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

一、农业

(一)2020年回顾

1.绿色有机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导向

截至2020年,全省有机产品获证主体953家、产品2723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38.7%、25.4%;绿色食品获证主体567家、产品2065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12.77%、17.98%;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2017年第8位提升至第3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升至第7位。有机产品主要分布在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粮油、食用菌、花椒、甘蔗、蚕桑、水产品等产业。从认证情况看,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较多的主要是蔬菜(532个)、水果(531个)、茶叶(504个),这3个产业共计有效认证绿色食品1567个,占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总数的75.88%。全省茶叶面积720万亩,总产量47万吨,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2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有机茶第一省。

2.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十三五”期间,云南已开始设施化、智慧化、数字化农业的一系列部署。省农业农村厅与阿里集团合作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0个,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昆明于2020年在宜良县、晋宁区、寻甸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基于物联网运用的花卉种植、水果种植、肉牛养殖等。其中,结合寻甸县“一县一业”肉牛养殖产业示范县建设,在云南寻甸伊泰食品有限公司、寻甸海潮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养殖区开展肉牛养殖物联网运用示范。苗乡三七公司、文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了文山“三七地”三七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一部手机种好三七、卖好价钱、可溯源等目标,围绕种业和电商两端,推动三七产业实现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云南移动携手石林台创园打造5G+智慧农业项目,基于大数据、5G+AICDE等技术手段,构建以县域农业大数据中心及现代农业产业园GIS一张图为基础,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大应用系统的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全方位的数据管理,使农业发展实现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最终形成高效运作机制。

3.育种战略布局持续推进

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家甘蔗资源库创建及高糖多抗种质创新利用项目获得了一等奖。项目研制出资源活体保存与实时监测等有效保护技术,在云南开远创建了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34个国家和中国22个省区的6个属18个种甘蔗资源3846份,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解决我国甘蔗资源发掘利用存在保存技术落后、糖分供体资源短缺、遗传背景不清、缺乏精准鉴定技术、远缘杂交糖分抗性难以聚合等关键技术问题。在2020年5月5日进行的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中,云南就将辣木、核桃、花卉和普洱茶等高原特色物种送上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进行航天育种。截至2020年,云南省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400余个、引进推广新品种600余个,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新品种引进及自主研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在主栽鲜切花方面,自育品种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野生特色花卉方面,成功研发并推广高山杜鹃、特色兰花、云南山茶、滇丁香等商业品种,实现从“0到1”的技术创新;部分花卉新品种已在欧盟注册、推广,实现了花卉新品种由输入向输出的历史性突破。“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累计育成各类作物新品种253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云光109““云粳29”“云粳35”高香优质茶品种“云海白毫”“佛香茶”、全国最抗旱的甘蔗品种“云蔗05—51”、全国最甜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等95个品种入选云南省主导品种。

4.“绿色食品牌”金字招牌不断增多

蔬菜、中药材、茶叶、水果、肉牛、花卉、坚果、咖啡八大重点产业2020年综合产值合计达6867.55亿元,加上“绿色食品牌”新成员——生猪综合产值2315亿元,9个产业综合产值合计达9182.55亿元。“云南特色水果品质提升与优势品牌创建”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由省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曲靖佳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5家行业领先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以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目标,开展新品种选育及健康苗木快繁、果品绿色生产与品质调控技术体系构建、果品采后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集成研究与示范,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高效示范样板和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项目覆盖云南昭通、大理、德宏等8个地州的百万亩果园。2019年宾川县葡萄基地的“阳光玫瑰”葡萄获得“云南省十大名果称号”,2020年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现场认定”,这些收获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的结果。

5.积极探索生态节能农业新模式

云南农垦集团按照统一育苗、统一机械插播、统一中耕管理、统一施肥防治、统一机械收割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以洱海之水灌溉滋养,形成稻鱼、稻鸭共作生态环境,孕育出具有地标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大米新品牌“洱海留香”。大姚县积极探索“种养一体”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流转荒山林地种植经济林果,打造省内绿壳蛋鸡存栏最多的养殖场,鸡粪变身优质农家肥,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叠加显现。石林县结合圭山镇特点,因地制宜探索节水型水稻旱栽,形成“苹果套种杂交水稻”“大豆套种杂交水稻”等多样性“果稻”套种模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户增收,而且还可以起到减少果园水土流失和控制杂草的作用,形成了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怒江开展“草果+”生态复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独龙江、捧当和普拉底以及石月亮等乡镇开发“草果+中药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鸡”等草果立体复合种养殖模式,增收效果明显。

6.科技孕育特色扶贫新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我省顺利完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全省已经培育形成了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68.53万户,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怒江草果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28个贫困县进入“一县一业”创建行列,占全省创建总数的70%。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代表,云南省与中国工程院打造了澜沧、会泽科技扶贫模式,支持当地选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燕麦、生态养殖等作为脱贫产业,由院士团队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仅带活了点,更带动了面。广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县,面向企业、乡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和结对帮扶,帮助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群众生产技能,打响脱贫攻坚的“全胜之战”。云南省连续举办四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实现签约项目2500余项,引进408位院士专家团队,累计突破杂交水稻、柠檬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435项,开发新产品338个。“科技入楚、科技入玉”等机制推动科技入滇向各州市延伸,为地方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开辟了新路径。

7.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截至2020年10月,云南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累计完成投资6.83亿元;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分别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通过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如宾川灌区以葡萄、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3.78万亩增加到2019年30.36万亩、总产量达到62.91万吨、总产值达到54.4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元谋灌区绿色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58万亩,绿色食品(A级)认证面积达到5.56万亩。目前,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随着全省化肥农药继续实现负增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5年底的44.5%提高至现在的49.3%等利好因素共同作用,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8.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20976名科技特派员奋战在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00余项,累计在88个贫困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8个,有效提升了边疆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0年,脱贫攻坚吹响了集结号,全省新增科技特派员7474名,实现了8502个贫困村的全覆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云南省科技厅迅速行动,支持和鼓励全省科技特派员及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因时因地、分类施策,借助网络、微信等手段积极为农业企业、种殖养殖合作社、贫困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稳生产、保供应,主动担当作为,为我省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全省科技特派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战疫情,保春耕,促生产,将科技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完成了使命和挑战。

9.电子商务助力农产品销售

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花易宝网拍平台整合云南高原特色花卉产业种植、交易、物流等供应链资源,日成交量达50吨,高峰期达150吨,花农每扎花可以多卖2至3元,户均增收2万元/年。截至2020年中旬,入驻平台的花农、合作社、种植企业有1500多户,全国注册采购商接近12万家。据估算通过线上交易流通成本降低30%,耗损率减少50%,流通时间缩短24小时,新鲜度提高30%。在疫情严重期间,平台交易量、交易额仅是往年同期的25%,但仍帮助了1300余户花农实现交易。在花易宝交易平台上,花农、合作社注册后可直接卖花,各地批发商、花店等花商也可在平台上采购,拉近了供需距离,缩短了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做到“让花农多卖钱,让买家少花钱”。阿里巴巴丰收节,淘宝联合30万商家打造了一场农产品的“双11”,共卖出8.4亿件农产品。其中云南普洱茶、坚果专场都取得不俗成绩,“丰收节”期间,淘宝上云南普洱茶订单量超144万单。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淘宝村百强县名单》中,截至9月,云南省已在瑞丽、腾冲、楚雄、建水等地建有14个淘宝镇,在晋宁、大理、勐海等地建有6个淘宝村。全国18个省份诞生了117个盒马村,其中3个落地云南,也为今年云南农产品的增收开拓出新模式。我省作为全国整体启动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的省份之一,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借助淘宝直播平台,已经在蒙自、普洱、大理、鹤庆、香格里拉开设村播学院,着力打造一批县域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创新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0.农村众创空间孵化卓有成效

2020年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2019年进入培育期的52家云南省“星创天地”进行验收。其中,达到建设目标要求,模式新颖、服务专业、运营良好、效果显著的35家,经省科技厅审定通过后挂牌,成为云南省“星创天地”。35家“星创天地”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覆盖全省15个州(市)、33个县(区、市),其中24家涉及“绿色食品牌”八大产业。共建设孵化空间173219㎡,示范基地117011亩,聚集创客751人,入驻企业361家,成功孵化企业、创客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5个,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共建工作。聘请创业导师303人,建设线上服务平台(电商平台)35个,有的还开发了手机APP、微商、物联网等,实现了“互联网+农业”的运营模式,为广大创客及企业服务。共获得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23项,品种权13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证书46个,软件著作权7项,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2项。35家“星创天地”上年度资产总额达26.86亿元,销售收入28.41亿元,利润3.19亿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260户,示范带动农户64058户,提供就业3773人。星创天地建立了创业主体大众化、培育对象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农业农村众创体系,形成了以“绿色食品牌”为主,其他农业特色产业兼顾的发展格局,积极助推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1.产业链不断延伸

“十三五”以来,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灯盏花新品种培育、标准研究制定、种植技术推广、生物合成、制剂原料加工、配方颗粒研究、产品二次开发等领域持续开展研发,省科技厅以组织科技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培引科技人才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原料加工、产品开发等环节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灯盏花创新链有力推动了全产业链发展。景谷县新建了魔芋精深加工厂,可加工鲜魔芋10万吨、年产魔芋精粉1万吨,魔芋种植销售无后顾之忧,进一步提振了农户种植魔芋的信心和热情。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云南省科技厅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华珍烘烤系统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组建了研发团队,结合富宁县气候条件,采用全新设计理念对食用菌加工设备进行了专项研发和设备生产,推出的新型空气能食用菌烘干设备已落户富宁县里达镇云南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黑木耳、鹿茸菇等加工,成品品质优良;设备自动控制烘烤进程并随时可进行工艺参数调节;同时节能效果提高1.5至2.0倍,清洁环保无污染。

(二)202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展望

1.全球危机加剧,粮油安全面临考验

国际形势变化加速造成粮油供应的不确定性,带来粮油产销自我平衡的压力。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千方百计保粮食安全,但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粮食产销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与贸易战不断,国际粮食贸易和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国际农业科技和生产合作也在开历史倒车。需深入思考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影响和产业变化,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安全和贸易战略,发挥云南绿色生态农产品优势,充分挖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力度,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充分挖掘“晚秋粮食”潜能,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大木本油料、草本油料作物的生产能力,确保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贸易战,确保米袋子、油罐子供应安全。

2.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安全亟须关注

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产量和品质的压力。云南冬春干旱,已经是一个持久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的老大难问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弱,加之,地处边疆,外来有害生物“草地贪夜蛾”“蝗虫”“果蝇”等“幺蛾子”的入侵祸害,对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尤其需要科技的力量注入,实实在在地投入和推广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战胜自然灾害。

3.绿色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竞争激烈

全国大面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国家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全国多数省份全力发展绿色有机产业。黑龙江省实施“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的战略,内蒙古把“绿色、有机、原生态”作为品牌核心价值,打造“内蒙古味道”,贵州紧扣“贵州绿色农产品,吃出健康好味道”12个特色优势产业,提炼贵州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口号与“12”形象Logo,占领绿色健康高地,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重庆市制定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等,云南面临的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竞争压力。

就有机农业而言,全球进入有机3.0时代。2018年,全球农地7150万公顷(含转换),其中中国310万公顷排名世界第三。2018年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超过950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81亿欧元,8.3%)。截至2019年中期,中国已有1.2万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万余张,产值达1323亿元。黑龙江获得证书2237张全国第一,贵州1356张全国第二。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组织787家,全国排名第五。证书数量1169张,全国排名第六,差距还很大。全省农产品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了15家农业企业品牌和前10家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名上,缺乏竞争力。这些问题,都彰显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必须要有科技支撑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方可占领市场。

4.生产成本抬高,机械生产不足

农业成本“地板”抬升成本不断抬升,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挑战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抬升,这个是国际问题,而市场竞争日趋扩大,导致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楼层在缩小,抬升天花板的问题,主要是靠农业机械化、未来的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要实现“懒庄稼”模式,还要实现高品质、高产量,这才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云南作为山地为主的省份,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近1200万亩,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机械化,难度尤其大,而且机械研发工作严重滞后,需要补的功课太多太多。

5.新兴技术融入,学科发展滞后

新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云南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和挑战。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应用,一定是在5G技术的覆盖下,各类技术、机械共同实现智能化、智慧化、高效的物联网“懒庄稼”模式。而且其他国家、地区已经走在前面,这个也是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短板,若不加大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应用,将来的落后将会迅速拉大,更没有竞争优势。

6.合作需求增加,发挥区域优势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以及处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有8个边境州(市),16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20多条出境公路,16个跨境民族。守好南国门的生态安全战略要求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实行协调统一发展,这个是要直面的严肃课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是第一位的,但确保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是主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需要加大力量提升的。

7.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统领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这些政策措施落地,主要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尤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科技支撑引领示范,脱贫攻坚需要的巩固产业作为造血功能,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没有科技技术是没有竞争力的。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但不是简单地调整种植数量比例,重点是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对农业生产体系注入科技和制度要素。一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二靠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生产组织更加有效,“绿色食品牌”才会有市场。

8.人才总量不足,竞争优势不大。

国际国内激励的人才竞争态势,造成了高端人才引进的成本逐渐增加,培育压力增大。在全国范围来看,各个地区、省份,在人才引进和团队培育方面,力度都很大。如浙江省2018年出台的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支持经费500万元以上。云南在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支持力度、政策机制等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公益性一类科研单位体制中,完全没有人才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了人才团队的逐年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