电视新闻里运用同期声的还并不普遍,使用技巧也有不足。1987年有人对中央电视台连续20天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322条国内新闻图像报道做了量化分析,发现其中有独立的现场同期声的报道只有23条,占7.1%。这说明同期声的使用还存在很多的空白,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当时很多电视记者使用ENG采制新闻时,只用它记录现场画面,并不善于用它将现场有价值的声音采录回来,因而未能全面发挥电视的优势。[130]当然这与早期使用摄影机采录,没有声音信号,从而没有录取声音的习惯有关,也和其他的如管理不到位、缺乏真正的竞争和媒体风气等有关。
增加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也是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长。这个阶段,各台在新闻采编中,开始注意到增加现场采访、现场报道,将现场的情景、气氛传达给观众,从而使观众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字幕新闻
这个时期,字幕新闻在我国荧屏已开始采用。如1987年5月24日第5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羽毛球队包揽了全部5项金牌。中央电视台没有转播全部比赛,就在正热播的电视剧《红楼梦》中插播字幕:“在刚刚结束的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我国选手赵建华以2:0淘汰了印尼选手蔡祥林。”不足40字的简讯,滚动一次不过十几秒,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使观众及时获得了新闻。当时我国电视对字幕新闻的使用还尚不普遍。
1987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上海电视台也采用了“移动字幕新闻”传送最新消息。赴羊城现场采访的上海电视台记者,一获得运动会打破世界纪录或亚洲纪录、上海运动员得金牌的信息,就立即通过租用的24小时开通的“热线电话”线路告诉该台体育部值班人员,再通过技术部,把刚接到的消息用移动字幕直接插入正在播放的节目中,最快的离新闻事件发生才两分钟。在这届运动会期间,上海台共发布“字幕新闻”近40条,成为上海各大媒体发布全运会重大新闻最迅速的单位。
1988年9月,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汉城举行时,上海电视台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两颗国际通信卫星,转播奥运会现场实况的画面,并再次使用“移动字幕”,迅速播发中国运动员夺得奖牌和创造新纪录的新闻50多条。[131]
3.编排
在编排形式和格局上,这几年有了较多的变化。
1981年,《新闻联播》还是“老三段”式播出:国内新闻(影片)、国际新闻简讯(口播)和通过卫星收录的国际新闻(录像)。1984年10月,《新闻联播》在播出形式上将一位播音员改为男女两位播音员交替播报。同时,更换了栏目标识和音乐,新闻打上了字幕标题。到1985年将内容统一编排为国内、国际两部分,口播新闻增加了背景资料,又添加了字幕。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增加了画面上的抠像和字幕,节目结尾出了工作人员名单;增设了《观众论坛》和《观众信箱》栏目;字幕新闻大量采用,随时插播。这时的《新闻联播》已成为拥有国内近8亿观众,同时对港、澳、台地区的新闻也进行了收录选播,还通过中央电视台四套向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播出的名牌新闻栏目。[132]
北京时间1986年1月29日凌晨“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这一新闻在当天的《新闻联播》里以头条位置播出,时长达六分多钟;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活动反而放在了第三条。[133]这是该栏目第一次把国际新闻放在国内新闻之前,打破了传统的编排顺序,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一致好评。这代表了当时新闻人的理想:“完全按内容的重要性,而不分国内国际”的统一编排,从反响来看,这也是观众的要求。这成了新闻界的一段佳话。
《新闻联播》1985年3月1日起由过去的每次35分钟改为30分钟,时间虽然减少了,新闻数量还增加了。1985年,中央电视台新增办了《晚间新闻》。1986年7月1日起,《新闻联播》又由30分钟延长到了35分钟,当天新闻和刚刚收到的消息大量增加: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访华以及美国空袭利比亚等重要新闻,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十二届三中全会等。[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