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

动静

《易·系辞》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注曰: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注曰: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静别而动交也

《庄子·天道篇》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亢仓子·训道篇》

有不可以应事者也。内静而外动,其动而难静。谓外见利,贪而逐之,愈得愈贪,故身劳而难静

《西汉书·曹参传》

严延年之治动,黄次公之治静。尹和靖言行录,论动静之际,闻寺僧撞钟。和静曰:“说著静,便多一个静字。说动亦然。”伊川颔之。和静每曰动静只是一理,阴阳死生亦然。

《邵子观物篇》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晦庵语类》

寓问前夜先生所答一之动静处,曾举云,譬如与两人同事,须是相救始得。寓看来静却救得动,不知动如何救得静?曰:“人须通达万变。心常湛然在这里,亦不是闭门静坐,魂然自守。事物来也须去应,应了依然是静。看事物来,应接去也不难,便是安而后能虑。动了静,静了动,动静相生,循环无端。如人之嘘吸,若只管嘘,气绝了又须吸。若只管吸,无去处便不相接了。嘘之所以为吸,吸之所以为嘘,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屈伸消长阖辟往来,其机不曾停息。大处有大阖辟,小处有小阖辟,大处有大消息,小处有小消息,此理万古不易。如目有瞬时,亦岂能常瞬。定又须开,不能常开。定又须瞬,瞬了又开,开了又瞬,至纤至微,无时不然。”又问此说相救,是就义理处说动静。不知就应事接物处说动静,如何?曰L“应事得力则心地静。心地静,应事分外得力。便是动救静,静救动,其本只在湛然纯一,素无私心始得。无私心,动静一齐当理。才有一毫之私,便都差了。

潘植《忘筌书》

诚而动,则为无。妄静而动,则为复。顺而动,则为豫,皆动之善者也,是真一之动也。诚者天之道,自然而已。惟诚为能动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反身而诚,至诚而动,动斯得矣。天道之自然也,后之人不知动静之为体用,而真君真宰之各有尚也,真君无为而常静,真宰有为而斯动。人知动而悔吝生,不知动而功用著,于是恶动而常以静为念,是滞于一偏,不见天地之大全也。殊不谕真体自然,不嫌于动。故善动者,常止其所,自不迷复。岂独偏于静哉。无妄者,动之自然也。纯任天理,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去智与故循天之理。此象所以取诸天雷,而卦所以名为无妄也,雷出地而奋乎天者也。既安于复,命之为常,则是于静中动。是以动则常静,若是则动静之际,举无妄作。名之以无妄,岂不信然。

《敬斋古今黈》

静生于动而复归于动,则所谓静者,特须臾之静耳。为动亦然。昧者不知,作力以止动,刻意以求静,然后是非相缪,动静两失。甚者或丧其心,或亡其身。孝人有某生者,宗丘刘学,主太原城西一民家。块坐环堵者几十年,主氏翁媪奉事,勤日益笃。庚子春正月望,有道人来,乃旧识生者,请生暂出,生不可。王氏强之,生不得已出。少间急求归环堵中,主人又强之。生又不得已,留坐一室。既张灯,道人者辞去,独翁与生坐。坐久,翁倒寝其傍。丙夜,生遽取案上菜刀,乱斫翁死。媪骇愕起救,生又斫杀之。有婢窃视,噤不敢动。生复瞋目端坐,邻者怪有争斗声,而寻复无闻,噭问翁媪,翁媪莫应,踏门入视,灯火煌煌,生坐兀然。而翁媪二尸狼籍于血中矣。邻者缚生,生始开目,曰“汝何事收我?”邻者曰:“汝杀主氏翁媪,复何言生?”曰:“我适梦中见一偷将害我主翁,我仓卒,以菜刀斫去,又有一偷来,我亦斫之。仆便谓无事,乃复坐静,殊不知有他。”邻者执诣有司,府掾范贞绐谓曰:“汝善人,宁有害物心?恐邻者杀是翁媪,而以汝当之。可实语我,我有以解释汝。”生曰:“我固杀翁媪。虽梦中不知所为,尚能记其仿佛。此殆宿债,岂可滥及无辜。其亟刑我。”竟弃市。此生本自昏愚,择善不能,了了痴坐成顽,阴魔来舍,强制情欲,恒若梦寐。乍出蔀屋,恍若殊境,既见灯火满室,精爽交乱,又惊人物在侧,猜忍百至。及其妄动,云灭悠然。妄静复来,动静往来。总非由己,挥刀袖手,俱一妄中。此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无异。但老子于动静中,知其所以来,又知其所以去。时动时静,莫不在我。故能观万物之复。若生等辈,罔罔然舍静求动,排动索静,沈冥于妄动妄静之坎,虽未至于杀人也。其去杀人,能较几何,又岂可以杀人为有罪,而以不杀人为无罪也哉。金楼子立言下,夫水澄之,半日必见目睫,动之半刻已失方圆。静之胜动,诚非一事也。

《经鉏堂杂志》

于城门旁少坐,阅出入者,朝则争入,暮则争出。肩摩袂接,皆是为利。略不肯少迟,何哉?途中之人亦然。东来西去,南来北去,憧憧不休,问之莫不有干。能息扃坐于其旁,尽见此态,故曰唯静中可以观动。

《密斋笔记》

文帝即位,陈武建征伐之谋。孝文愿且休息无议军。人情久动,则思静。汉之文景,正是宋朝景德庆历间,休养生息之时。人情久静,则思动。至武帝时,宫室方士开边之役并兴,又绝似宣和繁盛富庶之时。

《采真集》

有所谓物之静,有所谓道之静;有所谓物之动,有所谓道之动。物所谓静,阴实止之。乃若道所谓静,阴不能使之止。物所谓动,阳实作之。乃若道所谓动,阳不能使之作。岂非所谓静专而动直乎?

《声律会元·赋偶》

运以无积,感而遂通。有所不发兮,发必合于礼义。有所不行兮,行必归于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