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
一、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
湖北作为一个戏曲大省有着深厚的戏曲底蕴和土壤,与本土其他艺术品一样,汉剧也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形成到定型、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中,湖北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自始至终都是汉剧前进的动力。经过诸多汉剧前辈艺术家的努力,汉剧获得较为完备的行当分工,将西皮、二黄这两种产生不同地区的曲调加以糅合而形成皮黄声腔体系。用皮黄声腔演绎楚韵汉调、历史故事、市井人物。汉剧在相当一段时间独占武汉及周边的戏曲舞台,汉剧也具有了湖北地域的文化特点。
(一)汉剧作为课程资源的内在因素及汉剧体现的地域文化
中华戏曲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中唯一还以活态形式存在的戏剧品种,应该以印度的梵剧、希腊悲剧的消失为鉴,积极地应对世界一体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同化。作为中华戏曲个性的文化基因库,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如何在现代文明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地拓展戏曲的生存文化空间,成为戏曲发展创新的新思路。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做得不够的。回看我们的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师音乐教育,师范院校作为我国音乐师范教育的一个固定体系,已运行多年,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常常以简单机械的方式,把那些“定格”的音乐知识,再“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已是定式的“填灌”方法,似乎便是我们的音乐教育了。[9]显然,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激活学生的“中国戏曲情结”,从而建立一种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地方戏曲作为课程资源的传承价值正体现于此。地处华中的师范教育,更应该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中国戏曲的本质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综合手段来塑造人物的艺术。[10]用清末学者王国维语的话说,它的表现特征“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汉剧是在这个母体中孕育而成的,同时,湖北汉剧又是在共性中求个性,在常态中求变通,正是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才推动了汉剧向前发展。汉剧艺术在地方戏曲中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艺术教育传统的地方戏曲,当其他的戏曲还在延续传统的戏班的传承模式,汉剧已有现代学校教育的萌芽。据史料记载“汉剧余元洪、小玉堂等,创设梨园改良学校,对汉剧词曲,悉心研究,删除邪淫,采其精粹,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编制成韵,以翼通俗教育”(《汉口中西报》1922年2月24号第3版朱伟明、陈志勇主编《汉剧研究资料汇编》第25页)。所以,汉剧作为课程资源具有戏曲本身的内在历史因素,同时也具有剧种的内在联系。
《中国地域文化通卷·湖北卷》明确指出,三国文化是湖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显著的文化特点,体现在湖北汉剧中。湖北汉剧首创的皮黄关羽戏,不仅在戏曲舞台丰富了三国文化,而且把三国文化以汉剧的形式从湖北传到北京。汉剧红生不仅唱响湖北还北上搭徽班,其代表人物是湖北崇阳人米应先。他拿手戏就是关羽戏。他的表演风格影响了京剧,成就了京剧的关羽戏。京剧把“关羽戏”发展到高峰,是受湖北三国文化的影响。汉剧的唱腔在京剧的唱腔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文化的共存的关系。如果没有湖北三国文化的底蕴,汉剧是不可能在京城扎根。没有汉剧音乐底蕴,成就不了京剧的声腔发展。汉剧成为湖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湖北地方音乐资源库。
(二)思维创新下高师音乐教育民族化与文化传承
地方戏曲为地域性艺术形态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广泛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审美价值,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地方戏曲的学习、利用,不仅是音乐文化传承和民间音乐保护的途径之一,也是不同地域教学特色的展现。地处湖北的汉剧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进入本地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区域特征定位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
地方戏曲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综合体。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肩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更是当代各种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学的研究,仍处于思辨性的探索、尝试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制度化,缺乏理论与实证的结合论述。要建构真正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将地方戏曲纳入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之中,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汉剧浓郁的地方文化、独特的音乐构成,如何走进高师音乐教育?首先是理论的创新。半个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已经走过了西化教育和外求教育体系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样的理论体系对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有民族自信心的音乐人才具有自身的缺陷。有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的创新,有加强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这些条件为突破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带来了契机。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思考和溯源,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音乐存在文化中,音乐是文化中的主要部分。我们选择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进入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是地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
湖北著名汉剧导演严世炎曾说汉剧是“快乐的剧种”,这个“快乐的剧种”就是以“丑行”的独立表演体系有别其他剧种,丑行的表演在剧中任务有三:①凡寓意讽刺之剧词,多自丑角口中出之;②调和大场面之严肃空气;③表现市民细民之情态行事。汉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喜剧也有悲剧,有正剧也有闹剧,还有载歌载舞的中小型剧目等,但不管是哪类的剧目,汉剧艺人丑角都善于调动行当艺术的一切“快乐”手段来表现剧本的内容,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得到“快乐”的享受。[11]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境界。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曾引进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育体系》、《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教育体系,地方戏曲作为教育资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三)汉剧作为课程改革的创新价值
大学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不仅仅只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为了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之举,拉开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教育观念的创新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先导。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没有站在同样高度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民族自信和完善的素质。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引进本土音乐资源,对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觉有重要的意义。
汉剧作为音乐资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其本土性、兼容性和谐统一的文化特征一样可在教育改革活动中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在实践中,汉剧作为音乐资源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创新?关键是将汉剧中符合民族心理的元素和现代化结合。[12]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需要民族音乐理论作为支撑,汉剧在发展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就汉剧的剧目号称“汉八百”就包罗社会各方面,其内涵与外延就与中国戏曲文化、戏曲历史、民族审美、社会习俗、声腔音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为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物质基础。传统的音乐教育课程需要新鲜的知识给它注入创新的动力,汉剧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地方性的优势成为课程资源的首选。三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以个性化办学模式为突破的环境下,汉剧《三国戏》与建立特色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艺术表演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技艺成为这类课程源源不断的基因库。汉剧十大行的歌唱特色和审美特征为民族声乐的教学及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借鉴;身段表演程式,能丰富民间舞蹈的教学与编排;汉剧的戏曲声腔及曲牌,在钢琴的曲目创新已取得成功,皮黄成为中国钢琴比赛重要曲目,随后的生、旦、净、末、丑都有汉剧的基因。在音乐作曲、音乐配器、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汉剧的传统声腔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人类不断的文明进步,就在于前人的文化成果是我们进一步前行的起点。我们将地方戏曲艺术作为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起点,就意味着它的存在就是被超越。因为作为起点的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是已成的传统艺术成果,它孕育于历史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存在。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只有借助于地方戏曲已有的历史,才能走向未来。“高师音乐教育应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应体现学院派在文化传承上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