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反思

二、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反思

回顾建国60多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成就不可低估,但缺乏民族性课程设计,这是制约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以抽象的知识概念问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论证。而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的感受,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艺术教育的本质说,能够满足人们在艺术语言中引起共鸣和能抒发情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汉剧的艺术文本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民族课程资源,课程设计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它的民族音乐价值。

我们可从汉剧的形成历史,参照高师民族音乐史学课程,围绕汉剧音乐构成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几个知识点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这些研究可以延伸到音乐与别的交叉学科的领域。在2004年《中国戏剧》第7期中,关于“二黄”定位的学术之争,汉剧理论家方月仿先生与足文寿先生的论战,从汉剧的声腔、秦腔的声腔对中国整个皮黄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历史演变的梳理。他们的学术之争给民族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艺术文本到理论文本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汉剧的音乐非常优美,而且极具丰富,很值得音乐家们重视和研究。它独有的9腔18板作为它的音乐特色,为我们提供了音乐与语言之间音韵结合的艺术典范。汉剧的声腔是与湖北一带地方音韵、四声戚戚相关,其音调的基本音型在形成声腔的过程时,显出挺拔、豪迈、委婉、舒展的地方特色,因此,被京剧及许多地方戏曲广泛采用。京剧中的湖广音,实际是武汉话,更具体地说,就是汉剧的去声字,是由它升华和演变而成的特有腔体以及由这种特有的腔体而成的演唱和伴奏来体现。这种戏曲音乐以字音为音乐动机的旋律走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依字行腔的美学原则。特别从音韵角度看,它更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性,为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创作模式和理论作曲体系民族化开创了另一个领域。

为使音乐教育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出台了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特意提到“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戏曲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作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进入中国音乐教育的圣殿应是理所当然的。地方戏曲进入师范院校的音乐课堂,也更是顺理成章的,而新课标的出台也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课程概念上,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也是艺术实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地方戏曲不仅是艺术文本、也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课程。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是师资培养和输出的唯一途径,将地方戏曲引入高师教育,是加强未来高素质音乐教师培养的可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不在下一代身上退化消失。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科学知识的授业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具有“国粹”之称的京剧,不是从天而降,凭空而来的。汉剧与徽剧合流才有了京剧成型的物质基础。它最具代表的声腔、皮、簧等都来自汉剧与徽剧。因此,戏曲艺术进校园,应该有地方戏曲的身影,它们才是中华戏曲艺术的根和源。作为教材的京剧、样板戏唱段,并不能代表中华戏曲艺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更能准确的反映戏曲艺术个性魅力,完整地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新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戏曲音乐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大改革。由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音乐学科课程教师,缺乏戏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训练。目前中小学出现无人教戏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更说明高师音乐教育需要戏曲内容,也给地方戏曲的传承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地方戏曲作为高师音乐课程如何设计?地方戏曲的种类繁多、艺术的个性也不同。不同的剧种代表着各自地域文化,如何有效地把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方戏曲,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梳理让它符合教育的规律对高等教育的从业者是一种挑战。因此,根据高校分布地理位置,以湖北汉剧为例,有意识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予以一定的倾斜,改变我们在选择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课程上存在的软肋,能够弥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可根据现代教学思路提出以下设想,解决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师资的矛盾,建设一支开放的师资队伍,以客座教授吸引对地方戏曲有研究的专家、地方戏曲艺术家、知名的教授到高校进行地方戏曲课程的传授;同时高校的授课教师进行旁听和培训,用社会资源完善师资知识结构,形成一条合理的师资队伍。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学校办学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地方戏剧院进行密切联系,善于利用当地地方戏曲资源。地方戏剧院进入高校,并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提高地方戏曲的品位。同时,学校众多生源是地方戏曲潜在的观众群。学校请地方戏曲知名的演员到课堂普及戏曲知识,不仅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知识的缺失,还扩大了地方戏曲的影响,培养一大批青年戏曲票友,成为地方戏曲扩大影响的理想阵地。

高师音乐教育在执行教育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中明确指出《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的设置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指导,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音乐师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相当长的时间,靠流行于不同地域的地方戏曲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如湖北的汉剧曾经影响长江沿岸的一代代群众,那些忠义的三国人物、侠义的故事,许多人没进校园却通过汉剧的传播,受到道德的熏陶。湖北人的直爽、仗义与地方戏曲弘扬的地域义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归属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课程改革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要求,课程的评价在对高师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资源利用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对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已经有研究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认为“素质是在天生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校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3]

从历史和现实的对照来看,地方戏曲要改变目前的困境,当务之急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为地方戏曲生存的文化空间寻找创新点和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文化空间进行梳理与研究。通过研究文化空间与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发展变迁的历史,总结其规律,努力为地方戏曲的发展与创新寻找新的载体,拓展地方戏曲生存的文化空间。笔者认为,当地方戏曲音乐艺术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不妨将其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共同具有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将传统地方戏曲和音乐教育结合,不仅为地方戏曲文化空间的改善与扩展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充实了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14]从文化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这种把高师传授音乐技能知识的功能与文化传承和文化空间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的举措,是拓展地方戏曲文化空间和构建高师音乐民族教育体系的创新之举。

汉剧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透过技艺的传授而带动文化的传承。汉剧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它的艺术结构中蕴涵着的地域文化内涵,为全面地认识湖北地区历史和人文状况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在构建特色教育、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以及符合地域办学特点等发展道路上,都离不开以地方戏曲为代表的本土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音乐教育中传授的音乐知识、教学体系、教育方法,包括课程评价体系仍沿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相对忽略,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

比如,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学师资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贫乏是有目共睹的,常说年轻一代崇尚外来艺术,轻视本民族的传统,是文化断裂的一代。但是,问题的根源在教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以地方戏曲为首的民族艺术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亡羊补牢之举。而且,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唤起他们血液中民族文化因子。“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15]把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和地方戏曲的载体,不仅能传承地方戏曲,更是它作为课程资源传承文化的价值体现。

汉剧艺术和高师音乐教育的融合,其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了实践、创新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出发,这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②甄别瑕瑜,创新前行。司马迁言“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地方戏曲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它的艺术元素中夹杂着不适合作为今人传承的糟粕,必须剔除。同时,地方戏曲艺术不是已经终结的艺术,它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走在最前面。③把传统与现代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创新发展提供想象的空间。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保留着先民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如千里眼、顺风耳等,现代科技已经实现了很多古老的梦想。同样,古老的地方戏曲对今天的创新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汉剧”们进入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价值的体现。什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它不是恢复几曲传统戏,也不是为某一个地方戏曲拨多少款,而是要在传承和发展中挖掘它的现代价值。对汉剧的文化空间的研究和拓展以及它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意义所在,就是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长期以来,地方戏曲与高师音乐教育处于没有真正相交的两个层面。虽然两者都具有教育的功能,但作为艺术形式的精神产品,地方戏曲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舞台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艺术语言,使大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得到道德品质上的升华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也就是说,蕴涵在戏曲表演形式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使人愉悦的表演形式无形地影响着观众,凸现出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人们在构建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教育理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简单地说,教育理念就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高师音乐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它具有师范性、人文性、艺术个性、创新性等鲜明的学科特色。而对以艺术形式教化人的地方戏曲和以引导人、培养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功能上的整合,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

【注释】

[1]刘国杰:《西皮二黄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2]李金钊:《汉剧音乐漫谈》,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284页。

[5]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6]方月仿:汉剧从横谈,武汉出版社,第90—91页。

[7]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

[8]鲍宗豪、胡以申:《文化:国际大都市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4页。

[9]臧艺兵:《作为文化的音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10]李金钊:《中国戏曲的特征》,载《长江日报》1994年2月。

[11]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12]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13]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载《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3期。

[14]朱咏北:《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5]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构想》,选自《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