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音乐教育学是教育学科领域内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兼有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双重品格,这一学科既遵循教育学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音乐艺术本身的一些特点。因此,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要以音乐学科为前提,以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依据,从而揭示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基本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传统音乐学划分中将音乐学划分为三类,即体系音乐学、历史音乐学、应用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应归于应用音乐学领域,是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来运用、检验、反思与推动这些理论研究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优化音乐教育行为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此外,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把“音乐教育学”列入词条,将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层面做了划分。包括: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比较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等。

音乐教育包括一般普及音乐教育及专业音乐教育,前者属于普通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范畴,后者则培养专门人才。两者的内容大都包括审美教育理论及技能教育实践,只是要求不一样。因此,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一般也从这两方面入手:①音乐教育的实践方面。包括各种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音乐教学法以及专门课题,如儿童音乐教育、残疾儿童音乐教育等。②音乐教育的理论方面。包括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比较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等。

音乐教育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学科概念,音乐的教与学是该学科的本体,它是一门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反思与推动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优化音乐教育行为的实践性学科。音乐教育学一定要服务于人,关心人文,关注每个人的成长。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挖掘人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由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增强审美能力的活动。音乐教育是施教者(教师、演奏者……)与受教者(学生、听众……)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唱、奏、听……)的教育活动。

音乐教育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音乐教育,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又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两大类。

普通音乐教育是指一般幼儿园、中小学,一般中专、职中,一般大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为目标的学校音乐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将音乐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专业音乐院校及普通院校的音乐专业等以培养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学等专门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如少年宫、群艺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老年大学等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家庭音乐教育(如家庭中的音乐欣赏、器乐练习等活动)、个人音乐教育(如社会上的私人音乐教学等活动)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使广义音乐教育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者。

(二)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的教育,它以情动人,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启智健体等效应。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是第一位的,它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听觉,提高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潜移默化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洗礼,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使人们达到优美崇高的理想境界。

对于音乐的美及其美育作用,人类的先哲们曾有过许多论述,在儒家著作《论语》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于斯也!’”的记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家李斯特在《柏辽兹与舒曼》一文中也谈到:“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

音乐教育除了审美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一定的非审美教育功能。当然,这种非审美功能是要通过审美功能(对优美音乐的体味、品评等)来起作用的。

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音乐教育对培养一代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等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校中以群众性歌咏活动来对人们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现实生活、赞颂美好理想的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在发挥和利用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还有发展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很多机会运用想象,进行创造,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音乐学习对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开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等都有一定的有益作用。

音乐教育还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各种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血压、调理神经系统等作用。我国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有“乐者,亦为药也”的论断。在现代社会中,“音乐疗法”成为正在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医疗手段。

(三)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

正因为音乐教育有着这样巨大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在我国,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培养弟子所设置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音乐被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他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意思是有了其他方面的修养,还要有音乐方面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将音乐修养提升至关系到人格是否健全的高度。汉唐时期有“乐府”、“太乐署”兼负音乐教育之责。在宋代,经学大师、教育家胡瑗提出“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思想;封建制度末期的明清两代,在音乐教育方面虽呈下降趋势,但也不乏有识之士,如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清代哲学家、教育家颜元等,都非常重视乐教传统,主张重视音乐教育。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梁启超曾说:“盖欲改造国民的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近代的“新式学堂”一开始就把“乐歌”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国民政府时期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法令,都把音乐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1949年以后,中国的音乐教育虽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有所起伏,但总的来说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音乐教育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个人音乐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既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又非常注意吸取国外音乐教育的优秀经验与教学方法,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在外国,古希腊“学校”中的课程“自由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就有音乐。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音乐确能改变灵魂的品质,既然它具有这种力量,我们就一定利用它来培养下一代。”13世纪以后,西欧许多大学把音乐、数学、几何、天文称为“四科”,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18世纪的思想家卢梭指出“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成为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后,音乐教育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形成了奥尔夫、柯达依、铃木等不同的音乐教育体系。1994年,美国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以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育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中,将美国的音乐教育推向了世界的最前列。

(四)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什么是美育?概括地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人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在塑造人的心灵,养成健康人格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这也就是美育发展能有悠久漫长的历史,它所具有的独立品格和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如今美育,已经越来越为中外所重视。1999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美育被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1999年6月又被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写入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充分说明了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包括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包括了社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又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它们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音乐教育,泛指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而不是旨在培养从事音乐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专业音乐教育。

在学校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以艺术美为基本内容的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它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它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一样,都能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因此,它同样应该遵循教育的共同规律。②音乐艺术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目的和规律,它是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感染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它同样应该遵循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总之,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