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已有30余年,在相关报刊上发表这方面文章已有百余篇。当下已达耳顺之年,总是想该对自己的学术生涯作一个小结。除了将自己的课题结项成果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出版外,就是在百余篇文章中遴选出部分来结集出版。学理与诗意的完美融合,是文论或批评文章的最高境界,故取此为书名以明心志。

我的教学与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二为文艺评论,三为悲剧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因课题结项成果出版需要已单列专集,所以这部论文集的内容就主要分为“文艺评论篇”和“悲剧美学篇”两个部分。我写文艺评论的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就读时期,评论的对象也五花八门,既有名家名作,也有新人新作,几十年积累数量甚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也是难免的,必须择优选用。这次结集选用的标准是,从时间上均为新世纪以后发表的文章;从空间上来说以面对安徽本土文艺现象的评论为主。结集出版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鞭策!悲剧美学研究贯穿着我的教学与研究生涯。其中有热情的阅读与阐述,也有冷峻的思考与探寻,既面对艺术,也面对人生。其中部分相关的观点与阐释内容,虽已在先期出版的两部悲剧专著中表达过,但在论文结集出版时,我仍放了进去,因为我对它们比较满意!

感谢与我一起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同学,特别想到的是王贤波、翁再红、韩清玉、陈火青、胡光玉、孙孝峰、徐浩、叶龙思等,虽然曾与他们合作发表的一些论文均没有收入这部文集,但他们在论文打印等方面给予我的帮助令人难忘。这部文集充满着师生情谊,这是我更为珍视的。

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先生、刘冬梅女士以及宋晓津女士等为本论文集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赵凯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