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简介

骑者
掩藏于横断山脉北段的白玉县,虽荒寂而偏远,却曾有许多绚烂而炫目的人文景象。
汉代时白玉属白狼国,隋末唐初为吐蕃所辖,北宋时归属格萨尔建立的岭国,元代统一藏区后,降诏德格家族,在此设了万户府。当时西藏萨迦派领袖八思巴进京给皇帝灌顶,路过此地时封德格家族第30代的索朗仁青为大膳食堪布,并携其一同进京。八思巴进京后不久被封为帝师,索朗仁青也被封为万户(“奔不儿亦思刚万户府”)。之后,索朗仁青在白玉县的萨玛设了治所修了家庙,建立起最初的萨玛政权(藏族称其为萨玛王朝),至今萨玛寨废墟尚有遗迹,瓦砾上雕刻的图案依然可见。德格家族到第35代德钦司郎绒布时,举家北迁至今德格县的龚垭,但白玉这个地方一直到清末,都属德格土司的势力范围。
元朝设万户府于白玉,完全取决于白玉的地理位置。白玉地处甘孜州西部金沙江东岸,东过新龙可通汉地,西与西藏贡觉、江达隔江相望,自古就是川藏交通的要冲。早在唐代,内地至西藏的古道就从这里经过。明洪武年间,德格土司为加强与朝廷的联系,曾组织民众整修了通往汉地的古道。清康熙年间为平准噶尔之乱,岳钟琪率清兵入藏时,再次对古道进行拓宽修整,并在沿途设立了6个用于军需供应的粮台,其中一个就在白玉。雍正年间,清军为驱逐和硕部,对川藏古道再次进行整修,并设专人管理。乾隆年间,清军与德格土司也分别对古道进行了修整。到清代中期,东西横贯白玉的古道已成为当时的“高等级公路”,纵贯南北的古道也已形成。
古道的畅通,使白玉逐步发展成康南重要的商贸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在这里交易和从这里过路的货物主要有茶、盐、布、藏毯、皮毛、虫草、酥油、铜器、银器等。来自内地又远销藏区的茶叶是最主要的商品,经销者可获取丰厚的利润,所以土司头人和寺庙都乐于经商,噶陀寺还从喇嘛中选出24名会首,在活佛领导下专门经商,生意遍及国内多个大城市甚至国外。
交通和商贸还为白玉带来了手工制造业的繁荣。早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藏军屯驻康区,白玉就因制造刀、矛、箭而闻名。格萨尔王时期,白玉又是岭国兵器生产基地。宋时境内修建了寺庙,神像雕塑雕刻、佛具制作工艺又相继传入。清以后手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除兵器佛具外,马鞍、马镫及各种铜银饰品的制作业也很发达。
1949年以后,两条川藏公路的修建,使途经白玉的茶马古道变得寂寞了。川藏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的江达,南线经理塘、巴塘进入西藏的芒康,川藏间的往来再也不经过白玉了,这使白玉变得冷清了,同时又给白玉带来了幸事。因为交通运输的不便,树木不被采伐,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成了四川西部最大的天然湿地,成了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