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的历史意味与广阔的现实关怀

深远的历史意味与广阔的现实关怀

散文兼容写人、叙事、抒情、状物等文学功能,似乎无所不及。因此,它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自由的文学体裁。然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理解、把握与超越,真正优秀的散文作品的呈现,必然凝聚着作者对散文写作规律的独到而深刻的把握与心得:自由而又自觉,超然而又问世,洒脱而又蕴藉。如何凭借散文这种具有跨文体特征的文学平台优势,在自由而广阔的文学时空中去尽情抒发当代人的人性光泽与文化情怀,去感染与引领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应该成为当代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近读陈民振先生的散文集《汴河怀古》,在品味与欣赏的同时,对当代散文品味与境界的思索也油然而生。

陈民振先生是一位有造诣也有成就的散文作家。收入此集中的《家乡的槽头路》《梅湖沧桑》《村后那棵皂荚树》等篇章先前都曾拜读过,对作者的睿智理趣与厚重文笔十分欣赏与折服。综观本书的全部散文作品,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游走,笔者除了深切感受到其执着的文学情结,更真诚认同其准确而成熟的散文意识,那就是:深远的历史意味与广阔的现实关怀。

“怀古”是人之常情,是历史思维的依据,因而也是深远的历史意味。而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凡是能够称得上是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的东西,总是与“怀古”有关。这是因为,过去的似水流年依然存在于文学家的生命感知与文化“积淀”中,成为其新的思想与精神指向的起点。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当人们处在过去与将来的“两难之境”时,对过去的记忆与怀念——“怀古”常常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公众心理。在《汴河怀古》中,那些最能够使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的篇幅与文字,似乎都与“怀古”有关。“也许从家乡出来的人,最难忘记的就是家乡的路。这里有他祖祖辈辈的承载。有他迈开双腿离开家门的记忆。他无论是发迹抑或是败落,都会自然地想起:那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真纯得不能再真纯的路。尤其是老了以后,他会发现那里正是此生一个圆周的起点。”家乡那条状似水槽、旱天人用、涝天水用的“槽头路”,牵扯出作者对故土的记忆与怀念:“槽头路”里既有孩童时代不识愁滋味的欢乐笑声,也有对先辈们艰难度日的朦胧印象。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作者和他的先辈们都曾承受过岁月给他们带来的命运沉浮,而新农村建设的大潮开始洗刷这种古老的回忆时,作者那挥之不去的乡恋之情,却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如今家乡的“槽头路”已经被够气派的水泥大道和豪华路灯所取代了,“可是,每次回到家乡走在这个路上总感觉到不是滋味。总有一种陌生感。原有的乡情已被都市的气息重重地压在下面。佛家说,世事是轮回的,我那古朴的、渐去渐远的乡情、乡道还会再有么?”“槽头路”的消失,给作家带来的却是怅然若失的忧郁之情,这正是作品的深刻所在。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取代,往往要以自然本色的某种损毁作为代价,这是历史演进的辩证法。作者留恋的并不仅仅是古老乡村“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而是有可能为现代豪华所遮蔽与扭曲的淳朴乡风与薪火相传的民族品质。一起一落,一张一弛,这篇作品的旨趣、境界与审美张力也生动凸现。一条家乡的路,让作家的莫逆乡情与淡淡忧愁都烙印在读者的心灵上。

对很多人来说,“怀古”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的眷顾,它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曾经美妙的但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而且暗含了人类对当代境遇与感受缺失的补偿欲望,这就使“怀古”成为当代人类消解自我认同危机、保持现在与过去持续的联系感的重要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怀古”是重构现实的逻辑前提。在《汴河怀古》的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的“怀古”并不是单纯地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着鲜明的现实精神向度。“汴河啊!作为一个曾经有过的物质文化遗存,留给后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如今,它没有了那个身躯却留下了那个文化,没有了那个身躯却融进了那个地域。汴河沿岸的子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汴河怀古,是为了寻找古汴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传承的脉络,用历史证明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汴河怀古,是为了梳理与整合本土在历史变迁中所积累的思想文化资源,重新绘制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汴河怀古,当然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确证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在古代人那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和希冀的,但首先是找到了自己”(施莱格尔语)。作为煤田勘探领域的管理者,他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倾尽全力,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作为一个文学作者,他感叹现代文明掩饰下的物欲横流,他困惑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相悖与冲突,于是他借文思索,怀古论今,用独到的散文书写来表达一种知性与诗意相得益彰的文学力量。在哲学的冷静与美学的均衡中来摆脱思想的困惑与外界的动摇。

陈民振先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我们常可以看到他在一些篇章中以自然科学的逻辑来谈天论地,虽不多见却透露出新鲜感。作者国文功底深厚,这对怀古的叙事与抒情都增色颇多。值得一提的,作者笔下的人物传奇生动,如《梅湖沧桑》《村后那棵皂荚树》中的青混爷,《村有辘轳》中的台海叔等,虽着墨不多,但神气活现,都可以当作小说中的人物来看。至于在文本中常常感受到的一些禅学意味,笔者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作者试图超越现实人生困惑的一种文化尝试,并没有改变与影响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态度。当然,陈民振先生的散文创作,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与想象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的文学升华留下了充分的余地。期待着他有更多的散文精品问世。

《诗歌月刊》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