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伦理研究》简介
《移情伦理研究》这本书是由.陈张壮著创作的,《移情伦理研究》共有36章节
1
引言
一、问题缘起 “电车难题”似乎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思想实验题,伦理学家们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以驳斥其他理论在解决这一难题时的不同回答或同一回答的不同论证。电车难题由...
2
目录
目 录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一)移情伦理如何可能 (二)移情伦理的心理学基础 (三)移情伦...
3
第一章 移情伦理概述
“移情”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众多研究者的理论中,都已被证实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或者说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在关于道德的很多方面,如道德动机如何产生、道德行为...
4
第一节 移情伦理界定
移情伦理旨在以社会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对“移情”及“移情的道德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移情这一心理过程所具有的道德特征,借此解释人何以及如何做出道德行为,在对...
5
第二节 移情伦理要解决的问题
反对者和质疑者们提出,基于移情建构道德理论必然面临如下责难:首先,移情忧伤是一种主观情感,以此来判定移情者对于他人的道德责任,显然存在道德规范无法普遍适用的问题...
6
一、普适性的道德原则
“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一种规范理论的一般框架,借以回答何为正当或应当做什么的问题。”[4]这一框架实际是围绕道德原则展开的。在道德领域,道德原则是判断行为...
7
二、移情双方共同承认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判定一个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是说这个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因此道德判断可以说就是道德价值判断。义务论者判定一个行为具有道德价值,是因为这一行为遵循了某一道德原则,却遇...
8
第三节 移情伦理的特征或优势
移情伦理以移情这一人类所具有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对道德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并予以更为合理的规范引导,使道德在更加契合人们实际生活的同时,也满足了道德的一般特征...
9
第二章 移情伦理的心理学基础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移情研究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澄清移情含义的历史,研究者们正是在对移情不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不同理论。移情含义最基本的层面就是...
10
第一节 移情的含义
对移情的理解应从移情所具有的属性开始。移情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属性。其中,认知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指主体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而获取和加工各类信息,包括他人情感表现的原...
11
第二节 移情的唤起方式
移情具有的认知和情感双重属性决定了移情的唤起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移情唤起方式中,情感和认知所占比重不同,既有单纯依赖情感的移情唤起方式,也有仅认...
12
第三节 移情的认知功能和规范功能
因为同时具有情感和认知两种属性,所以移情的唤起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这也说明,无论是情感还是认知,都可以单独完成某种形式的移情,如模拟状态可以由情感单独完成,角色...
13
第三章 移情伦理的价值论
道德理论中的价值论须厘清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的关系,对此,移情伦理理论的观点是,道德行为的道德价值体现于主体实现对象非道德价值的行为过程和行为动机中;须明确非道...
14
第一节 “自我中心”在移情中的表现
作为构成人们关系的一种心理机制,移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某些自然倾向的影响,虽然几乎所有处在忧伤中的人都可能成为移情对象,但移情对忧伤线索的强度和突出性,以及受...
15
第二节 自我中心(关涉自我)与关涉他人的关系
移情可以使移情者产生“增加他人福利”的行为动机,为实现这一动机,移情者需针对他人进行价值判断,判断他人当下需求、价值追求及移情者自身如何行为才能合理、有效地增加...
16
第三节 自我中心的本质
当行为主体内在地欲求某个对自己有重大影响、重要意义的目的,也就是追求某种价值实现时,关涉自我即“自我中心”就等同于自利,我们基于“自利”形成价值目标,做出价值判...
17
第四章 移情伦理的行为论
道德行为选择是主体赋予自身做出某种行为以道德理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考虑自身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行为选择的规范性来自主体所具有的“增加他人福利”的道德动...
18
第一节 行为选择的过程
移情过程中,主体针对他人产生增加他人福利的道德动机,由此,主体赋予自身以行为理由,使自己承担增加他人福利的道德责任,从而做出道德行为。当形成道德动机时,主体进行...
19
第二节 移情基础上的行为理由
在对他人进行成熟移情思考的过程中,主体结合对方当下境遇,站在对方立场,基于自身观点,认识到他人价值性自利的缺失或损害,并且对他人本身进行关注,为自身提供针对他人...
20
第三节 同情无法成为行为选择依据的原因分析
移情关切可以使主体产生道德动机,移情基础上的行为理由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理由,同时具有道德原则所要求的客观性和一般性特征。但我们必须明确,移情不是同情,两者存在差异...
21
第五章 移情伦理的尊严论
在道德关系中,我们作为道德主体对他人负有某种道德责任,但当我们作为道德对象时,我们有理由向他人提出要求,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我们具有尊严。我们通过道德行为增加他人...
22
第一节 “向他人提出要求”的心理过程
生活中,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仅依赖自身无法实现自身的自利性需求,或无法停止、消除自身正当利益所遭受的损害时,我们会希望他人能对我们施以援手。但往往在这一时刻,他人可...
23
第二节 作为道德性自利的尊严
...
24
一、道德性自利
当意识到他人利益受损或价值性自利无法实现时,作为道德主体,我们会对他人做出道德行为;当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我们会在自己与他人的道德关系中,借助双重移情对他...
25
第六章 移情伦理的第二人立场
作为道德性自利的尊严说明,不仅作为道德主体在针对他人做出道德行为过程中,我们采取第二人立场为自己提供旨在增加他人福利的道德行为理由,同时,当作为道德对象在向他人...
26
第一节 传达权威性要求的反应态度
“第二人立场”可以解释人们之间的道德责任是如何形成的。道德责任的实质就是要求道德主体与道德对象彼此尊重,道德责任成立或尊重的责任成立,就意味着人们之间已然具有一...
27
第二节 作为平等责任的道德
反应态度所传达的隐含其中的权威性要求使对方具有一种内在性的最终行为理由,依据此理由行为,对方实现他作为传达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反应态度的做出意味着承认对方依然...
28
第三节 以尊重的方式要求尊重
责任的实现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反应态度被合理地回应意味着传达者尊严的实现,“尊重是对尊严的恰当回应”[31]。作为对反应态度的回应,被传达者当做出符合传达者在反...
29
第七章 移情伦理对陌生人社会和道德教育的意义
移情伦理以“增加他人福利”的动机为判断行为道德的标准,要求人们站在他人立场,基于自身观点,结合对方当下境遇,针对他人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保证了道德行为能够取...
30
第一节 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主体行为
当代中国正逐渐由“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道德主体无时无刻不面对陌生人。一方面,陌生人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