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多举措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二、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多举措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一)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投入增速回落

2020年云南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揭榜制实施管理办法》三项管理办法,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但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增速回落。2020年,全省R&D经费支出245.99亿元,较上年增加25.94亿元,增长11.79%;R&D(R&D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1之比)为1.00%,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4.9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93%(见下表)。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等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所下降。

表20 2017—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财政科技支出情况

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投入比例相差较大。2020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27.26亿元,同比增长25.89%;应用研究经费29.51亿元,同比增长24.41%;试验发展经费189.22亿元,同比增长8.3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1.08%、12.00%和76.92%。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研发投入偏弱。2020年,企业R&D经费支出175.83亿元,同比增长10.56%;科研机构经费支出39.33亿元,同比增长9.74%;高等学校经费支出20.80亿元,同比增长27.84%。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1.48%、15.99%和8.4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持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加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45.15亿元,较上年增长11.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97%,较上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个,这8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比重为70.18%(见下表)。

表21 2020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续(表21)

续(表21)

区域投入差距偏大,地区间投入不均衡。2020年,昆明R&D经费投入120.86亿元;曲靖30.10亿元;20亿元以上有玉溪、红河;5亿元以上有大理、西双版纳、文山、楚雄、保山、昭通;其余州(市)均低于5亿元,其中迪庆、怒江低于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的有昆明、玉溪、西双版纳和曲靖4个州(市)(见下表)。

表22 2020年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二)财政投入保持稳定增长,需加大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2020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4.94亿元,较上年增加5.94亿元,增长10.07%,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93%,较上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省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不含直拨州〔市〕的财政科学技术拨款)23.43亿元,较上年增加2.63亿元,增长12.64%,占省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73%,较上年提升了0.07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16个州(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超过1亿元的有昆明、玉溪、大理、曲靖、楚雄、临沧、红河、文山、普洱等9个州(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玉溪、昆明,分别为3.24%和1.93%(详见下表)。财政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投入分散并存、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滞后、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等问题,需进一步放大财政杠杆撬动作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

表23 2020年州(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省财政厅和州(市)财政部门

(三)聚焦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优化资金配置,精心组织项目,年度支持重点产业资金17.81亿元、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资金13.4亿元,分别占科技计划项目总资金的82%、62%。签约“三张牌”科技招商引资合作重大项目11个,协议总投资197.5亿元。“十三五”以来,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翻番,从2015年的109.4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20.5亿元,从全国23位提升到19位,年均增速全国第4。2016—2019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52%。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61件提高到2.85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52.82亿元增长至82.82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提高到49.6%。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从3.29%提高到6.16%。

(四)深化改革增强科技领域治理能力,全力支持抗疫,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出台各项措施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融资担保、银行信贷、科技保险等各种金融方式深度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打造科技金融政策升级版,激励各类金融资本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企业—产业—资本”良性互动,助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推行“揭榜制”项目组织方式,遴选首批66家科技创新券收券机构。制定科技计划科研失信行为记录管理实施细则、科技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风险金池+科创贷”试点工作,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17150万元,平均融资成本降至约4.1%。落实国家及农总行关于小微金融服务中“应延尽延”以及“三不”(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7家科技型企业办理“科创贷”贷款展期3660万元,全力支持抗疫,支持实体经济复苏。截至2020年12月底,4600万元“风险金池+科创贷”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50笔,贷款金额达7.89亿元,贷款平均年利率为4.37%,实现财政资金放大约17倍。其中,支持划型为小型、微型的科技型企业累计贷款127笔,贷款金额约5.1亿元,贷款笔数、金额占总数的84.66%、64.64%。

(五)科技赋能,保障复工复产

2020年,云南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新成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坚实保障。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科技厅开通项目申报系统绿色通道,快速提出7项急需、可行的项目,一次性安排经费1120万元,立项开展相关技术攻关。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改进、优化服务方式,提供便利化办理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一是鼓励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对区内科技企业减免租金。二是鼓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对在孵企业适当减免办公、实验、科研和生产用房的租金。其中,西双版纳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积极响应,为园内68家企业减免3个月房租共计60多万元。三是多措并举做好高新区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工作。制定防疫情稳增长相关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如昆明、玉溪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楚雄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实现复工复产。四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云南省科技厅向全省科技特派员及派出单位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切实抓好当前“三农”领域疫情防控和生产工作。同时,支持和鼓励全省科技特派员及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因时因地、分类施策,借助网络、微信等手段,积极为农业企业、种殖养殖合作社、贫困户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稳生产、保供应,主动担当作为,为全省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六)“十三五”以来,云南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加速迈入创新型云南建设全面发力新阶段

与此同时,全省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不足、创新供给能力不足和创新主体不强,与创新型省份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近年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均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投入,但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科技经费增长总量和比重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云南将继续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通,加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财政科技资金扶持体系,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强化放权赋能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深化数字化变革,有力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组阁制”等制度,进一步发挥科技财政资金的活力,提升科技财政资金使用的最大效能,切实把科技财政资金用在最前沿、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