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园建设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情况
近5年来,全省各类开发区(2020年全省优化提升方案后,保留101个开发区)围绕“强产业、稳增长、提质量”目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选商引商、招大引强实现较大突破,引进工业项目5168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43亿元,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1个省级示范基地在开发区获批,1187户高新技术企业、27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开发区示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华为、中国电子、浪潮、京东方、奥雷德、创视界、闻泰科技、优必选等知名企业入区落地,多个电子产品实现“云南造”的零的突破,疫苗、液态金属等项目多点开花。绿色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做特做优,隆基、晶澳、宇泽、通威、魏桥、德方纳米、裕能等龙头项目带动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集群渐成规模、中国铝谷初具雏形;“绿色食品牌”进一步增亮,云茶、云菜、云咖、云菌、云果、云乳等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昆钢电子、云天化集团三环中化、云内动力、昆船集团、昆药、欧亚乳业和神火铝业等一批智能制造项目示范效应充分发挥。
(一)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兴产业聚集化园区
以滇中新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楚雄禄丰产业园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重点,引导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关联项目向园区集聚,打造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产业品牌。加强园区内部协同创新,形成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建设若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创新驱动引领区。围绕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打造云南省工业发展创新驱动引领区。以昆明为云南省工业创新核心区,推动曲靖、玉溪、楚雄围绕产业上下游协调联动发展,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势,推动工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如昆明在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集聚以云南铜业、锡业股份、贵研铂业、云南锗业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30多家,产业水平和规模均居全省领先地位;在新型疫苗领域,建成国内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培育形成近10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疫苗品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科维福TM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已上市供应国内紧急使用。
产业提速增效区。围绕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大理州、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昭通市,打造云南省工业产业提速增效区。以生态环保型、清洁载能型、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生物医药、汽车、化工、清洁能源、冶金(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电子产品等产业,加快与创新引领区互动发展,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成为“云南速度”的重要支撑。如文山高新区发挥三七道地药材优势,形成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三七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三七之乡”; 蒙自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两个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零提升到40%左右;大理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3个产业已占园区营业收入的30.1%;嵩明杨林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占园区营业收入的40.7%。
沿边开放与绿色发展区。围绕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丽江市、迪庆州和怒江州,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导向,重点布局和发展生物医药、旅游产品加工、食品和消费品制造(茶加工、农特产品深加工、林加工)清洁能源、出口商品加工等生态型、外向型特色产业。打造沿边开放合作前沿阵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德宏方向,瑞丽边合区重点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加工业,以及柚子、坚果、高山古树茶为主的特色农业。畹町边合区着力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已引进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水果及水产品交易等业态;红河方向,河口边合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临沧方向,抓住“海公铁”联运项目,加快培育发展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两大重点产业。普洱方向,孟连边合区加快发展锡矿、锌矿、红木、橡胶、石材等加工业,拓展机械设备、五金机电、建筑建材、日用百货等出口。
(二)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2020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全省在规划期内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技术制药等方面的特色,引入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结合环境、气候、旅游、民族、文化等优势,把我省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云南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241.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21.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23%;增加值从2015年的365.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1.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86%,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双翻番。2020年,云南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实现营业收入516.11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95.92亿元;生物医药商贸业实现营业收入1409.42亿元。疫苗产业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亮点,“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超40%。云南已打造形成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研发生产体系,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三)旅游文化产业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各级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省文化旅游工作者奋力推进文旅融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旅游革命“三部曲”和旅游转型升级。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积极推进文旅市场的复苏,研究制定《云南省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全程协调、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截至12月10日,40家景区成功创建为A级景区,奖补1600万元,231家企业销售文旅新产品474个,138家A级以上景区实行团队门票全免,惠及游客729.3万人,“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租车订单16142万单,订单金额1722万元,累计派发电子加油券10.3万张。全省368家A级旅游景区,已陆续开放了360家,复工复产率97%;全省1047家旅行社,已复工686家,复工复产率65.52%;全省星级饭店610家,恢复营业567家,复工复产率92.95%。歌舞娱乐场所、游戏游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演出场所恢复营业6000余家。清明、五一、端午、国庆旅游假日,全省游客量接待分别同比恢复53.7%、66.8%、76.2%,79%,旅游收入分别同比恢复55.3%、68.6%、78.6%、80.4%。2020年,云南文旅市场创新施行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在16个州市和旅游重点县设立了123个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在全省机场、主要火车(高铁)站和游客集中区域设立了130个“云南省游客退货中心”服务点。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26日退货成功10861起,退款金额7819.77万元。通过游客评价满意度调查,游客满意度高达99.9%。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出“1+7”“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体系。统筹资源规划,推进“非遗、文物、博物馆+旅游”,抓好红色旅游示范项目、六大遗址公园、8种博物馆集群和6个博物馆群落建设,用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抓好品牌建设,建成省级文创园区37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成功打造“云南印象”等41项精品旅游演艺节目,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和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活动。
(四)数字经济产业
全省4G和固定宽带实现100%行政村覆盖,建成5G基站3.1万个,5G在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慧旅游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建成18个互联网出省方向、27条省际光缆、13条跨境陆地光缆,数据传输和互联网访问速率大幅提升。数字产业持续壮大,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现状正逐步改变。截至2020年底,全省电信业务总量达到5648亿元,同比增长34.9%;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03亿元,同比增长16.2%。昆明、玉溪、红河等信息产业核心聚集区快速发展,实现手机、电脑、服务器等智能产品云南造。大理信创产业园、闻泰5G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云南锗业、北方夜视、昆明京东方等企业在半导体、显示器等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引入航天科工、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先企业落地发展。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游云南、办事通、云品荟等“一部手机”系列产品站上行业制高点,引领产业数字化建设百花齐放。农业数字化深入推进,建成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汇聚全省129个点的5400余万条农业气象数据;石林县、楚雄市、开远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成20个数字化绿色农产品物联网示范基地;全省114个县(区、市)列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88个国家级脱贫县全覆盖。
(五)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打造的五个万亿级产业之一。2020年,全省物流总收入实现5866亿,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8.5%,顺利地实现了“十三五”收官目标。2020年,全省货物运输量达13.04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551.08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4.1%和5.9%。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降至16.1%,较“十二五”末降低3.3个百分点。2021年开始,“十四五”的目标将在“十四五”末实现现代物流总收入达到或者超过万亿总收入的目标。2020年,宏观经济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积极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年物流运行逆势回升、增势平稳,物流规模再上新台阶,物流业总收入保持增长,物流运行实现提质增效,单位成本缓中趋稳,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物流总额迈上三百万亿元新台阶。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00.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3%、-0.5%和2.0%,物流规模增长持续恢复,四季度增速回升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根据测算,2019年末,我国物流岗位(既包括物流相关行业法人单位和从事物流活动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也包括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法人单位的物流岗位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数5191万人,比2016年增长3.6%,年均增长0.9%。2020年,物流需求结构继续调整,新动能带动引领作用凸显。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物流需求、国际物流需求、网上零售物流需求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2020年,云南省农机作业面积10256万亩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5年的47%提升到50.03%;2020年底,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38个,实现营业收入3371亿元,其中省级以上企业900户。家庭农场超过5万个,农民合作社超过5.8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全省农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91亿元,同比增5.7%,增速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农村电商全面提速,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8.77亿元,同比增长38.34%。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质的提升,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达16%以上,八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3亿元。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证书达1349个,全国排位提高到第三位。云南茶叶驰名中外,但不少茶叶主产区的茶农收入一直很低。2017年,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就以“爱心茶园”为发展引擎,以普通茶园的提质增效助推精准扶贫为核心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电商企业+茶农合作社联动作用,开创一种新型茶产业开发思路。该项目是对普通茶园提质增效改造的一种全新方式,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小散乱的局面,使茶产业发展走上绿色化、专业化之路。2020年,云南省八个重点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已达6867亿元,增长20.8%;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全国第一。在云南省“一县一业”“十大名花”“产业集群”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云南花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构建起从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到生产加工、交易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花卉产值从2015年的40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830亿元,实现了5年倍增。云南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花交易中心,是全国及亚洲地区的花卉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云南农垦集团抢抓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历史契机,优化产业布局,调顺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改变了过去“一胶独大”的格局,形成天然橡胶、粮油、蔗糖、茶叶、咖啡、果蔬、花卉等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202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00.9亿元,资产总额192.92亿元,利税总额2.76亿元,职工年平均收入9.4万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83.82%、370.42%、157.94%、114.12%,成为全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云南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七)新材料产业
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增加值超过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速20%左右。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5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5%以上。云南省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锂、磷、银等25种矿产储量均居前3位,锡、铟矿储量居全国第1位。2020年,云南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510.98亿元。依托我省特色资源优势,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锡、锗、铟等金属锭产量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贵金属、锡、钛为代表的金属材料产业,以锗、铟、砷、蓝宝石等为基础的光电子微电子材料产业,以精细磷化工和石油化工为重点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逐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稀贵金属和光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以楚雄为中心的钛材料产业基地,以红河为中心的锡材料产业基地,以曲靖为中心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培育贵金属新材料、基础金属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光电子和电池材料、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6个重点领域;组织领军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市场培育对接、人才培养引进、国际化发展、“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八大工程。作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锗材料基地等相继落地昆明,“洼地效应”逐渐形成。
(八)先进装备制造业
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对于云南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增加至516户,较2015年增长148户,营业收入由2015年695.7亿元增长至2020年1505.4亿元,年均增速达16.7%,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774.6亿元。2020年,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全部工业增加值349.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4%,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22.1亿元。2020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85.7亿元,占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2%,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云南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单晶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以“三汽一中心”为主的昆明滇中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昆明电力装备产业园、华宁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昆明、玉溪、楚雄三大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昆明、玉溪、红河、德宏等初步形成外向型电子设备生产制造聚集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增材制造产业集聚。目前,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1.64%和8.81%,与经济总量相邻以及周边省市相比均处于末位,装备制造行业旗舰型领军企业较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偏弱,规模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支撑不足。
(九)食品与消费品加工制造业
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达到683户,实现营业收入881.36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为6.1%。其中:橡胶塑料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包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工艺品制造业、日化用品业等重点行业分别完成营业收入127.35亿元、78.02亿元、80.83亿元、56.25亿元、55.81亿元、100.69亿元、101.00亿元。消费品工业共17大类,重点行业中规上企业占消费品工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的72.60%,其他行业为27.40%。消费品工业“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4%。2020年主要产品产量:干胶45.00万吨、塑料制品62.79万吨、纸浆34.42万吨、纸制品89.00万吨、人造板355.00万立方米、复合木地板398.01万立方米、服装1265.69万件、蚕丝3126.64吨、松香17.02万吨。消费品主要产品产量保持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消费品工业的总量规模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