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文学的生命

一 大自然是文学的生命

应当承认,文学界与读者心目中对刘先平的最初印象,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家,他的大自然文学创作首先是奉献给孩子们的。别林斯基说过,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家,必须具备“高尚的、博爱的、温和的、安详的、和孩子一样纯真的心灵,具备高深的、博学的智能,具备对于事物的明确的见解,同时不仅要有生动的想象力,而且要有生动的、富于诗意的、能够以生气勃勃而美丽多彩的形象来表现一切事物的幻想力。热爱儿童,深刻地认识各种年龄的儿童的需要、特点和差异”别林斯基:《儿童文学概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第462页。。热爱儿童,这是儿童文学家理解、把握继而反映自己创作对象的基础。刘先平在谈到自己早年创作时说:“我从事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工作,担任过班主任,我非常喜欢那些和我朝夕相处的孩子,年月久了,虽不能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孩子们那些幼稚的神情、淘气的模样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当我萌发起创作欲望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把笔端指向那些可爱的孩子,用文学的眼光去探寻孩子心灵的奥秘。”刘先平儿童文学创作伊始,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刚刚起步的时候,怎样去表现孩子们的生活?对此,作者是颇费踌躇的。当情感与形象凝聚于笔端时,作家终于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那就是要引导孩子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最好让他们从热爱大自然的一片绿叶、一条小溪与一座山峰开始。从此,刘先平的文学创作掀开了新的关键性的一页。他把自己早年就喜爱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大自然探险经历,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世界,把自己所喜爱的人物都安排在那里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在一如既往的大自然探索生活与孜孜不倦的大自然题材的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大自然文学的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也在逐渐走向自觉与成熟。也正是对大自然世界坚实的生命体验与真切的情感触摸,才使作家创造性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升腾。作家在《我的30年》中有这样一段真实而美妙的记载:

黎明,我在鸟的叫声中醒来,走到山岭,山野清香扑面。我深深地吸了几口,似乎已将一夜的污浊涤荡干净。晨曦正将天宇展现,欢快的鸟鸣声中,山谷里逸出了淡淡的、丝丝缕缕的云丝,山岚飘忽着,在绿色的森林上空汇聚,宛如怒放的望春花。清风裹着花的芬芳,柔柔地拂动,露珠“滴滴答答”地响着……啊!山谷里升起一朵白云,冉冉飘浮,云花灿烂,在绿海中,在山的怀抱中,变幻无穷。山在动,树在摇,鸟在唱……充满生命的欢乐,大自然展现出无比壮美、宏伟、惊人的和谐之美。太阳出来了,一道电光石火突然耀起——创作的冲动,使我激动得透不过气来,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心灵已追着森林、白云、红日……这么多年来,大自然探险的种种生活,都变成了生动的画卷展开。是的,就在那个早晨,就在那座山岭,就在山谷里升起了一朵白云时,以后几部长篇小说中的无数场景、人物都鲜活地在脑海中展现。……

大自然孕育和激发了作家美妙而神奇的文学灵感,大自然赋予作家广阔而丰厚的探索与创造的领地,大自然博大的胸怀与恒久的质感培养了作家的智慧、勇气、才情与修养。一个深爱大自然的作家,一个深刻领悟大自然的作家,一个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作家,他笔下的大自然世界,必然能达到知性与诗意的完美统一,达到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的艺术境界。

刘先平的创作经历是漫长的,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他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1963年停笔,1978年恢复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

这样我们可以把刘先平的文学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957年至1963年是第一个时期,先是写诗歌、散文,后又涉足文学评论。这是作家创作的尝试阶段,一个刚刚接触社会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大学生,凭着对文学缪斯的一腔真诚,挥洒文字、指点江山,结果被阶级斗争的大棒打得晕头转向,文学梦想也就此搁浅。

1978年至1987年是第二个时期,对于作家来说,这一时期虽然是文学回归的开始,但也是作家文学生涯中的黄金阶段。“1978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新的一页。这年7月,我带着一包稿纸,捡起已搁置了15年的笔,悄悄地来到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开始了艰难的文学之路和大自然探险之路,30年来一直在天地之间跋涉。”就在这一时期,刘先平先后创作出版了《云海探奇》(1980年)、《呦呦鹿鸣》(1981年)、《千鸟谷追踪》(1985年)和《大熊猫传奇》(1987年)四部以大自然探险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以崭新的面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领域,在审美理念与艺术风格的追求上独树一帜,刘先平因此被称为“当代中国最早投入大自然文学的拓荒者”。

1987年至今是作家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也是作家的文学理念与实践更加自觉与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作家先后创作出版了《山野寻趣》(1987年)、《红树林飞韵》(1997年)以及《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2008年)等多部大自然探险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作家这一时期的创作,虽然延续着大自然探险的题材范式与叙事精神,却一改过去长篇小说的文学架构与叙事风格,而继之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与手法。对于这样一种文学转向,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在写完《大熊猫传奇》初稿之后,我想对这一阶段的创作进行思考,希望有新的尝试,希望我国的大自然文学更加多样化。1987年,记叙大自然探险奇遇的《山野寻趣》结集出版了,这种新的尝试,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关注,它也影响着我以后的创作”。这段话是中肯的,它表现出一位优秀作家的理性与智慧。作为大自然文学的拓荒者,不断开拓与丰富这一文学流派的表现手法与艺术境界,从而激活与提升大自然文学的艺术空间与审美张力,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责任。这些以纪实文学样式出现的作品,记叙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探险故事。因为作品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所以故事情节更加逼真生动,人物面貌更加细致入微。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倾听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作家共同经历着大自然探险的种种神奇与奥妙。与小说创作相比较,这种纪实风格的文学叙事,使作家的生命体验、情感诉求、性格冲突与人生焦虑更加袒露无遗,更增添一种特殊的文学阅读魅力。

刘先平说过:“我热爱大自然犹如我的生命。”“我要写的是原旨大自然文学,因而把考察大自然看作第一重要,然后才是把考察、探险中的所得写成大自然探险文学。”作家的这段内心独白,最真实也最准确地道出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和追求,大自然文学首先是探险的文学,没有探险的经历,就没有大自然文学的文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甚至评价刘先平是“冒着生命危险写作的作家”。此言不虚,3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野外探险与考察,足迹遍及天南海北。下面我们展示的是作家近10年来探险经历的真实记录:

1999年、2000年、2002年与2005年五上青藏高原,曾到达三江源头、珠穆朗玛峰5200米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2000年,他先是探索三江源头,再追随澜沧江大峡谷由青海转入西藏,再沿金沙江大峡谷转入云南,历时两个月。

多年来穿行在横断山脉,时而带着帐篷、马帮露宿在无人区,寻觅着大树杜鹃王、戴帽叶猴、滇金丝猴……仅为进入独龙江(中国西藏、云南与缅甸交界处)就经历了2002年、2004年、2006年多次怒江大峡谷探险。

1999年在贵州梵净山、麻阳河探访黔金丝猴、黑叶猴和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梵净山高号称八千级台阶,攀登这相当于四百层楼房的高山,其艰难可想而知。攀登过程中,他曾因流汗过多而脱水,只好将盐放进矿泉水饮用方摆脱困境。

2001年赴广西考察白头叶猴、黑叶猴、银杉王和热带雨林。途中突发高烧,因误用药物差点送命。

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横穿中国(三次穿越柴达木盆地,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南北两条线直达帕米尔高原(直到红其拉甫),朝拜万山之祖。骑马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寻觅大角羊的身影,并仰视“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雄伟。

2007年在莱州湾考察候鸟迁徙路线,在川西北考察若尔盖湿地、贡嘎山、西姑娘山等。

2008年在东北三省考察火山群及朝阳化石群。

……

作家是在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和认识大自然,是用生命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采与底蕴,旨在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世界谱写成壮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