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婚礼

异彩纷呈的婚礼

婚礼中的锅庄舞

横断山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群体的繁衍,自古就把结婚视为生命过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为婚礼制定了各种复杂的程序和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存状态和伦理观念有别,其婚礼仪式所表达的文化含义也迥然不同。

康巴藏族的婚礼有牧区和农区的区别,却都贯穿着为生命祈福的主题,并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显得庄严稳重,没有以取乐为内容的闹洞房活动,没有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彩礼交接过程,也看不出对性的张扬。

农区藏族人民结婚的当日,女方母亲清晨要在屋顶点香烟祭,并请喇嘛将盛有小麦的盘子端到待嫁姑娘面前,让姑娘用左手在麦粒上压下手印,母亲要给姑娘脖项上挂上哈达。之后,由亲友邻居组成的送亲队伍就可出发。与此同时,男方以舅舅为首的迎亲队伍也出发上路。途中迎亲送亲两支队伍相遇后,男方要在平地铺上藏毯,摆上酒肉糖果以示招待,并围绕藏毯欢歌跳舞,之后让新娘走在最前面,直向男方家走去。男方见迎亲送亲队伍到来,立即要在门前迎接并于屋顶上点香烟祭,左邻右舍将各自背来的水桶依次排列,最后一桶清水边放一大包茶叶,以供新娘下马垫足。送亲的队伍也给每只水桶献上哈达。新娘下马后,用柏枝蘸清水向空中挥洒,以示敬奉佛、法、僧三界,喇嘛手拿装有圣水的沐浴瓶,边诵经边向新娘洒圣水。之后,众人拥簇新娘进家门,新郎的母亲端一碗牛奶在楼梯口迎接,新娘指蘸牛奶弹洒敬神。新娘进客厅后,大家依次列坐下,伴娘端来奶茶喂新娘三匙,新娘接过碗后一饮而尽,男方长辈取下新娘项上的哈达挂于中柱。这之后就可进行酒宴。有趣的是在这一仪式过程中,直到第三日清晨,新郎新娘才能见面。

横断山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群体的繁衍,自古就把结婚视为生命过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为婚礼制定了各种复杂的程序和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傈傈人婚礼上的弹唱(王寿林 摄)

纳西人喜庆的演出(王寿林 摄)

牧区的藏族婚礼与农区有些相似。清晨有喇嘛在女方帐篷前念修福经,并抓点“切玛”向姑娘出嫁的方向分三次洒出,姑娘要绕“切玛”盒转三圈,然后才可随送亲队伍出发。男方在帐篷内置木凳,上铺白色羊毛毯,毛毯有麦粒铺出的“拥忠”图案,帐篷外放有盛清水的桶和“切玛”盒,新娘下马处铺有白毯。迎亲和送亲队伍在途中相遇后,姑娘的哥哥会以马鞭挑起姑娘的帽子,迎亲的男方骑士上前接过帽子向空中抛去。新娘到达男方家帐篷前,待男方献过哈达后,绕“切玛”盒转三圈才入帐篷。这时喇嘛要为新娘举行祈福仪式,并为新娘取名。伴娘也端一碗奶酪,用银勺给自己左手掌舀三勺后,新娘便接过奶酪向空中洒一勺,以敬佛、法、僧三界,第二勺自食,第三勺倒进自己左袖口。这时,新郎的母亲提来一桶清水,新郎拿来一把缠有白羊毛的扫帚,喇嘛用扫帚蘸桶中清水洒向四方。之后,新娘端一盘奶渣,新郎手持彩箭,双双坐下待喇嘛为其举行招财祈福仪式。

怒江、金沙江流域的怒、傈僳、独龙等其他民族的婚礼,虽没有康巴藏族的那么庄严,却也有复杂的程序和过程;虽没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却更多地折射出了生息状态中的某些苦涩的成分。

白族支系拉玛人姑娘出嫁时,必须要陪嫁一张纯白色的羊皮,因为拉玛妇女要负担农活,操持家里家外,羊皮不仅披在背上可御寒取暖,也是背东西时最好的垫背。景颇支系茶山人结婚时,男方要备大量的彩礼,彩礼有固定的内容:三面花锣、12尺花布、1件长衫、1件外套、半只宰好的猪、24个熟鸡蛋、1把带鞘的刀、50斤白酒、24升大米、4升糯米,并要给女方舅舅和伯父家送相应的礼物,以报答养育之恩。拉玛姑娘出嫁的那一刻有个最富深意的仪式,即:姑娘不能穿鞋不能走出家门,而要由舅舅推出门,且不能回头。这形式表面的意思是姑娘不愿离家,更深层的含义是对养育之艰辛的强调。

普米人的彩礼也是很多的:1匹马、1头牛、1头猪、1只羊、1酝白酒、两坛黄酒、1升大米。女方也会给姑娘陪些嫁妆锁于箱中。姑娘及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后,有一个猜钥匙的仪式。男方能言善辩者要向女方送亲队伍索要陪嫁箱上的铁锁钥匙,女方送亲人之间则相互推诿,经一番敬酒和对唱之后,女方才会拿出钥匙并打开木箱将陪嫁物向众人展示。与彩礼和陪嫁物有关的种种仪式,反映了财富的匮乏和生息的艰辛。

藏族女子的配饰

普米姑娘出嫁时房前要搭一个春棚,女方家人在棚内。男方接亲队伍到来后,双方对唱《认亲调》后,女方才会开门迎客并以多种食品招待。但这时房屋大门依然紧闭,男女双方还须一番对唱后,女方才能开门迎客。对唱中若男方败于女方就会受到惩罚:喝掉女方放在门口的两碗辣椒汤。进入大门后,待新郎行过礼并献出礼品后,才由祭师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的仪式。仪式之后,新娘的兄弟要背出新娘放于白色毡子上,亲友们为其斟上马酒。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后,新娘的哥哥或叔辈将新娘交与新郎,歌手们要唱《送亲调》,之后要举行祭祖仪式。值得一提的是普米人结婚几天后,要将新娘送回娘家,一直住到第二年8月,以报还养育之恩。

傈僳人在姑娘出嫁时,往往还要在门前险要的地方用松柏枝搭道彩门,门中央放根木棒,上挂布帘或毯子,后面坐着守门人。男方接亲队伍到来后,守门人会提出各种问题要男方回答,双方经一阵你问我答之后,守门人才会开门迎请男方的接亲队伍,并以各种食品招待。进入彩门后,新郎和其他人被引领到新娘家设的婚宴场边举行“梅花当”仪式:新郎在左,司仪在右,同步走上草席,一步一叩地共走8步。接着,新娘新郎走进堂屋,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仪式。之后,婚宴就可开始,婚宴后送亲和接亲的队伍同时出发向男方家走去。到男方家后,首先举行入彩门仪式。之后,一对新人坐一条凳子上,由媒人或老人给他们取个新的名字,并说一些祝词,媒人还要分别对新人说一些劝诫和祝福的话。这些仪式完成后,酒宴和庆祝活动就拉开了序幕,这期间会有一位老人(有的为歌手)给大家唱古歌《结婚调》。古歌很长,叙述了民族的繁衍发展过程。当夜,新婚夫妇独居,以纪念昔日的青春岁月。

怒族人的婚礼体现出了更多的对生命的颂赞和对生活的欢庆,要整整持续三天,第一天男方请会吹拉弹唱的人组成接亲队伍,带上肥猪、美酒之类的聘礼去女方家迎亲。女方酒宴待过客人后,迎亲、送亲队伍就可出发。到达男方家后,经一番烟茶招待,就可举行简单的婚礼仪式,由一位长者向新人唱颂祝词。之后就是酒宴与歌舞,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对唱古歌《婚礼歌》,回顾他们的民族历史。同时要请村里一长辈杀鸡并将其血滴在一带叶的树枝上,再以树枝拍打新娘全身,同时口念咒语,以祈新人多子多福。第二天,《婚礼歌》的对唱还在继续,主家杀鸡煮猪头,以肉拌饭招待客人。直到第三天,古歌才会唱完,跳舞的人群也懈怠下来,主家会端来簸箕饭食分给大家,大家才会徐徐离去。

TIPS

勒墨人不是坐在桌边吃宴席,而是几十个人一块儿,坐在大簸箕旁用竹杯斟酒,用手当筷子,左手拿肉,右手抓饭。酒席散后主人家还要拿出准备好的答谢礼物——半斤重的生肉和一些熟肉,送给客人。

TIPS

景颇支系茶山人的婚礼很讲究,男方去接亲时带的礼物很多,给女方家的有:三面花锣、十二尺花布、一件长衫、一件外套、半只猪、二十四个熟鸡蛋、一把佩刀、五十斤白酒、二十四升大米、四升糯米。给女方舅母家的有:一件外套、十二尺花布、八升大米、四十个熟鸡蛋、一坛杵酒、十斤白酒、一块熟猪肉、一把佩刀。送给女方伯父家的有:一件衣衫、六尺花布、六升大米、二十四个熟鸡蛋、一坛杵酒、一块鲜猪肉、一把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