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的当代解读
关于当代农村题材的界定,应该具有新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特征。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是关于当代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题材。“三农”问题在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的国度里,是一个永久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永恒关注的对象。但是,明确以“三农”的形式并列而并重地提出来,却必须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依据和支撑:城乡改革初见成效;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工业可以支援农业,城市可以反哺农村……只有经历这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成为可能。这是中国当代农村发展,在经历了土地改革与土地承包之后的第三次腾飞、第三次高潮。因此“三农”问题是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也是文学题材的新的领域。近30年的农村改革,已使当代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的社会格局,使当代农民获得了充分展示的平台;传统的农民身份裂变与分解;固有的农业经济观念发生动摇与变革;现代文明所催生的新一代农民的文化性格与精神诉求出现,等等。这是由历史演进所带来的必然变化,要求我们的作家对农村题材的表现,要有新的时空体验和新的艺术视角。
农村题材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作家的乡恋情结是自觉而深沉的。中国当代农村的历史变迁,都可以从当代文学中找到它的审美折射与艺术见证。《暴风骤雨》《三里湾》《芙蓉镇》《人生》《陈奂生进城》《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已成为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土地改革到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这半个世纪农村变迁的真实写照。使命意识与贴近生活成为这一代作家艺术追求的既定目标与价值取向。由赵树理、马烽、孙犁等创造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标志着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日趋成熟。这些都为文学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和文本范例。但是,历史的经验不能代替现时的认知与实践。在农业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当下农村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文学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演变。因此以建设新农村为背景的当代农村题材创作,当然不能简单重复赵树理、柳青等经典作家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模式。新的社会关系与新的人物关系,为作家带来了新的审美选择与新的审美境界。因此,必须以现代眼光来审视和演绎当代农村题材,要从单一的生存诉求的局限中走出来,努力寻找在农村现实深处跃动着的历史脉搏,以体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