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区别
三、不同层次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区别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音乐教育包括非正规学校的音乐教育和正规学校的音乐教育。非正规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个人音乐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使广义音乐教育的覆盖面也空前扩大,男女老幼都可成为受教育的对象;狭义音乐教育是指按照正规学校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音乐艺术为教材对在校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
正规学校的音乐教育从其性质上又可分为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两大类。普通音乐教育是音乐单科的启蒙性、普及型的通才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及非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以培养从事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理论活动专门人才的提高型的音乐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高等音乐院校及其附中、附小的学生,也包括以培养音乐创作、表演、史论人才为目标的艺术院校的音乐系的学生。师范院校的音乐系是培养实施普通音乐教育的师资教育,从其教育层次上看,近乎专业音乐教育,但从其教育的社会职能上说,它应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的范围。
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学校音乐教育一般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如前所述,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音乐的专业人才理所应当是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要进了音乐学院的大门,他就已经音乐教育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专业音乐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音乐教育的教育。能考入音乐专业院校的人应该说具备了相对较高的音乐素养,但不见得就在音乐上脱了盲,比如,音乐艺术文化可能就是很多人的“盲区”。普通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它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脱离音盲,普通音乐教育的这一特点正好契合了音乐教育的普及性,因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普通音乐教育。
普通音乐教育里又包含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音乐活动。无论是音乐课堂教学还是音乐课外活动都能为促进音乐教育起到作用,尤其是音乐课堂教学。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便对音乐课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音乐课程的价值表述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关于音乐课程的价值,我们曾在《音乐教育论》一书中将其归纳为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第一个层次表述为传承文化、发展个体;第二个层次表述为完善教育、和谐社会。对比这两种表述,我们认为后者的表述比前者更加凝练和清晰。但是不管是哪种表述,我们都对音乐课程价值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这些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者们在思考音乐课程价值上是经过了多方面的理性思考的。因此,我们认为,所确定和理解的这些价值为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还有,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10个方面。而音乐课程的总目标阐述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都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关于音乐课程的基本阐述。可以说,如果学校音乐教育完全按照这种思想标准去实践,那么,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了音乐教育的标准了。由此看来,《音乐课程标准》能够为音乐教育在音乐课堂内的实施提供一种很好的方案,它的绝大部分理论都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遗憾的是,实践中的音乐教育离这个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目前,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面对这两种“异化”现象给音乐教育带来的一些困扰,许多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做了专门的研究。我们曾在《艺术教育论》中提出了艺术教学的三条原则,即艺术融合性原则、艺术参与性原则和艺术愉悦性原则。这三条原则就是针对普通学校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提出来的。
近年来,国外一些先进的有关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法被介绍到中国,这些教学法散发出能促进音乐教育的思想光芒,尤其是世界上几大优秀的、风靡全球的音乐教学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为他们本国提供优秀的参照体系,也深深地影响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他的音乐教育理论思想最光辉的体现。同时,他的音乐教育理论思想又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成功地培养了大批有相当音乐素养的、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爱好者。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则是采用以节奏为基础的,注重自然音乐体验,培养儿童兴趣爱好、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方式。他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通过音乐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这些都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也引起不小的反响。另外一大音乐教育体系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这一20世纪初出现的音乐教育体系,非常地注重体态律动,强调音乐学习应该以身体去体验音乐。达尔克罗兹还认为,视听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认为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在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乐风格、音乐分析等方面的感觉、能力和技巧,培养在内心“听”音乐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他认为,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禀赋。另外还有著名的铃木教学法,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表达“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这样一种音乐教育的理念,他非常成功地培养起了一大批对音乐感那种单纯的局限在语言的、数学逻辑的一种思维方式之中。按照他的观点,音乐课应该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应有着同语文、数学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应该成为“偏科”、“小三门”。这种设想如果真能实现,学校音乐教育就会更加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面对如此之多的“舶来品”,我们要学会使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向来就是比较善于不断吸取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的民族。当今世界,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地进步,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原则,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以上是学校音乐教育课堂以内的教学,它对音乐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地,课外的音乐艺术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它能使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