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学习者的素质和特点

二、高师音乐学习者的素质和特点

(一)未来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时代,音乐教师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敏锐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将会有比以往更为频繁的、广泛的交流和接触。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艺术精华,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国外不健康作品,甚至是反动作品的侵害和影响。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思想,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面对的种种问题,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为人师表;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知识广博

21世纪不仅是信息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将会应运而生,科学知识将进入既高度分开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流的趋势。原来那种单一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复合型人才将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绝对的优势。作为音乐教师来说,知识广博是很重要的,因为音乐艺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很难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学习。知识广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两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

2)掌握了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如:基本乐理知识、和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艺术修养高。在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美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鉴赏能力,并能较好地吸收和运用姊妹艺术中的精华。

3.能力全面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人必须具有全面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人员的精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将会更高、更全面。作为音乐教师来讲,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如:驾驭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具操作能力等。在音乐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此外,心理调节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之一。因为教师的心理是指挥教师正确施教的核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充当好几种角色,也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范唱、范奏时,所充当的是演员这一角色,这时要有演员的心理状态,才能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而在解释作品,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时候,教师充当的是演说者的角色;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要用舞蹈或音乐剧等形式来表现某一音乐作品,教师又要充当导演这一角色。要扮演好这些角色,心理调节能力是关键。在教唱某一首歌曲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不住某些音准、节奏,经过反复教唱仍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能会出现不耐烦或急躁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2)“写”包含两层含义:①板书能力。板书要做到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美观清晰、便于记忆。②有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能把音乐教育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归纳,并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能把教育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等。

3)“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是音乐教师应具有的、起码的教学基本功,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准确无误、生动感人,通过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钢琴伴奏包括照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这是音乐教师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器乐演奏是指教师能奏一至三门乐器(并不要求有很高的水平),这是进行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

5)“演”是指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如:组织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开展全校性的大型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创作、改编歌曲、乐曲,为乐队配器、编排舞蹈等。

4.敢于创新

在信息社会中,不仅要善于获得信息,而且要善于运用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把信息用于指导实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创新精神。在音乐教育中,也有一个获得信息和运用信息的问题,例如: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移植和运用,这就是信息的获得与运用过程,同样需要有勇气和创新精神。因为要改变这一种固有的思想和方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要承担精神上的压力之外,还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代价。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思想开放,及时掌握国际、国内音乐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最新动向,并吸收、消化、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②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研究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横向联系,并使其相互补充、协同合作;③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2]

(二)高师音乐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的区别

音乐艺术的发展,既需要专门人才,又需要教学人才及广大的音乐听众。从这个需要出发,在音乐教育中,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应有合理的分工。为此,可从以下几点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1.培养目标不同

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爱好音乐的广大群体为基础,中小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占大多数。为提高我国国民音乐素质而实行的国民音乐教育,主要体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音乐师资,而培养师资的重任,应由高等音乐师范院校来完成。在目前我国尚无这样一所高等音乐师范院校的情况下,这个任务就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来完成。因此,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这项工作既光荣又艰巨,需要有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服务的敬业者,应当受到国家的重视,人民的尊敬。

音乐艺术的发展,还需要专门人才,这个任务由高等音乐院校来完成。这是为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实施的专业音乐教育,它体现了一个国家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其任务同样光荣而重大。

2.专业要求不同,某些课程设置不同

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一个合格的音乐师资,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较全面的知识修养和技能,具备综合能力(即示范教学能力、排练组织能力、科研创造能力),在吹、拉、弹、唱、跳、编等方面皆能挑得起,并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及音乐教法。所以,为达此目标而开设的课程门类,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基础性和多样性课程。学生虽各有所长,但注重全面学习。

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门人才。但具体表现在各学科培养自己的人才以促进本学科的提高和发展,诸如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家等等。所以,为此目的而开设的课程门类较多,而且分工很细。概括起来,可分为作曲系、指挥系、音乐学系、声歌系、民乐系、西洋管弦乐系、乐器制造专业、钢琴修理等。学生是以一门专业课或一件乐器为主而学,辅以其他课程。

3.培养方法不同

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师范音乐教育,采取的是通才教育或一专多能的全面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则采取的是发展个性,突出单科的教育。当然,发展个性,也需要有全面的修养。故学生所学其他课程,是为发展个性而丰富自己。因此,主科教师担负重任,其他学科教师给予辅佐。

4.招生标准要求不同

在招生中,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型条件。诸如听觉条件、歌唱条件、手指条件及文化素养等。

专业音乐教育,除注意基本条件外,主要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富有个性的单科人才,因此,他们的单科入学标准是高的。

从这点看,我们不能简单地拿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与高师院校音乐系(科)的学生相比,因为各有各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