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一)加强技术研究及应用是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与应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在实践中对技术的推广已成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较为迫切攻克的技术主要有:一是天地一体化的灾害综合监测系统。由于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具有时间和地域上的不确定性及快速变化等特点,因此防灾减灾首要的问题是灾害的监测信息。天地一体化的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在地面监测站网的基础数据支持下,通过3 S技术集成,对地球物理场、生物、地理、化学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迅速获得自然灾害种类、强度、活动时间与地点、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量、经济损失、抗灾救灾措施等监测评估数据,为灾害预警、灾害实时评估、救灾措施制定及实施、灾后灾情评定、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二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共享技术。自然灾害信息已成为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研究自然灾害信息共享系统技术,将各种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共享具有对自然灾害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同国际、国内其他信息网络相互通信的能力,高速数据处理、传输、接收的能力以及满足政府机构、专业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咨询要求。三是灾害成因及传播规律模拟模型。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及时准确地预报对防止,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利用监测系统提供的监测信息,通过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灾害发生原因及影响因子,利用先进的分析处理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采用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数字仿真,模拟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人类活动及人居环境下形成自然灾害的全过程,从而对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和综合分析评价,成为灾害预报,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预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是筑牢人民人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防灾减灾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的建筑结构对防灾减灾十分重要,因而在数字模拟技术支持下,开展人居环境的灾害破坏机理研究,不断探索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建筑结构标准与规范,使市镇规划更加有利于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功能。通过对供水管网、砌体结构和中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隔震减震和耗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将这些研究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小区及住宅安全度要求,减少灾害损失,通过对交通运输、情报通信、能源供应、供排水等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提高生命线工程建设标准,进而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注重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城市公共设施一方面给人们休闲、娱乐等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其防灾减灾功能,提供灾时避难场所。通过对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从基础设施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
(三)法制和管理机构建设是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保障
出台国家防灾减灾的基本法律,保障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防灾减灾专门机构和应急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减灾的国家及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管理协调机构,高度重视防灾减灾规划,将防灾减灾工作思路贯彻到公共政策、工程建设及市镇规划的决策过程中,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综合减灾的国家及地区救援队伍建设,不仅要有各单灾种的救援队伍,还必须建立由救援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装备先进的综合型、技术型救援队伍。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只有持久地提高公众意识和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防灾减灾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和广泛的意义。因此要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最大限度地普及安全自护文化,同时重视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将其作为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