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文学文本解读

二 大自然文学文本解读

对刘先平全部作品的文学解读是困难的,因为他迄今已经创作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笔者只能选择其代表作品进行艺术剖析,以期把握刘先平创作的基本面貌与美学特征。我们还是从他的四部长篇小说入手,因为这些作品确立了刘先平作为儿童文学家或大自然文学家的基本品位。

《云海探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猿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小说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生物科学工作者王陵阳带领考察组来到紫云山区,开展对新型短尾猴等珍贵动物的考察工作。护林员罗大爷的孙子——望春和黑河,参加了考察组的活动。在密林险谷间,孩子们饱览了大自然的奇妙风光,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在科学家叔叔的影响下,他们开阔了眼界,亲近了大自然。在作家的笔下,动物世界激烈的生存竞争、大森林中各种珍禽异兽和奇特的自然风光让人尽收眼底,读者仿佛倾听到娓娓动听的人与自然的对话。

《呦呦鹿鸣》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梅花鹿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保护梅花鹿的故事:九花山区的金竹潭中学成立了自然保护小组,在老师和科学家的带领下,孩子们活动在深山密林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奇特而有趣的事情,并且最终机智地从打猎队的枪口下救出了梅花鹿。小说展示了梅花鹿世界的种种趣事以及神奇的畲族传说。

《千鸟谷追踪》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鸟类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小说展现的不是走兽的世界,而是飞禽的天地。中学生李龙龙、刘早早和林凤鹃,出于对鸟儿的特殊喜爱,几次远征千鸟谷探险。在校外辅导员赵青河的指导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千鸟谷的神奇秘密,追寻到了名贵的相思鸟的踪迹。

《大熊猫传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在大熊猫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熊猫赖以生存的主食竹子大面积开花、结籽、枯死,大熊猫因此濒于饥饿与死亡的边缘。果杉小兄妹跟踪并救护被豹子追击的一对饥饿的大熊猫,偷猎者却又想在乱中牟取利益,一场错综复杂的捕杀与救护,在冰山、雪原和森林中惊心动魄地进行着。大熊猫神秘的生活习性、川西高原充满野性的自然风光以及神话般的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在作者的笔下袒露无遗,令人心驰神往。

前面已经说过,刘先平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奉献给孩子们的,因此,这四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交往、对话与融合。尽情描绘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抒发美好的天性,从而诱发和丰富他们的生活情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和情操,发挥他们无比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性,这是刘先平的四部长篇小说的基本特色。

少年儿童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善于幻想,喜欢冒险。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理欲望和趣味已大大不同于过去年代的少年儿童了。这就需要作家根据新时代少年儿童生活的特点,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以此来影响并引导孩子们成长。《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和《大熊猫传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拓宽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领域,并以独特而深厚的文本实践,为当代意义的大自然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四部长篇小说涉猎了大量的动物学、植物学、药理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作者并没有板起说教的面孔,而是在小说的活泼生动的人物对话中,在妙趣横生的情节冲突中,甚至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嬉闹中,娓娓道来;或者是让孩子们在疑惑、好奇和探寻中,细细琢磨,恍然大悟。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有关自然的知识,同时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也由此明朗起来。正如作家严文井先生所说:“少年儿童喜爱在动物和植物的生活里找到诗,既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诗,同时也是,而且主要是关于人的诗。”

这四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它们为我国儿童形象画廊增添了新的生命。打开作品,一群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莽撞淘气而又可爱的小黑河、龙龙,好奇而又机灵的小叮当、早早,好学、勇敢而又不失稚气的望春、蓝泉,还有刚强粗犷的果杉与柔和秀慧的晓青……这些少年儿童的形象既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新生活的气息,同时又是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

小黑河生性调皮,富于幻想,但是他的小学生活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他把唐朝的李白当外国人,把戴眼镜的人都看作是坏蛋。当科学工作者王陵阳只身来紫云山区考察时,他竟然煞有介事地跟踪侦察,结果自己却迷了路,险遭野兽的伤害,闹了场笑话。而当他加入科学考察队后,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他积极协助叔叔们工作,活跃在深山密林之中,但他也捅了不少娄子,给科学考察队添了不少麻烦。他一声叫喊,惊跑了考察队寻找多日的猴子;他用小小的激将法和哥哥望春射杀了受国家保护的名贵动物苏门羚;他冒冒失失,铤而走险,常常使考察队员们啼笑皆非……但小黑河毕竟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在大自然探险中他逐渐成熟起来。为了使考察队早日完成考察短尾猴的任务,他只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跟踪流窜的猴群,“他根本没有想到森林中雷电的危险、毒蛇的伏击、荆棘的扯挂、山蚂蟥的可怕……他一心要追那只大猴和它肚子上吊着的小猴,他一边跑着,一边抹掉脸上的雨水,生怕失去跟踪的目标。追呀,追呀,飞快地追”。

小叮当不像小黑河那样长得敦实、粗壮,而是“那瘦小的脸上,配了两片薄薄的嘴唇、小巧的鼻子,显出从未有过的秀气”。他生性胆小,放学时一个人不敢回家,要等家中的小白狗接他才敢离校,因此被同学们抓住了笑柄。他是一个富于想象力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有一次他看到姨娘家的芦花鸡在窝里孵小鸡,误以为芦花鸡一次能生几十个蛋,回家后也硬要自家的老母鸡如法炮制,结果弄得鸡飞蛋打。经过妈妈的解释,他知道自己弄错了,“但从此却打开了他小小的心灵的窗户”。那时,他已读小学了,知识为他的幻想插上了翅膀,使他打定主意,要培养出一天能下几个蛋的鸡。学校成立了自然保护小组,要进山考察梅花鹿的生态,他虽然年小体弱,却硬是坚持参加了。大自然的扑朔迷离、千姿百态,使他着迷。考察活动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把他锻炼成了一个勇敢的孩子。他机智地活捉了珍贵的动物毛冠鹿;在毒蛇的进攻面前,他虽然有过一刹那的恐惧,但很快镇定下来,和伙伴配合作战消灭了毒蛇。他在一天的考察见闻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质朴而深刻的话:“科学不仅给人智慧,而且给人勇敢!没有科学的勇敢,是盲动!”我们不禁回想起作品开头时那个只会在妈妈面前淘气的小叮当,孩子的变化多么大啊!这正是大自然熏陶与磨炼的结果。

在这四部长篇小说中,最能够体现当代少年儿童的人物形象,应该说是《千鸟谷追踪》中的龙龙和早早。在他们身上,已丝毫找不到传统的儿童文学所极力褒扬的敦厚、谦恭、温顺和行为规范的“乖孩子”的影子,如课堂上不用心听课,并时常闹出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世界,善于探索世界,善于独立思考,他们热爱大自然,他们的儿童的天性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尽情的伸展与抒发。为了梦寐以求的相思鸟,他们几次跋山涉水,探险幽谷,虽然屡遭猴群的围攻、黑熊的袭击、金雕的威胁,仍知难而进。龙龙从一个打鸟王变成了一个训练有素的鸟类学爱好者;早早也在对自然界的探索中激发了灵感,他所提出的“相思鸟的群体结构是母系社会吗?”这个问题,引起了生物科学家的关注。正如小说中王黎民老师在《班主任札记》中所记下的:“危险时刻,他虽然腿肚发抖,生命攸关时,他也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但在那种令人战栗的冒险中,同时有着令人难忘的快乐。这种快乐在一生中也只有那么几次。这是因为和危险、恐惧搏斗时,心里油然升起了一种自豪。”大自然正是对当代少年儿童进行“美育”教学的最好的课堂。

值得肯定的是,作家在表现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人为地去制造性格的突变,而是紧紧抓住少年儿童思想变化无常的特点,循着人物性格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去塑造人物。在表现他们的勇敢行为和优秀品质时,始终没有脱离他们活动的那个环境,没有忘记他们的性格成长也有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过程,也没有忽略他们的勇敢与执着,这些都是以孩子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才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亲。

少年儿童活动的天地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世界,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少年儿童难以远离成年人而独立活动。因此,我们在刘先平这四部长篇小说中同时看到众多可敬可亲的成人形象,譬如《云海探奇》中的王陵阳、《呦呦鹿鸣》中的陈炳岐、《千鸟谷追踪》中的赵青河,以及《大熊猫传奇》中的冷秀峻,等等。在大自然探险活动中,他们既是孩子们的生活与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孩子们的精神导师,正是他们的深情呵护与言传身教,孩子们的野外成长与进步才成为可能。应该指出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孩子对超过自己认识能力与理解范围的现象,往往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兴趣,对成年人生活的天地,也往往抱着好奇与向往的心理。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家已开始突破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中所固守的孩子的天地,恰如其分地向孩子们展示成年人的生活天地与心灵世界,或者是通过孩子们的眼光来观察、通过孩子们的心灵来感受成人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少年儿童天性的自由发展。刘先平的小说自然也无法避免触及成年人的情感世界,譬如《大熊猫传奇》中对冷秀峻与胡蜀锦的情感经历的描述,作家一方面自然表露出对这种纯真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又含蓄蕴藉,这也许是作家考虑到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奉献给少年儿童的。

在刘先平的小说世界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还有生动诱人的动物群体,作家也由此创造了生趣盎然、新奇别致的动物世界的艺术画面。我们看到,作家以考察短尾猴、梅花鹿、相思鸟和大熊猫为线索,为读者展示了种种珍禽异兽:莺、鹛等在幽林间婉转鸣叫,珍贵的白鹇拖着美丽的长尾,罕见的鹰头杜鹃、鹰身猴面鸟,凶悍敏捷的云豹,稀有的黑麂,爱美的“四不像”,会飞行的青蛇,能在水中捕鱼的兔唇蝠,像蜂鸟那样把头插进花朵吸蜜的蝙蝠,以及趁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酣睡时,轻轻刮破它们的皮肤吮吸鲜血的蝙蝠。八哥、喜鹊为什么常常歇在牛背上?穿山甲怎么变成了大松球?黄鼬如何捉老鼠饲养?一窝鸟为什么三黄一黑?群居中的相思鸟是怎样沐浴的?为什么竹子大面积开花结籽会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威胁?……一个个精彩罕见的动物特写镜头,一串串迷人而有趣的疑问,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

当然,作家如果只是单个地、独立地去描写动物的形状和习性,即使语言再优美,描写再细腻,充其量只比一般生物课本多些文采,刘先平笔下的动物世界是作家审美再造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里,各种动物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显示出它们的生存本质。作家笔下的众多动物,并非动物标本的展览,而是经过渲染、加工,富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而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了。你看在那密林深处,野猪和四只斑狗的一场角斗,惊心动魄。野猪背靠石壁,抵挡着斑狗的轮番进攻,最后因失去地形的优势而丧生。短尾猴群简直是一个小小的“部落社会”,猴群中等级森严,有猴王,有“大臣”,母猴和仔猴受到整个猴群的保护,不同的“部落”为捍卫自己的生存条件发生战斗,老而昏庸的猴王被众猴推翻、驱逐,对猴群生存发展有贡献的新猴王应运而生。黄鼬为了储粮备荒,在洞里藏着干鱼、泥鳅,而且用稻穗、米饲养着六七只被咬断了腿的活老鼠。肥胖的黑熊和浑身长刺的箭猪僵持着,箭猪狠命地抖动着身上的长刺,掉转身子,用背对着黑熊,迅猛地向后倒退,黑熊只能笨拙地后退,几次提起有力的厚掌想打,但还是犹犹豫豫地放了下去。珍贵的红嘴相思鸟在集群漂泊时,仿佛一个母系社会,由老雌鸟呼喊带头,沿着那条神秘的迁移路线像吉卜赛人一样开始了流浪生活。被饥饿摧残得奄奄一息的大熊猫母子,在风雪弥漫中,被红狼和独眼豹逼上了绝路。大熊猫用有力的巨掌数次击退了红狼的围攻,但自己也受了重伤,就在这时,埋伏在一旁的阴险恶魔独眼豹发动了偷袭,鲜血淋漓的大熊猫至死都紧紧咬住独眼豹的后腿,以血肉之躯作为屏障,保护儿子……

刘先平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赢得读者,除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有趣的动物世界以外,作家笔下的自然景观及植物世界同样精彩。同样是崇山峻岭,《云海探奇》中是云遮雾绕、奇松怪石的原始森林,《呦呦鹿鸣》中是草深埋人的绵绵不绝的三十六岗,《千鸟谷追踪》中是幽谷深峡,《大熊猫传奇》中是雪山冰川……奇峰幽谷、茫茫云海、高山溪流、地底温泉让人尽收眼底,名花异草、刺棵棘藤、松林草甸、红枫青竹等让人目不暇接。

刘先平的小说还时时插入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使作品蒙上神秘奇特的色彩。《云海探奇》里那位心地纯洁、勇敢朴实的年轻猎手,骑着神马飞过天堑深渊,救出了美丽的采药姑娘;《呦呦鹿鸣》中的梅花鹿偷偷下凡安家落户;《千鸟谷追踪》里,凤尾岩上金色的凤凰招来了千种雀子万种鸟,在千鸟谷建成了鸟的王国;《大熊猫传奇》中关于“姑娘山”的凄楚而动人的传说……这些美妙的传说,点缀了作品的内容,浓化了作品的情趣,推动和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

1987年后,刘先平创作并出版了大自然探险纪实散文集《山野寻趣》《红树林飞韵》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标志着刘先平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文体变化上来说,作家放弃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转向纪实性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理念上来说,作家更为自觉与鲜明地倡导并践行大自然文学,呼唤文学的生态道德意识;从作品的取材对象与范围上来说,区域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因此叙事手法也更为丰富。

《山野寻趣》被认为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甚至被认为是打开刘先平四部长篇小说的钥匙与注释,究其原因,是这部作品充分发挥了纪实文学创作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叙事优势,体现了真实自然而又细致入微的文体特征。“我们只知道大熊猫的憨态可掬,谁能了解它竟是食肉动物的后代?一旦惹火了它,它也有一副凶猛异常的姿态。我们只知道燕窝是名贵的营养滋补品,谁能区别金丝燕和白腰雨燕两种燕窝的不同价值?谁又能明白燕窝并非遮风避雨的居家,而是哺育幼燕的生命摇篮?我们只知道可可豆是制造巧克力的原料,谁能分辨它的味道是甜,是酸,还是苦?再有,它的果实究竟是结在细枝上,还是长在树干上?这些为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发现,或是扩展了自然美的领域,或是丰富了自然美的内涵,引导着读者在美妙而又神奇的自然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姗姗而行。”同样,在《红树林飞韵》中,作家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探索与解答大自然世界神秘而发人沉思的现象,为什么绿如翡翠的海上森林被称作红树林?……同时,作家还自觉地从生态整体主义思维出发,去努力改变传统而片面的生态学逻辑,为大自然世界中生物竞争的法则作出新的争辩,即用“大自然的眼光”去代替“人类的眼睛”。因此,材质低劣的高山榕依然也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它不去争夺一块宝贵的热带土地,又何处立身?作家赞叹秋茄种子顽强而神奇的生命力:“生命的形态,生命的繁衍,多么奇妙,多么丰富多彩!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生命的本能做出了令人感叹的、巨大的、坚忍不拔的努力!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

2008年出版的新作《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可以说是刘先平践行大自然文学理念的巅峰之作。走进帕米尔高原,是为了探寻生命的奥妙,作家有这样一段话:

水——生命的源泉。雪山、冰川是水之源。山之源呢?——帕米尔高原。她诞生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被誉为万山之祖,孕育了一千多条冰川。屹立在帕米尔高原之巅的慕士塔格峰,被尊为冰川之父。它海拔7546米,以浩荡的瀑布冰川和雪帽冰川著名,积雪厚度达一百多米。我们用了两年的实践探索了江河源头之后,又用两年的时间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帕米尔高原,仰望山川的壮观,领悟生命的真谛……

作家的笔下,的确是一首首探索、敬畏与歌颂生命的赞歌。生活在悬崖峭壁的盘羊们,宣扬着生活的险峻与壮丽;可鲁克湖的黑颈鹤,优雅美丽的造型犹如一首诗,但苦寒高原的生存环境,也使它们难以逃避以同胞自残的残酷方式来维持种群的生存;蓝色的绒蒿花与一些黄色的无名花朵,在乱石丛中绽放着生活的灿烂;沙漠中的胡杨,在应对干旱和风沙时,常常是选择自行倒下枯死,以滋养新枝条的生命延续。选择放弃是为了新生。所谓胡杨三千岁,就是说它能活一千岁,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还有雄麝毁香跳崖、藏羚羊生育大迁徙等对人类的生存观念极具震撼力与冲击力的大自然世界中的生命奇迹。这些作家实地考察与亲身经历的写照,使读者仿佛倾听到大自然生物世界中生命的心跳与脉动,从而领略到大自然文学独特的魅力。

在刘先平这些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并没有受到真人真事的局限,同样显得生动活泼,跃然纸上。作为文本叙事主体——第一人称的“我”,集探险家与文学家于一身,坚毅而风趣;那位中学教师出身的野外摄影师李珍英,热情而好奇,显然童心未泯;胖子君早是位文学编辑,憨态可掬的他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与社会现实,因而常常笑话迭出,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还有那些常年工作和生活在野外的自然科学家们,那些已真正与大自然世界融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