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的边缘性与开放性

二 农村题材的边缘性与开放性

任何题材都是边缘的,都具有“间性”特征。在社会改革开放与文学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学题材的跨越性、交叉性与重叠性特征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对文学题材区域的硬性设定,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当代社会没有封闭的乡村,也没有封闭的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意味与农民意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开始潜移默化。旧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实践证明这是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正在面临着冲击与改革。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与脑体差别正在逐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缩小,这正是实施建设新农村宏伟战略的现实基础与历史依据。因此,我们的作家所面对的当代农村与当代农民,有相当的成分,完全可能是正在逐渐城市化的农村和正在逐渐城市化的农民。这种历史的渐变与趋向,将最突出地表现在当代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自觉认同与自觉实践上。30年的当代农村改革已在整体上提升着农村的文明程度,文明与愚昧已经不能成为当代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绝对标志。传统的以农村的愚昧落后来衬托城市的先进文明的文学思维,或者以农村田园牧歌来抗拒喧闹骚动的城市文明的审美倾向,都已经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现实,因此已不能构成当代文学实践的主导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当前农村题材创作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开始走出农村的农民及其后代,越来越成为作家关注与描写的热点对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进城求学的农民后代、进城投资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他们的人生变故与命运遭际都已成为生动而感人的文学素材,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线。这些走出乡土的农民,他们试图通过迁徙来改变命运,但融入城市的艰难也许是他们远远没有想到的。新的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新的社会身份的确认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困惑,甚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的追求与探问,正在演绎着新一代农民或者说新一代工人的人生轨迹。

农民工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成为文学创作关注的对象,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必然性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达21%。1亿左右的农民工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0%、商业和餐饮业的52.60%、加工制造业的68.20%、建筑业的79.80%。(1)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当代产业工人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这些亦农亦工的农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根还扎在农村,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农村的父老乡亲,牵动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实施,当然也属于当代意义的农村题材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