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专家泽尔多吉

藏学专家泽尔多吉

有一种学者,他们在故土辛勤耕耘着,虽没有令人惊叹的鸿篇巨著,没有远播四海的名声,但他们对故土、对社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我认识的德格县的文史专家泽尔多吉就是这样的人。

德格,藏语的意思为“善地”,历史上辖川、青、藏的部分地区。现在的德格是原德格面积的五分之一,但处于原德格区域的中心部位。这里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片土地是格萨尔诞生、征战的地方,格萨尔的史诗故事和历史遗迹家喻户晓。这里,藏传佛教康区五大教派祖寺曾经并存,诞生了众多的高僧大德;这里,设立有被称为“雪域敦煌”的印经院,以其历史典籍浩繁而著称于世;这里,德格土司自元朝初延续至民国,截至1950年,共传衍53代;这里,藏医药南派健康发展,其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药品种类等在藏区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这里,德格藏戏、德格古典建筑、德格美术等都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泽尔多吉就是德格八邦人,几十年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对故土怀有深厚的眷恋,他对故土的绚烂文化怀有炽热的情感。

藏学专家泽尔多吉

泽尔多吉又名噶玛·桑登曲批,1945年出生。5岁起在寺庙学习文化,1964年参加工作后好学不辍,嗜书如命,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藏学数十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比起那些居于殿堂的大学者、大专家,泽尔多吉的研究条件就艰苦得多,他没条件占有充裕的资料,没机会登上同高人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他在县上工作,置身于雀儿山西侧那个狭窄山谷中的小镇,即便到一次康定或成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日他有繁忙的工作,晚上下班或节假日时,他就会废寝忘食地沉浸于他的学术研究中。他勤奋顽强,虚心好学,有数十年不懈的毅力和精神。他广泛阅读,钻研的领域也很宽。笔者参观过他的书房,架上几千册书,类别很杂,有佛教经书、佛教史、宗教人物传记、文学、地理、藏医学、民间文艺、风情习俗、建筑、美术理论等。他的研究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求奇异,而是讲求实用,凡是有关于他生息的这片土地的,都是他关注的内容;凡是宣传德格、弘扬德格文化所需要的,都是他的兴趣所在。

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清了德格土司、林葱土司千年来几十代的家族世袭、土司世系和法王世系的脉络,总结了各代土司的生平事迹并做出公正的评价;总结归纳了以德格印经院为龙头的康巴文化,摸清了印经院的发展历史及浩繁的经书目录;研究了《格萨尔王传》史诗文化,勾勒出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格萨尔及其岭国人物的生平轮廓,考证并记录了上百处岭国人物的遗址遗迹;梳理了南派藏医药发展历史,同时还对康巴绘画历史、藏戏发展、德格古建筑、寺庙神舞、茶马古道等多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为了研究德格历史上的名人,他搜集过很多资料,拜访过很多相关人员,去过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藏族历史、佛祖、佛教在德格的发展,大小乘佛教的由来及发展,活佛转世制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等方面,他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泽尔多吉将他的研究成果编为三本集子,即《唤醒沉睡的善地》《雪域康巴文化宝库——德格》《走过康巴文明的皱襞:德格土司历史渊源与康巴文化发展略述》。这三本集子虽为小书,合起来也有30余万字。其装帧设计和印刷虽然都较简陋,却有货真价实的内容,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之态,全是“真金白银”,全是能在人们记忆里画出痕迹的思想和情感。我详读过这三本书,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阿须草原的气息,能听见千年前岭国军队奔腾的马蹄声,能看见那一个个大寺前叩拜的人群……是的,他的写作不受功利的驱使,是真情的再现,是忠实的祭奠,是真诚的祈祷。这三本书的受教对象可不简单,都是国内外慕名前来德格的专家、学者、作家、记者、摄影师、电视制作人。这些人来了,都要向泽尔多吉索要这三本书——他们知道,读了这三本书,就会进入德格文化的深处。

泽尔多吉向本书作者介绍印经院珍藏印版

泽尔多吉不遗余力地传播、弘扬德格历史文化,不仅凭他的书,还有他的行动。尤其是他担任政府调研员后,时间稍有宽裕,凡有国内外学者来访,他都要尽可能去陪。他向来人介绍印经院的历史、佛教知识、格萨尔遗迹遗址、德格土司历史……我探访更庆寺、龚垭寺、岗托渡口、印经院、汤甲经堂时,就是他陪同的。说起历史文化,他如数家珍,充满激情。那是2004年的一天,他当时60岁了,但仍精神饱满,走路带风,一天下来我们已是人困马乏,可他依然兴趣盎然,步态潇洒,不知疲惫。那个时候我就想,他对生养他的土地爱得有多么深!

藏学专家泽尔多吉

泽尔多吉不遗余力地传播、弘扬德格历史文化,不仅凭他的书,还有他的行动。

德格绒麦昂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