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经济合作区促区域创新发展情况
(一)云南自贸试验区引领外贸高速增长
2019年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德宏、红河片区同步挂牌,引领云南省外贸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云南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数1829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17.9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在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加快“一口岸多通道”监管等模式创新,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业务应用率实现100%。瑞丽市姐告贸促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自贸试验区内第一家平台型跨境电商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在全国首创将跨境购售电主体引入平台交易,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和合作平台;创新跨境物流新路径,开通首条中老跨境冷链干线直达运输线路,与越南签订《出境保险车辆代查勘、代定损合作协议》,提升跨境车辆保险便利化;并创新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实现“单一窗口”业务全覆盖,开发省级边民互市贸易政务服务平台(边民互市管理系统),创新实施“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等。2020年全省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14.02小时,比全国平均进口通关时间少27.8小时,位列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最短省区第四位;全省口岸出口整体通关时间0.12小时,比全国平均出口通关时间少2.07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位列全国最短省区第一位。
跨境物流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国家5A级物流企业达到8户,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00户,“走出去”从事跨境物流的备案企业达到20户,全省国际货运航线达9条。
昆明片区,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一直以来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产城融合、生态环保等方面居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前列,同时也与我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面临着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和“港港联动国际运贸一体化新模式”以“最佳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在国际商事法律服务、跨国联运等领域提供了“经验模板”。联合官渡区、综保区和空港经济区,联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合区、临沧边合区,建立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立体网络”;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自贸研究院、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运营O2O跨境零售中心,促进云品出滇、出国,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69亿元。集中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共87个,总投资达588.3亿元。签约重点项目达113个、总投资565亿元。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开通运行海关“1210”“9610”查验线。主动与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中越、中缅、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区域联合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立体网络”。2020年全区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广州经开区的16%、成都经开区的37%,接近全国217个开发区平均水平。
红河片区,自2019年8月30日挂牌以来,红河片区不断强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红河片区建设各项工作。2020年,共签订协议投资金额183.8亿元。2018年12月4日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成云南惠科(河口)电子信息产业园并稳步推进,该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核心上游产业,成了红河片区锦上添花的一笔。2020年,红河片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政策,先后开工建设了供水厂、标准厂房等项目,猫屎咖啡项目开工后有序推进,红河州高新技术电子产业园(一期)主体项目已经完工。红河片区破浪而行,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网上招商”,先后赴上海、昆山等地主动拜访对接企业,已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维创资通以及新东旭集团、东方醒狮、58科创集团等企业到片区投资考察。2020年以来,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1.08亿元;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8个,协议总投资183.8亿元;完成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个,协议总投资50.6亿元。目前147项试点任务已自评完成95项,推进中52项,上报省自贸办经验案例14个,其中5个案例经省自贸办评审报送商务部、4个案例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对照国务院新公布实施的223条改革试点成功经验,按省商务厅要求,已全部复制推广5条,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特色”凸显。
德宏片区,2020年,片区注册市场主体占到了德宏全州的40%,瑞丽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43.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1%、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同比增长10.4%。梯度推进中缅双边银行互开账户+网银清算+人民币对缅币撮合报价的“小同城”业务模式。2020年,云南省自贸区内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共281.15亿元,占同期全省结算总量的42.4%。德宏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2941户,其中新增企业2817户(外资企业31户);内资注册资本金112亿元,外资注册资本金317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16.34万美元;区内“走出去”境外投资机构10个;签约56个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303.6亿元。片区通过深度拓展“互联网+免税购物”模式,新引入5家免税购物企业落地姐告边境贸易区,总量增至17家,线上线下实现销售1.9亿元;中缅跨境电商“贸促通”平台累计完成交易额6亿元;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7家翡翠网络直播平台、10个销售基地完成交易额92.21亿元。出台系列金融机构入驻优惠政策,新增金融机构8家。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境内“三区”通过海关验收;首创推出“胞波卡”有效服务管理德宏片区缅籍务工人员;积极筹建跨境产能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境内外双向投资合作服务平台;成立德宏片区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一基地三中心”,出台外商投资营利性非学历语言类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开通境外医疗救助紧急通道,成立德宏片区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综合体。
(二)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2—2020年,瑞丽试验区对外贸易总额从22.9亿美元增加到114.3亿美元,年均增长22.3%,翻了4.9倍。2012年至2020年,瑞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由70.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232.3亿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5900元、5856元增长至34306元和14305元,年均增长10.1%和11.8%,综合实力跨步跃升。在口岸经济、对外贸易方面,瑞丽试验区开通国际快件业务,贸易商品种类达2000余种。50余家企业先后入选全省外贸发展年度综合贡献百强企业。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创建中缅“贸促通”易平台,全省首个中缅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全国首创“珠宝玉石直播基地”模式,2020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2012—2020年,瑞丽试验区对外贸易总额从22.9亿美元增加到114.3亿美元,年均增长22.3%。瑞丽试验区大力发展跨境农业,建立境外西瓜、甘蔗、肉牛、蚕桑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返销进口的缅甸西瓜占全国冬季西瓜市场的70%以上。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境内工作全部完成,肉牛产业园建成试生产,推动了中缅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更是中老铁路跨国联动网络的中心枢纽,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开放优势,是云南省第二个、西双版纳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试验区。与老挝周边北部四省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与老挝磨丁、会晒和泰国清孔口岸建立“三国四站”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深化。磨憨口岸开通鲜活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窗口”,成为全国进境植物种苗、粮食指定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与边民互市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中老间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口岸功能建设成效显著。勐满口岸医院与南塔省勐新县卫生局签署了中老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成功承办第二届省级中老边界联合巡查活动和中老两国首次反恐大型联合演练,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勐满通道成为全国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磨憨铁路口岸、勐满口岸列入国家口岸开放审理计划。关累港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量达47.16万吨,创历史新高。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沿边开发开放基础进一步巩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多模式交流对接促双边多边合作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在两国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域特殊经济政策的一个封闭运行区域。云南省经国务院批复建设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有3个。
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2015年,中老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201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是中国与毗邻国家建立的第二个跨境经济合作区。2020年,磨丁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南向铁路联运通道,打造联通内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开放物流通道。由云南海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在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等“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布局跨境产能合作,打造了国际商业金融会展产业、国际文化旅游度假产业、国际教育医疗产业、国际保税物流产业四大复合产业集聚区。采用“政府+学院+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整合国际教育资源,持续打造中南半岛职业教育集聚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围绕高度自主审批权及相关优惠政策,老挝磨丁经济特区以高端的特殊医疗产业为主,普通综合医院、各专科医院为辅,结合人性化考虑及共享概念的植入,打造立足磨丁、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医护、康养、治疗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医疗看护基地。国际保税物流产业园区内,由云南海诚与老挝央企合作、共同投资经营的LICD国际陆港已运营,目前日平均货车流量约为1500辆,每年货物进出口量达400多万吨,加工制造区和商贸配套区部分项目正在招商。
中缅瑞丽—木姐边境经济合作区。2017年,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备忘录。2019年,中缅双方达成一致,在中缅瑞丽—木姐区域优先启动中缅边合区建设。2020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缅期间,两国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协商瑞丽—木姐边境经济合作区框架协议的谅解备忘录》。2020年1月,为支持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梳理了已出台的跨境人民币相关政策,汇编成《跨境人民币业务操作指南》(昆银发[2020]14号),面向云南全省商业银行印发,积极支持企业及个人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目前,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已基本健全,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融资等资本项目。任何具有涉外结算需求的企业,均可自主选择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2020年,中缅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协商瑞丽—木姐边境经济合作区框架协议的谅解备忘录》,并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云南省与缅甸跨境人民币结算182.05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155.65亿元。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弄岛镇)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86亿元)等项目纳入云南省2021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2017年11月,中越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加快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框架协议谈判进程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列入中越跨合区试点建设。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经老街—河口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为17亿美元,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额为10亿美元,同比下降3%,进口额为6.1亿美元,同比下降11%。总体而言,中越经济贸易合作稳定发展,在口岸管理、货物进出口、通关便利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合作,每年举办中越(河口)边境贸易交易会,大大促进了老街省与中国云南省之间的经济社会交流活动,并加强了越南各地与云南省的贸易交往和市场对接。
(四)边境经济合作区兴边富民增成效
云南省共建有瑞丽、畹町、河口和临沧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畹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于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多年的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已成为我省沿边开放的前沿窗口,是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兴边富民的有效支撑。
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瑞丽市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于1992年12月3日建立,是经国务院特区办批准的云南省三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创新开启“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贸易新模式。推动芒市、瑞丽、陇川启动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园区建设,推动App集中申报、线上开票等改革任务,重点支持引入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企业移驻园区。构建边民互市贸易商品的落地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发展格局,形成边民互市专业化市场,壮大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产业。2020年8月成功开出首张边民互市交易增值税专用发票,标志着“边民互市+落地加工”的增值税抵扣链条成功打通。首推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发布“瑞丽指数”,为中缅双方商人提供官方认证的兑换清算渠道,引导更多中缅贸易客户进入银行结算体系,助推中缅双边贸易平稳发展,加速人民币区域化迈向国际化进程。“瑞丽制造”从无到有,成为瑞丽试验区“新面孔”,瑞丽试验区成立至今,3000多户企业入驻,制造业、金融、批发零售和现代服务业等一应俱全。在口岸经济、对外贸易方面,瑞丽试验区开通国际快件业务,贸易商品种类达2000余种。50余家企业先后入选全省外贸发展年度综合贡献百强企业。
跨境电商异军突起,创建中缅“贸促通”贸易平台,全省首个中缅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全国首创“珠宝玉石直播基地”模式,2020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瑞丽口岸“四项指标”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2012—2020年,瑞丽边合区对外贸易总额从22.9亿美元增加到114.3亿美元,年均增长22.3%。此外,瑞丽边合区大力发展跨境农业,建立境外西瓜、甘蔗、肉牛、蚕桑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返销进口的缅甸西瓜占全国冬季西瓜市场的70%以上。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境内工作全部完成,肉牛产业园建成试生产,推动了中缅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是1992年6月9日获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5平方千米)。畹町边合区着力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已引进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水果及水产品交易等业态。疫情以来,畹町多措并举助推边贸发展,2020年上半年,畹町口岸出入境人员53.54万人次,下降59.3%;出入境车辆19.3万辆次,下降34.1%;进出口货运量169.35万吨,下降2.5%;进出口总额3463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49亿元),增长75.2%,其中:出口1231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7亿元),同比增长291%;进口223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5.79亿元),同比增长34.3%。
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边合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特区办批准设立的全国16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河口边合区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县”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引擎,突出以县载区、以区兴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红河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147项改革试点任务自评已完成95项,初步形成14个经验案例;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省级预算内、地方政府专债等各类项目资金18.24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7.0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3.06万美元,实现外资利用零的突破;与越方探索建立“界桥会谈”工作机制和“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封闭管理”的运输模式,实现口岸货物畅通,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284.4亿元,同比增长23.2%,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结算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53.41%,逐步实现了货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中越(河口)边境经济贸易(线上)交易会,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临沧市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定名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实行现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政策。2020年,临沧边合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598万元,完成全年目标3500万元的103%,同比增长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229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5亿元的105%,同比增长52.1%;完成向上争取一般公共预算补助资金4.6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65亿元的100.4%,同比增长63.2%;招商引资市外到位资金27.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数27.38亿元的100.45%,同比增长12.49%;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41.8亿元的66%,同比下降22%。临沧边合区积极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实行边民互市贸易集中申报,成立边民互助组,组建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进行手机“边互通APP”生物活体备案,全面采用集中申报方式进行边民互市商品申报,每天平均申报达1240票,边民互市日均货值达1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清水河口岸新联检楼、查验区及货场等项目完成建设,“一桥一隧”、标准厂房、园区道路、跨贸小镇、海诚中央商务区、保税仓库、指定监管场地、棚户区改造、云南交投大湾江加油站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实行边民互市贸易集中申报,成立边民互助组,组建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进行手机“边互通APP”生物活体备案,全面采用集中申报方式进行边民互市商品申报,每天平均申报达1240票,边民互市日均货值达1000多万元。
临沧边合区研究出台《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投资管理办法(试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行政审批服务指南》,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和规范办事流程,提高企业注册登记、投产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国首个涉缅和云南省首个涉外涉边智慧诉讼服务站,探索对缅开放司法服务体制改革,为中缅两国边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智慧、更加周到的司法服务;积极探索实体化发展、公司化运行、扁平化管理机制,成立了临沧边合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努力搭建边合区投融资平台;通过组建清水河口岸服务管理公司、汇通项目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量化岗位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奖惩、追责问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就中缅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建边合区等事项累计开展互访会谈30次达成共识,推动跨境运输、边境贸易、农业开发、疫情联防联控等具体合作事项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此外,孟连边合区加快发展锡矿、锌矿、红木、橡胶、石材等加工业,拓展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等出口。麻栗坡边合区加快发展电力、矿产品、农产品进口落地加工、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
(五)综合保税区促跨境电商进出口等经济指标持续攀升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是全球信息化发展与国际贸易多元化发展的新兴产物。以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重点,以昆明、红河2个综合保税区为支撑,云南省贸易和服务模式加快创新发展。
2018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等2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批准昆明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商务部等部门指导下,尽快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省政府于2019年1月25日制定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要求,提高昆明市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并于2019年7月31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红河综合保税区于2013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云南省首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2015年5月8日正式封关运行。
昆明综合保税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完成空港片区一期规划范围综合服务楼、查验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仓库3栋共9.56万平方米。完成智能卡口、隔离围网、监控系统、企业申报辅助系统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实现通关无纸化作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于2018年12月开工;航空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已立项批复。2019年昆明综保区实现进出口额5亿美元;2020年1至11月份,昆明综保区完成进出口贸易额3.28亿美元。2020年昆明综保区空港片区完成融资2.18亿元人民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人民币,向国家、省争取资金1313.34 万元人民币。2020年跨境电商业务完成961万单,比2019年的20万单,增长了近10倍,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9.02亿元人民币。截至2020年底,昆明综保区共有注册企业167个,注册资金共计47.86亿元。引进企业中包括全国500强企业(云天化)、省内优质企业(云南黄金)、民营100强企业(百世物流),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企业25个,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昆明综保区率先扩展了长水国际机场货物“空空+空地”集散模式,受疫情影响,昆明综保区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复工复产,与祥鹏、昆航、川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合作开通包机服务,为区内企业开辟出口货物运输通道,将综保区跨境电商及一般贸易货物运输至曼谷等地,鼓励电商企业利用全货机货运,腹仓货运。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监管制度,“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保税展示交易”“先入区、后报关”“智能化卡口验放”“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创新制度先后落地昆明综保区,有效促进区内企业快速通关、降低物流成本,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红河综合保税区。作为云南首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手机、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手表等共同发力的特色产业园。红河综合保税区内,占地41.64亩、投资5.12亿元的云天化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加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有利于我州养殖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辐射效应。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的14个经验案例得到认可,其中“跨境电商+边民互市”转型升级新模式等5个案例报商务部备案,“一口岸多通道”实现边境口岸就近监管通道新模式等4个经典案例在全省推广。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产能不断提升,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88.4亿元、180亿元,分别增长2.9%、5.21%。全州外贸进出口预计达350亿元人民币以上,比上年增长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