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唤起方式

第二节 移情的唤起方式

移情具有的认知和情感双重属性决定了移情的唤起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移情唤起方式中,情感和认知所占比重不同,既有单纯依赖情感的移情唤起方式,也有仅认知发挥作用的移情唤起方式,不过,在多数移情唤起方式中,情感与认知共同发挥作用。移情唤起包括五种方式[14]:模拟状态,对他人情感表达的无意识回应,即对他人情感表现的模仿。经典条件反射,指对表现出消极情感的他人所处境遇的学习性回应(learned response),不只是对他人感受的直接复制。直接联想,即被移情者的境遇使移情者回忆起过去的类似经历,移情者从而具有符合被移情者所处境遇的感受。调整性联想,也被称为“间接联想”,即被移情者的感受通过语言等途径表达出来,移情者通过感受其感受而做出回应。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唤起模式,因为它需要移情者对表达他人情感表现的各种形式语言进行处理和解释。角色选取,也被称为观点采择或想象性模仿,是指想象自己身处他人情境来感受他人如何感受。依据所站立场的不同,角色选取方式分为三种,即自我为中心的角色选取、他人为中心的角色选取和两种方式相融合的角色选取。在这五种移情唤起方式中,“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是自发的和无意识的,这三种方式可以被理解为是情感的传递,其中,情感较认知起着更为明显的作用;“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两种移情唤起方式包含高级的认知能力和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想象性模仿,但情感在其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一、模拟状态

模拟状态的移情唤起经历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观察他人在面孔、姿势和声音中的情感表现时,观察者首先自然而然、无意识地模仿他们当下的反应,并且和他人的情感表现一起变化,尽量让自己在相应方面与他们保持一致,这样观察者就会体验到他人的感受。模拟状态的移情唤起过程中会产生“情绪传染”[15],即他人具有怎样的情绪,观察者也会表现出怎样的情绪。模拟状态这一移情唤起方式表明移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仅人人具有移情这样一种心理能力,普遍能在生活中对他人进行移情,而且人所具有的生物层面的一致性是人们对他人进行移情的可靠基础。

对他人面孔、姿势或声音的模仿,使观察者能够知晓他人的情感状态。一方面,这使移情者个人心理过程得以深化,尤其在比较简单的社会群体中,成员间易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群体内成员间互相模仿,会产生一种集体心理模式,使得甚至在最发达的社会团体中,包括集体深思熟虑、情绪、性格和意志在内的集体心理的存在和运作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一种表现为独特价值追求的文化或精神。正是在此意义上,“模仿是所有集体心理生活的主要条件”[16]

二、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当观察到他人所处境遇或情感表现的原因时,观察者会产生一种与被观察者相似或一致的情感表现,这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移情方式。在经典条件反射的移情唤起过程中,观察者产生作为移情忧伤的情感表现,这一情感是一种与被观察者相一致的感受。经典条件反射可以作为移情唤起方式是因为:(1)所有的人都有某种共同、一致的消极情感体验,如损失、伤害、剥夺等;(2)所有人在生理和心理结构上都具有相似性,因此能够对与移情有关的信息进行类似的加工;(3)所有人都能够以类似的感受对类似的紧张事件或外在环境做出反应。与模拟状态的移情唤起不同,经典条件反射虽也使移情者产生与被移情者相一致的感受,但在此过程中,移情者不单纯是对他人情感表现的模仿,而是通过对他人所处境遇,也就是他人消极情感表现的原因有所了解才产生的感受。因此,可以说,模拟状态是对他人情感表现的移情,经典条件反射是对他人所处境遇的移情,后者对于主体的认知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当然,也正是因为认知发挥了作用,所以在经典条件反射的移情唤起中,移情者的感受虽然与被移情者的感受有着强度程度上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这也使移情者作为移情忧伤的情感表现更加契合被移情者所处境遇。

三、直接联想

通过直接联想,观察者过去痛苦的或不愉快的感受,在看到其他人表现出痛苦或忧伤情感时,由来自被观察者或其所处境遇的,与那些痛苦的体验相类似、联系的线索而引起。直接联想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的移情唤起,后者并不要求移情者以前有类似的体验或经历,移情者的移情情感和他人的忧伤线索相匹配。但很明显,直接联想和经典条件反射都由被移情者所处境遇,而不是由其感受所引起。经典条件反射作为移情唤起方式的原因同样适用于直接联想。当然,直接联想对移情者有着相较经典条件反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移情者具有较为丰富的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将能体现在被移情者一方面的线索联系到自身。当然,这并不是说直接联想对于任何人或某些人而言有着过度的要求,实际上,当前社会中的一般成年人都具有进行直接联想的能力。因为直接联想可以由他人或他人所处境遇中的某些线索引起,这就使移情更容易发生,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需要直接面对他人或被移情者出现在移情者面前,移情就可以发生。如我们看到清洁的教室地面有一张废纸会产生消极感受,同样,当联想到他人看到清洁的教室地面有一张废纸,我们能直接产生一种他人作为被移情者会产生的消极感受。因此,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以维护公共卫生,不仅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是消除自身消极感受的合理行为,同时对于他人而言,也是我们所做出的消除他人消极感受的道德行为。

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虽然在幼儿成长时期有着明显的时序特征,即幼儿出生后不久本能性地形成模拟状态的移情唤起方式,随着成长和学习,逐渐养成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的移情唤起方式。但在成年人身上,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同时具有,并且在唤起移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独而是联合发挥作用的。模拟状态使观察者产生与被观察者同样的忧伤,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可能会加强那种忧伤。

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作为移情唤起的重要方式,其作用在于:(1)它们是自动的、快速行动的和不随意的;(2)它们使婴儿和前言语期的儿童,以及成人,能够对处在忧伤中的他人产生移情;(3)它们使儿童的移情忧伤和其他人的实际忧伤产生早期的匹配,这有助于在儿童面对另一个人的忧伤时预料到自己也会忧伤;(4)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强化的,因为它们引起的助人行为可能会产生移情的宽慰;(5)它们给儿童未来的移情体验增加了一个不随意的维度。[17]也就是说,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引起的移情,是一种消极的、不随意的、不自愿的情感反应,是以他人的消极情感表现和要求观察者对之进行最肤浅水平的认知加工为基础的。同时,这三种移情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以一种重要的非自愿的方式发挥作用和提供移情情感,它们不仅能使一个人对任何可以利用的线索做出反应,而且还强迫做出快速的、自动的、不要求有意识的认知。[18]这种消极的、不随意的、最低水平的认知加工要求的移情唤起过程有一种潜在力量,表明人类就是以这种方式建构的,人类能不随意地和强迫性地体验到另一个人的情绪,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忧伤常常不是依他自己的痛苦经验,而是依别人的痛苦经验而定。同时,因为人本能地有一种消除自身消极情感的要求,这一要求在移情过程中就转化为要消除他人消极情感的要求,这是人类产生道德动机的最初来源和原初状态。正是在实现消除他人消极情感表现的动机和目的过程中,人类会感受到一种积极感受,这一感受加强了消除他人消极情感的动机。

在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之外,还有两种更高级的移情唤起方式:第一种是间接联想,即对他人情感表现的联想,或对他人所处境遇的线索,连同移情者自己过去的痛苦经验的联想,此处联想是以对来自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信息进行认知层面的加工为中介的;第二种是角色选取,即一个人想象他人是怎样感受的,或者自身处在他人境遇中会怎样感受。很明显,认知因素在这两种移情方式中起着比在前三种方式中更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方式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愿的控制,但是,如果一个人正在注意、面对他人,这两种方式就可能是不自愿的,并且立即使移情者感受到他人的消极情感。在这两种方式中,认知因素并不能保证使移情者产生与被移情者相匹配的情感,因为认知能力的运用能使移情者更为准确地判断他人情感表现基于对方所处境遇是否合理,从而不会一味地对他人情感表现进行模仿,或以自身表现出消极情感来作为回应。同时,如同直接联想由对他人或他人所处境遇中的线索引起,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也是因为对于他人所处境遇的关注,从而也能使移情者对其他不在场的人产生移情。

四、间接联想

被移情者的感受通过语言等途径被表达出来,使移情者通过感受他人感受而做出回应,这是间接联想的移情方式。这种唤醒方式要利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媒介,他人的感受或情感表现通过语言交流被移情者认知和了解。此时,语言提供了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唯一线索,即使他人不在场,描述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或他是怎样感受的时候,移情者也会自觉对他人消极情感表现的原因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语言”本身会产生一种移情反应。如“癌症”这个词语的声音可能会引起儿童的恐惧,他们虽然不知道其意思,但通过把这个声音和成人的恐惧及焦虑表情联系起来而对这个词产生某种感受,即使在成年人身上,“癌症”这个词也会引起不适的感受。由此,语言就成为移情双方的媒介或联系,因为语言传达了一定的信息,这一信息可能会表达他人的感受(“我很焦急”)、境遇(“我的孩子刚被送进医院”),或者两者都有。当移情者无论是通过对方直接表述还是通过其他人间接表述接收到他人的信息,并把这一信息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时,移情者都会产生移情情感。

间接联想扩大了人们移情的范围,但同时也要求人们付出比前三种移情唤起方式更多的心理努力。首先,以语言为媒介的移情唤醒,需要对语言信息进行接受、理解,并把它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比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需要更多的时间。移情者需要从关于对方的语言表述中准确获取关于他人感受、境遇的信息,从而花费比直接面对产生消极情感的他人更多的时间。其次,语言信息处理过程无疑需要付出比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更多的心理努力。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是消极的、不随意的、不自愿的移情方式,对于移情者而言,直接面对他人就会对其产生移情情感,但间接联想是移情者对他人进行积极、主动、自愿移情的过程。最后,由于一个人不是直接对他人境遇做出反应,而是借助于语言,但语言在运用中往往无法保证绝对准确,总会有一些传递错误,这就使移情者与被移情者之间增加了心理距离,从而增加了移情者准确理解他人感受、境遇的难度。[19]因为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语言的应用使间接联想在获取他人情感表现方面往往不如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快捷、直接。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获得的他人的情感表现线索,可以使移情过程保持“鲜活”,因为这些线索是凸显的、生动的,能被移情者直接注意到。虽然语言表述有时会先于被移情者到达移情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协调移情者的移情反应,但语言信息是有距离的、间接的,它与被移情者的情感表现对移情者而言具有不同的效力,往往会由于对它的处理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移情情感的产生。如听到远方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的信息所引起的移情情感往往不如直接面对这些孩子时来得强烈、准确,任何人都知道当前还存在远方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但因只是停留在信息层面,所以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些孩子很少被作为移情对象。另外,当关于被移情者的语言表述不符合他们真实感受时,被移情者的表现线索也能使我们避免受到误导,而这些线索有时只有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才可以获得,并传达给移情者。间接联想作为移情唤起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但同样可以使移情者产生移情反应。实际上,移情情感既是由原始的心理机制也是由以语言为媒介的机制生成的,从移情情感的这两个根源中获得的信息通常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还是通过间接联想,移情者都可能获得关于他人感受、境遇的准确信息。当两种信息不一致时,这种差异要求移情者在某些方面做出改变,以有助于移情者对移情对象的状态做出更精确的评价,从而做出更真实的移情反应。[20]

五、角色选取

角色选取的移情唤起方式要求主体有一种高级水平的认知加工:使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并想象他或她是怎样感受的。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类似性,人们有着类似的生活体验,当一个人想象自己处在他人境遇时,就会把他人的处境转变成引发自身产生某种情感的线索或原因,从而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感受。[21]

角色选取可以依据移情过程中移情者关注点的不同而划分为三种。

(一)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

当他人处在忧伤之中时,移情者想象到如果处在同样的境地自己会是什么感受,此时,移情者往往感受到和对方大体相同的感受。如果想起了自己过去类似的经历,或者回忆起自己曾经身处相同或类似境遇时的感受,那么,移情者的移情反应就会提高,在情感种类、强度程度等方面与对方的情感表现更加一致。

(二)以他人为焦点的角色选取

在听说他人无法实现利益满足或消除利益损害时,人们就会把注意的焦点直接指向对方,并想象到他人是怎样感受的,此时移情者感受到对方的感受。通过获知关于他人的任何个人信息,如他人的性格、生活状况、在类似境遇中的行为等,以及在此境遇中大多数人是怎样感受的任何一般性知识,移情者的移情反应就可能会提高。想到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身处艰苦环境,我们会产生关切、忧伤等移情情感,但当知道在和平年代他们仍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而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时,我们的移情情感更加强烈。如果注意到被移情者的面部表情、声调或姿势,移情情感就会进一步提高,因为这些非言语的忧伤线索可以引发更原始的移情唤醒机制,即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的支持。在看到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英勇抵抗外敌的图片、视频报道时,我们的移情情感无疑因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的参与变得更加强烈。这种移情唤起过程即使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因为此时与对方有密切联系的移情者会想象他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并做出移情反应,仿佛他就在现场似的。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当想到卫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时,都会想象到他们有怎样的姿态、信念和价值追求。

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会比以他人为焦点的角色选取使移情者产生更强烈的移情忧伤,因为想象他人是怎样感受的会引发自己的个人需要系统。当一个人想象自己处在他人境遇并关注自身时,移情者就会由他人的境遇联想到自身在当下的需要、利益和利益受损状况及实现方式,后者正是被移情者消极情感表现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移情者实际上将他人所处的境遇与自己过去类似的经历、境遇,或自身因利益受损所导致的消极情感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之所以想象到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会产生一种移情反应,是因为它引起移情者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类似经历和自身需要无法满足时的感受,因而移情者真实地体验到与被移情者一致的情感。当把焦点集中在他人身上时,移情者自身产生的消极情感是基于自己对被移情者需要状态的了解,从而感受到被移情者的感受,不会在移情者内心产生一种真正属于移情者自身的情感反应。[22]以他人为焦点的角色选取移情方式给移情者带来的感受要比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方式弱,在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过程中,因为移情者始终想象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受损情况,并感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情感,这有可能会使移情者的关注点从被移情者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造成“自我中心的转换”,此时,移情者所感受的情感有可能会强于被移情者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这就是移情的“过度唤醒”。

(三)两者的结合

移情者可以在“以他人为焦点的”和“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之间来回转换,或者把它们体验为合作发生的同一过程。这种结合可能是最强有力的,因为这一过程把在情绪上强烈关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选取和更持久的注意、以他人为焦点的角色选取结合起来。在想象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时,移情者把移情情感和他人的个人信息,以及处在对方境遇中的人们会怎样感受的一般知识整合起来。这是一种完全成熟的角色选取。

两者结合的角色选取,使移情者既可以内在地产生一种移情情感,也会始终将关注点放在被移情者身上,由此,既弥补了以他人为中心的角色选取对他人状态,如他人需求、价值追求等的相关信息要求过高的不足,又保证了移情者不会因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而产生移情过度唤醒。很明显,如果说角色选取就是想象自己身处他人境遇的过程,那么,以自我为焦点的角色选取对应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以他人为焦点的角色选取对应于“以他人为中心的想象”,以自我为焦点和以他人为焦点相结合的角色选取对应于“多元角度的想象”。因为多元角度的想象可以使移情者既产生对于他人的关注,也会对他人感受、消极情感产生原因、消除消极情感的有效方式等方面有着较为准确的认知,所以以自我为焦点和以他人为焦点相结合的角色选取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产生对他人合理的移情关注,并准确了解他人相关信息而应采用的移情唤起方式。

强调移情唤起多重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使移情者能够对任何适用的忧伤线索做出移情反应。如果唯一的线索是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或姿势,移情情感就可以通过模拟状态而产生;如果唯一的线索是境遇,移情情感就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直接联想而唤起;如果他人用语言表达消极情感,移情情感就能通过间接联想或角色选取而被移情唤醒。在这五种移情唤起方式中,前三种强调情感的方式与后两种强调认知的方式并不冲突。一般来说,当他人在现场时,所有的唤醒方式都可以发挥作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各种方式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分工合作。有些唤醒机制更有可能加强移情情感,或使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模拟状态);有些机制可能更有助于“自我中心的转换”;有些机制可能发动了,移情过程却消退了,而另一些机制则取而代之。[23]如疫情发生初期,我们最初关注那些病毒感染者,每天上涨的感染病例数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每个人都会对病患心存挂念;但当知道自身也可能被感染时,我们也会担心自身安危,并想象身处病患当前境遇自己会如何配合医生的各项救治工作以便早日康复。很明显,这样的心理变化表明,我们一开始的移情情感是由通过文字、图片新闻报道的疫情相关信息等线索而引发的,当自己相较他人身处利益实现情况较好的地位时,我们有着对他人的关注,但随着自身身处他人境遇的可能性越来越明显,我们的移情情感中较多成分是对自身的关注。当然,在这一移情情感变化中,如前所述,我们应采用“多元角度的想象”,既不能为准确了解他人信息而置自身和公共安全于不顾,也不能因沉溺于自我为中心的想象而使自己产生较高强度的消极情感,从而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动机和信念。

多重唤醒方式表明移情者和被移情者的情感不是一种紧密的匹配关系。一方面,多重方式实际上保证着双方的感受,甚至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匹配,因为所有人在生理结构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是类似的,因此,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和直接联想的方式,移情者能够以类似的感受对他人类似的境遇、经历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移情并不要求实现某种匹配。例如,当他人的生活状况与他在当时情况下的感受不相符合时,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对一个开着昂贵汽车、穿着名牌服饰却每天抱怨自己是一个艰辛打工人的人产生移情忧伤;当他人被误导、欺骗,或对自身身处境遇的真实情况不了解时,如对于上当受骗的老人,我们即使看到他脸上浮现愉悦的表情也会对其产生移情忧伤;对于“电车难题”中的工人,即使知道他当下不认为自身应成为移情对象,我们还是会对其产生移情忧伤。在这些情况下,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要求移情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从而能被主体自主自觉地控制。

另外,在多重移情唤起方式中,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扩展了一个人的移情能力和移情范围,使主体能对不在现场的他人产生移情,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并且应当将他人作为移情对象来对待,任何人都能够并且应当被他人作为移情对象来对待。这是移情这一心理过程不仅在所有人层面都能做出的普遍性,也是适用于任何人都能作为主体和/或对象层面的普遍性。多重移情唤起方式也表明,成熟的移情方式,即主体基于自身观点站在对方立场,在感受他人感受的同时,准确了解他人相关信息是可以被要求及训练养成的。这为我们基于移情对他人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