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装备制造领域

三、装备制造领域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1.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

2020年,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增加至516户,较2015年增长148户,营业收入由2015年695.7亿元增长至2020年1505.4亿元,年均增速达16.7%,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774.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349.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4%,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22.1亿元。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聚发展加速

“十三五”期间,全省在保持以汽车、自动化物流装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数控机床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85.7亿元,占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2%,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单晶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以“三汽一中心”为主的昆明滇中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昆明电力装备产业园、华宁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昆明、玉溪、楚雄三大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昆明、玉溪、红河、德宏等初步形成外向型电子设备生产制造聚集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增材制造产业集聚。

3.重点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2020年底,全省汽车产量累计达62.4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制造实现“零”的突破,全省现共有汽车整车企业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30余家,已形成整车年产能38.2万辆,产品涵盖燃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客车、厢式货车、专用车等。绿色硅光伏材料呈高速发展态势,已建成单晶硅棒产能73GW、单晶硅片产能67GW,投产和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达25万吨、负极材料产能达10万吨。电线电缆、变压器、开关等电力装备逐渐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3GWh储能电池项目启动建设。自动化物流及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大型铁路养护设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用增材制造等领域具备一定市场竞争优势。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民工业园区等有色矿冶装备,高效节能电机、高压变频器等核心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取得良好发展。农用机械装备稳步推进,小型拖拉机累计生产12.77万台。稀贵金属新材料多项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明显

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至2020年底,全省19户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3户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3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LED半导体照明衬底片、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高效太阳能用锗单晶及晶片、YE3高效节能电机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国六柴油发动机,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国产,乘用车柴油机等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铁路养路机械装备斩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高速高性能铁路除雪成套装备与技术项目获中国“好设计”银奖和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实现国V至国VI油品升级烷基化装置用泵的国产化。建成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座澜沧江景洪水力式升船机。

(二)2021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展望

1.加快转换发展动能

鼓励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聚焦技术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我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开展实施先进装备强基工程,依托国家科技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实施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攻关。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补链强链,鼓励行业围绕汽车整车、新能源电池、数控机床等总成类项目发展上游关键配套产业,完善和延伸本地产业链,提升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二是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新动能项目。深化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鼓励企业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以汽车、机床、电线电缆、电子设备、铸造等行业为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在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新能源、输变电、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和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后续动力。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瞄准重点领域,加强与国家研发机构和央企的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各领域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跨行业间企业沟通交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和借助国家相关研发机构和央企资源,在云南配套建设一批服务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需求的平台或机构,为重点产业提供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二是支持重点技术攻关。根据我省产业特点,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在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铁路养护装备、电线电缆、变压器、光电子及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带动强的关键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