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健康
(一)医药健康产业政策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健康产业长期发展势态良好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未来巨大的市场前景,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目标,到203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健康行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首年,为了鼓励和支持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密集发布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例如在具体产业政策方面,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针对企业创新性,我国在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改善临床试验生态环境、加强创新药专利保护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大大推进了我国创新药、创新医疗(002173)器械的上市速度。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品的审评速度。
(二)创新药企发展正在形成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医药行业的实践标准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药品审批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创新药物审批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由于集采等原因对药价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不再满足于“me too”或“me better”,更多创新药企希望避开国内扎堆的靶点,进入first-in-class,研究真正的创新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着眼于全球的创新势在必行。“全球创新+中国研发+国际验证”的模式,或将为国内药企的创新探索出可行路径。这种模式结合了中美两边的优势,在中国进行研发,优势在于团队成熟和快速。首先在美国审批和商业化,优势在于美国的审批路径相对成熟,且市场购买力强大,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支付能力相对较强。虽然创新药行业发展仍处于快行道,但近年来,随着国内二级市场的波动加剧,创新药这一对研发资金重度依赖的行业,其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行业也一改过去估值一路向上的整体趋势,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现状,并购案例日渐增多。过去创新药企“唯管线论”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不少企业开始收缩管线,行业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也更加考验创始团队对于战略方向的把握。
(三)数字经济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升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数字经济与创新产业的融合日益加剧。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其他前沿领域正在同医疗产业加速融合,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也体现在医疗设备、数据处理、医院网络、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不仅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还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中国的医疗行业中有大量的机会,在智慧医疗的细分赛道方面,诸多机构更关注患者基数和高增长赛道,以及未来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强的领域,例如AI在新药研发等ToB领域的应用,可复制的医疗资源AI化和数字化等。随着医药健康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科技企业也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智慧医疗领域积极布局。科技企业通过运用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将科技与医学相结合,建设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健康科技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发展。一方面科技企业可以扩展新的业务场景,同时还能通过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实现对医疗行业的赋能。医疗行业发展需要协同、需要创新,有了科技企业的融合,可以为医生带来更多眼和手的延伸,也更有希望将资深专家的经验和积累多年的知识做迁移,能够让中国医生拥有更多的武器武装。
(四)IPO降温,并购成为医药健康基金退出新趋势
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和港股上市条件提出后,医药健康行业曾经一度受到资本热捧,企业经历了一波估值的快速提升。近年来,受复杂经济环境影响,二级市场表现低迷,医药健康行业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二级市场的传导结果正逐渐在一级市场中显现,在融资端,一级市场中的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进程放缓,估值普遍回调,同时,在退出端,医药健康企业IPO也有明显减少。我国的医药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很多企业在管线的研发上仍采取跟随策略,而随着境外资本在国内投资的放缓以及境外上市方面的艰难,也进一步为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融资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于投资机构而言,IPO不再是基金项目退出的唯一路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并购交易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站在投资回报的角度,过去LP更倾向于被投项目走到IPO。但随着项目和投资人越来越趋于理性,资本退潮已无法避免。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医生或者科学家团队,将研发的产品或者整个公司卖出是十分普遍的。一方面,基金可以快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创业者创业成功后,可通过并购退出积累财富,变现或再进行连续创业。站在企业角度,近年来,具有国际一线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医药健康行业,科学家创业蔚然成风。他们打造的企业往往更偏向于“小而美”,其优势是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但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落地却不是这类创业者所擅长的领域,因此企业也难以走向上市。并购退出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则更为务实。
(五)产业基金设立数量增加,优化医药健康行业资金结构
尽管整个投资市场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但医药健康仍为最受资本关注的行业之一。医药健康行业特别是在壁垒较高的创新药、体外诊断上游行业等细分领域,具有前期研发成本高、时间周期长等发展特点,因此在投融资方面,特别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鼓励支持养老金、保险等各类长线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同时大量政府引导基金也将医药健康领域视作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医药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资金结构正在得到优化。除了股权投资机构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出诸多在产业规模和资金方面都颇具优势的企业。这些产业方也纷纷出资设立或参投产业基金,深化医药健康领域产业链布局。与市场化机构不同,相较于中短期的资金回报,产业资本更关注从长远角度所投企业与自身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或弥补自身产业空白。
(六)集采全面影响医药健康行业格局
自2018年国家集采开始至今,药品领域已开展了多批集采,医疗器械领域开展了三批。随着集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国家行为也将影响整个医药健康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中标与否都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中标虽然意味着确定性地提高了企业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但与此同时,价格上的巨大让利使企业只能用利润换规模,几乎只赚到了吆喝。优势产品的降价意愿并不强烈,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与此同时,居民如果希望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成本可能更高。以近期公布的第三批高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为例,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平均降价幅度达到84%,其中,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降价幅度最大,达到96%之多。对于医药健康这一前期研发成本高企的行业而言,参与集采后企业的成本回收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挑战。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传统以代理为主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