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目标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目标

移情伦理以人类一般行为所具有的自利倾向作为其价值论基础。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行为动机。自利实际上构成了为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好的一种内在动机,它来自主体关于自己整个生命的看法和观点。什么是你的自利?那就是有助于你实现“使自己生命变得更好”这个目的的一切。因此,一个行为是自利的,或者说对我有价值,是因为它能促进我的追求和/或目标的实现,而这一追求和/或目标是我强烈并发自内心地在意的。由自利出发应当做某事,即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当且仅当这件事比我所能做的其他事情更能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因此对于主体而言,自利代表着价值,自利性需求的满足意味着价值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关乎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价值目标,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际上就是中国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自身“强烈并发自内心地在意的”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提出的一种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成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一种价值性自利判断的得出,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对自身内在欲望的合理分析,另一方面还与外在对象有关。当我们试图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我们的行为指向外在事物,因此,价值性自利也包括对于外在对象是否具有满足主体自身当下欲望的属性的判断和如何实现外在对象对于自身欲望满足的方式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基于自身所要实现的长远目标,对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所需解决问题的合理分析而得出的一种合理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以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为依据,从而保证这一目标不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在合理性层面“应当具有”的价值追求。

一种价值目标的明确,首先基于追求这一价值目标实现的主体为自身所设定的长远的好的生活,当有利于长远的好的生活实现时,这一价值追求就是合理的。中国人民所追求的长远的好的生活,是这样一种生活,即其中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时,孩子们就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使中国人民实现这样的生活。这种长远的好的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以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存。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往的加深,使各个国家在实现本国人民所向往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都以加强国际交流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式,而且这一手段、方式在当今世界也是唯一合理的方式。各种全球化问题,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已成为阻碍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追求自身所向往美好生活的最大因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在当今时代保证中国人民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与中国人民所向往的长远的好的生活之间存在一种合理性的联系。并且,这一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采取“第二人立场”,承认其他国家和民族同样有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实现这一美好生活,各个国家和民族必然且唯有在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揭示价值目标的过程中才可能成功。因此,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目标,既符合中国、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也应当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所有国家安全环境的营造,离开国际安全环境这一前提,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无法追求长远的好的生活的实现;共同繁荣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和方面,只有实现了各个国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共同繁荣,才标志着人类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开放包容既是保障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实现的前提,也是推动共同繁荣的唯一方式,其中除涉及各国及各国人民安全的实现、福利的增加外,还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只有实现开放包容,每一个国家、民族才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国际交往中;清洁美丽关乎人类共同命运,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无论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及价值性自利判断,清洁美丽的环境都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基于实现自身所向往美好生活对当今世界和各个国家交往过程中应有目标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站在他国和他国人民立场所做出的有益于他国和他国人民实现其所追求的长远的好的生活的价值判断。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明确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当前所处境遇进行分析后,认识到能够通过这一价值的实现来消除当前利益损失及增强自身福利的理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近年来在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在国内,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重要领域创新能力不够强,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问题等;[3]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安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依然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战乱恐袭、饥荒疫情依然是我国当前需时刻警惕的问题等。[4]这些困难和挑战成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实现自身所向往美好生活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大阻碍。虽然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中国和中国人民依赖自身就有能力和信心解决这些问题,但相较而言,这并不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合理的方式。中国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取得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当今时代,只有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保证中国和中国人民消除自身所面临的困境,才能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福利的增加。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特色的道德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5]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指向中国和中国人民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解决当前中国在各个领域谋求发展所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合理行为选择,同时也体现着影响中国和中国人民形成当前价值判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和中国人民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者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这一文化的影响,中国和中国人民对自身所要实现的长远目标、追求长远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都彰显着中国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天下大同”理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以追求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自觉将针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融入所有人共同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明确的目标,中国和中国人民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而且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实现。即使得益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和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目标,也以不损害他国人民利益为前提,并且同时寻求与他国人民共同发展。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的当代表述,符合中国人民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体现着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道德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明确的目标不仅关涉中国和中国人民自利性需求的满足,而且也关涉他国和他国人民利益的实现,可以说,这一目标表达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于他国和他国人民福利的重视。在判断他国和他国人民应有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时,中国和中国人民站在对方立场,以自身指向长远的好的生活实现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认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对方的价值追求,能满足自身价值追求的事物和行为同样能够满足对方需求。在这一价值判断过程中,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了一种移情关切,并形成一种他国导向的移情情感,这一情感由他国同样面对的发展困境以及中国和中国人民清楚意识到的他国应有福利所引起,进而产生一种在增加自身福利的同时增加他国福利的动机,追求与他国携手解决共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他国福利的重视,是内在的、目的式的而不是外在的、工具式的重视。中国和中国人民承认各国福利和所追求目标相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即使在结果上,他国福利的增加和所追求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和中国人民也承认他国针对自身所做出的具有独特特征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合理性,不会为追求中国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实现而将某种价值目标强加于他国。当然,与人作为主体的增加他人福利的道德动机产生过程不同,以主权为标志的国家不可能以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来实现他国和他国人民利益,若如此,无疑就是以一种国家视角将本国人民的利益置于他国人民利益之后,将本国人民的地位置于他国人民的地位之下,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生。在国家间关系中,当国家作为主体时,对其道德与否的判定明显不同于对人的道德判定。对于人而言,只有当主体关注的是他人福利的实现,而不是自身福利的实现,增加他人福利才可能成为道德动机。但对于国家而言,当国家在追求自身福利实现的过程中,站在他国立场,对他国和他国人福利的实现产生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动机。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国家做不到像人一样,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仅以“消除他人消极情感、增加他人福利”为内在目标,并借助自身行为只追求这一目的的实现,但当一个国家在设定针对自身的目标时,站在他国和他国人民的立场上,使这一目标设定不损害他国已有利益,并以一种得到对方认同的方式保证这一目标及其实现必然有益于他国和他国人民利益的实现,则这一目标的得出本身就具有一种道德意义。所以说,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合理的,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都是合理的,符合任何国家及其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从全世界角度而言,这一目标的提出本身也是中国和中国人民作为负责任主体担负起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道德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