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三、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一)科技创新有力提升地震监测预警水平

一是科技创新推进地震项目建设。2020年全力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云南项目建设,配套项目经费,支持建设2个基地、6个中心站业务基础设施和868个野外观测站点,2020年9月25日,云南率先举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演练,云南预警台站建设开工率达100%、完工率87.85%,1110个一般站已进入试运行。已安装预警终端489个完成预警中心建设,接入云南及邻区1700个台站数据,电视地震预警已覆盖25个试点县(区、市)约50万用户,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强化我省地震防范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公关地震核心技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我省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邀请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围绕陆地水体气枪震源系统、结构建模与地震灾害情景模拟、岩石圈和软流层Q值成像、分布式光纤地震观测和成像及人工智能地震台阵数据识别技术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充实年轻骨干力量,组建地震安评技术审查专家库,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为云南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科技创新强化震情跟踪。2020年,开展了534个测项监测预报效益评估工作,实施19个台站综合保障技术系统改造、老旧设备更新升级和台站标准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处置巧家5.0级地震,协同强化南北地震带南段构造协作区震情趋势跟踪研判,开展云南地区M≥6.5地震趋势危险性评估,召开各类会商122次,参加联合视频会商49次,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跟踪震情,动态研判震情发展变化。

四是科技创新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2020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 253次,直接受众超过10万人,制作《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该怎么办》等一批科普视频,云南制作的“农房抗震要加强”等3部科普视频入选中国地震局优秀作品库。通过科技创新,有效提高了我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

(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科技创新推进地质灾害项目的实施。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累计投入96.31亿元用于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建设,基本建立与当前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2020年全省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297个,实施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7.52万户,实施排危除险1500余处,有效保护了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群众约120万人。通过地质项目的实施,基本健全了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和应急体系建设。

二是科技创新促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在15个州(市)实施在建、新建专业监测预警点294处、普适型监测预警点782处,安排3.8万余名监测员,驻守在2.6万余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隐患监测巡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做好临灾避险,及时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科技创新进一步夯实了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的全面监测预警。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利用科学技术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避险搬迁以及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推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测量(LiDAR)、无人机航空摄影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综合应用,组建了1个省级、16个州(市)级、129个县级技术指导中心(站),构建了专业队伍驻州(市)包县、驻县联乡的防治技术支撑新机制,配备了应急指挥车、无人机等应急装备,构建了部、省、州、县四级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科技创新保障地质灾害技术人才建设。建立了50人的省级技术指导中心、102人的驻州(市)包县技术指导中心、387人的驻县联乡技术指导站,规范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的“网格式”全覆盖。2020年共计开展应急演练3566次、参与应急演练14.86万人,开展宣传培训4493次、参与培训22.46万人。排查巡查隐患点32704次,处置隐患点2512处,派出专家组或工作组6330组、19093人次。科技创新构建了专业队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机制,为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才技术服务。

(三)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

一是科技创新促进气象项目建设。2020年10月22日,云南省数字气象档案馆建设项目通过业务验收,标志着云南省数字气象档案馆初步建成,气象档案管理与服务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气象档案馆的建成大幅提高了云南省气象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了安全保管能力。气象项目的建设,提高了气象工作监测水平,满足业务运行需求。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2020年7月,全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前期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云南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工作重点转入业务系统接入和融入等应用阶段,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是2020年气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云南作为首批10个试点建设省之一,于7月完成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省级节点软硬件部署及应用测试,8月开始业务试用,部分业务系统融入大数据云平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在全面继承原CIMISS(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标准的基础上,对气象大数据资源全集进行管理,数据收集、交换、存储、加工和应用支撑为一体,为业务、服务、政务、科研、培训等提供数据、算法和算力支撑的“数算一体”平台,是“云+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关键共性基础平台。该平台的建设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促进气象观测自动化。2020年4月,我省1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运行,科技创新促使观测方式的改进,19项采用自动观测,6项采用台站ISOS软件自动识别,取消各台站的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等观测任务,数据采集传输和质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提升,自动化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约增加4倍至8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数据采集流程以不落地方式直传至省级,观测业务工作量平均减少约30%,全时、全域、全要素地实现了综合自动气象观测。2020年11月,完成了云南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该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动态开展汛期气象服务隐患和风险排查整治,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全面准确预报汛期以来全省出现的14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汛期共发布预警14344条,全年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响应命令四级3次、三级1次,启动应急响应25次,协助自然资源部门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8起,避免人员伤亡2339人,2架增雨飞机实施作业44架次,同时16个州(市)实施地面增雨作业775点次,本年度积极运用科技手段缓解了灾情。我省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2020年云南省顺利完成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共建成农村防雷减灾示范点8个、防雷应急避险亭8座、避雷塔24座,组织农村防雷减灾知识培训8次。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切实推进了雷电高发农村地区的防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能力,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

(四)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科技创新支撑应急指挥系统和平台体系建设。2020年初步完善应急专业指挥系统和平台体系建设,建设纵向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横向与应急、民政、国土资源、地震、气象、水利、交通运输、测绘地信、消防、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安全监管等行业标准统一、接口配套的综合平台,统一平台建设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灾害数据收集、处理和跨地区、跨部门、跨救援力量之间的“同系统分析、同平台作战”,提高应急处置协同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促进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建设。2020年在滇中、滇东北、滇南、滇西等重点地区建设省级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形成纵向有国家、省、州市、县、乡五级救援力量,横向有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跨区域联动救援的立体救援格局。通过实施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在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滇西北、滇南重点监视防御区,滇东北、滇西能源开发重点区,建设多学科、高时空分辨率的科学实验观测网,建设重大工程结构响应监测仿真和地震安全诊断系统、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系统、分布式野外保障系统。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全面提升了我省应急救援工作的科技化和体系化水平。

三是科技创新强化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水平。科学研究有效强化灾害防治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推进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加快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技术装备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优化无人机技术服务,无人机在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携带一些重要的设备从空中完成特殊任务,满足当下救援复杂多样的迫切需求,如空中监视、空中喊话、紧急救援、远程图像传输等。通过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成因与风险防控技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隐患、风险”双控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综合研发,为我省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力量支撑。

四是科技创新促进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开发了应急救援队伍信息数据库、应急响应通信系统、应急救援设备信息数据库、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专家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各个系统的资源共享,为应急救援提供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