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人的文化大观

普米人的文化大观

普米人的方匹房 普米人的住房有木楞房和方匹房两种。这两种房屋都是以木头为主要建材,两种房屋相比,方匹房更为讲究。建房前要祭祀山神和土地神,要选好一棵大树作中柱,先请巫师在大树旁举行祈祷仪式,待主人砍第一斧后众人齐动手将大树砍倒。盖房是大事,单独一家没有力量完成,所以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众人分工完成各个工序,主人家只管搞好招待就行。与木楞房不同的是,方匹房垒墙的木料的横截面不是六面体,而是将木料砍削成四面体,一根根相叠相嵌形成墙体。方匹房有四方形也有长方形,同藏族一样,房中央要立一根大柱,称为“中柱”。中柱是神圣的,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是家的象征。中柱一旁,一般设灶台,中央安放铁三脚架。有的方匹房在靠门右手边用土石砌成一个台,四周用木板环围,称为上火塘。正对房门的是一个与房屋等宽的大床,大床与中柱间设有主火塘,是全家的活动中心。灶台正方和右侧各设一张木板床,为男女主人所用。灶台与火塘相连成为一条分界线,男左女右,吃饭、入夜休息都要遵守男左女右的规矩。正房的旁边还可建一间或数间小房,以供子女居住。

普米人的牛崇拜意识 怒江峡谷的农耕是极其艰辛的,付出多、收获少,因而多个民族都有崇拜山水、崇拜庄稼、崇拜耕牛的意识。每到过年,有的民族就要给牛拜年,以示对牛的犒劳。普米族则是在大年初二这天举行盛大的驾牛集会。各家各户早早地把牛喂饱、洗刷干净,给牛披上彩带、戴上绸球,届时来自各家各寨的牛云集大坝。在比赛开始前,牛主人还要给牛喂食精心调制的食物和黄酒。一长者从各家带来的饭食中各取出一点和在一起,把各家带来的酒各倒出一点和在一起,这就是供奉给牛的“百家饭”和“百家酒”。这时,众人面对牛群磕头,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念诵颂词。颂词中充满对牛的感谢和敬意。之后各家都忙着喂自己的牛。接着,鞭炮点燃,火枪齐鸣,人们一片欢呼,长者驾牛在田野上开犁,人们又唱诵对牛的赞美之词。紧接着,人们纷纷驾牛在田野里来回耕犁,一时间笑声、吆喝声和牛的铃铛声响成一片。到下午赛犁结束时,长者将人们带来的美食集中在一起,留给终年牧牛的人。此举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敬重辛劳的耕牛,也敬重终年牧牛的人。

普米人的舞蹈 普米人劳累一天到傍晚闲下来时,就喜欢在院子里或院外场坝宽处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跳锅庄”。由于火堆与家中锅塘很相似,所以称跳舞为“跳锅庄”。普米舞有悠久的历史,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有古朴、豪放之风。普米人跳舞时围成一个圆圈,手牵手以顺时针方向踏步起舞。跳舞时有四弦琴、葫芦笙等乐器伴奏,舞步富于变化,越跳越复杂,这时候舞艺不佳的人就会退至一边观看,人们会发出“啊喏喏”的喝彩声。普米人的舞蹈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有自娱性和交际性的舞蹈《搓蹉舞》,有反映生产劳动的舞,有祭祀性的舞,有礼仪性的舞,有模拟动物行为的舞,每种舞都有很多种套路,极为复杂。最有特色的是举行婚礼迎亲时跳的舞。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外时,所有宾客都要参加迎亲仪式,大门外的牌坊前要铺一块红毡,主婚方一长辈要在红毡上按古老习俗跳舞,舞毕,送亲方一长者也要来红毡上跳舞。之后,主人退至一边,送亲的人每人都轮流上前起舞,之后才被迎进院内继续进行婚礼的下一道程序。

普米人的民歌 普米人的民歌有两类:一类是古歌,是先祖一代代传下来的,内容大多是叙述民族创世、迁徙、发展的历史,主题庄重严肃,旋律悠长婉转,多在一些重要场合歌唱,唱古歌的歌手多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人记不住古歌篇幅超长的歌词。另一类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生活气息浓,篇幅短,唱时不分场合,高兴了就可唱几句。这类民歌大众都会唱,无须专门训练。歌词包括生产、婚礼、迎客、敬酒、祝福、狩猎、放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