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欣赏的现状
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欣赏的现状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定会,将高师音乐专业名称改为音乐教育专业,并明确了其培养目标、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而作为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也被列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之一,从而使这些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21世纪,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将如何进行发展变革?对这个问题做全面、深入的思考,还有待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面向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总体特点,明确“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积极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对策。
1.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意义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远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众多的音乐文化宝藏足以令我们骄傲、自豪。但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却对民族音乐的内容涉及不多,这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作为日后社会音乐教育中坚力量的高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只是西方的传统音乐,而对本民族的音乐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加深民族音乐的社会基础,必须加强高师民族音乐的教育。
面向21世纪,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打破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这次世纪末的盛会为我国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和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其中,高师音乐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师是培养师资的核心部门,它所培养的师资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以及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掌握程度,将辐射影响到中等师范和中、小学校广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态度和熟悉程度。从这一意义上讲,高师重视传统音乐比音乐学院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从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从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到合唱、指挥、欣赏等,绝大多数专业技能、理论课程都是西方音乐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使得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重担主要落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上。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从观念上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通过结合民族音乐中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思想内涵的分析使学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而且要让学生在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传统音乐,进行系统的感性音响接触和理性分析。
2.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自从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定会时,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列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之一以来,高师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各高师尤其是本科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一般都把“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必修课,每周进行2课时的集体课教学;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了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1960年)外,另增加出版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著,台湾海棠事业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89年9月)、《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肖长伟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等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民族歌舞五大类民族音乐的学习外,拓展到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新的分类视角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办学培养层次方面,各高师除了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外,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被国务院授予音乐学博士点,王耀华教授开始招收“民族音乐及其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对提高高师“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教学的师资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联系到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总体特点和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所赋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艰巨的时代任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还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长期影响,无论学校领导、学生乃至任课老师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还缺乏充分认识。长期以来,正式出版的教材只有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60年所出版发行的《民族音乐概论》,该书将民族音乐分割成民歌、戏曲、民族器乐、曲艺、民族歌舞五大类来阐述,缺乏总体和各类之间交叉、融合研究,再加上年代久远,未能加入近来新的科研成果,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直到1999年,中国内地才出版了新的教材。由此可见,加强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统一教材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目前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时紧,课程内容繁重,而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未能注意到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当前“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较少注意到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广大空间,布置、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采风等课外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等等。这些问题都极不利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
3.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
高师中乐教育最为重要,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未成年者的中乐教育的成败,乃中乐振兴弘扬之关键。而音乐师资的有无中乐主导意识和能否热爱中乐,又是个中关键之关键。各地各级中乐教育家们,在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求得共识,并在他们的全力支持下,团结其他志士仁人,狠抓音乐师资培训工作,倡导一种以中乐为主课的师资成才模式,是振兴弘扬中乐之所需,更是当前国情之所要。
历史告诉我们西乐东渐历时久矣:1600年、1673年钢琴(西乐)两度进入中国皇家;1840年以后,西乐随着传教士、留学生、经商者通过教堂唱诗,教会办学,公、私办院校、舞厅、酒吧以及唱片、广播、音像等媒介,在华夏大地横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如洪水一般铺天盖地冲入中华寻常百家姓。西乐作为“他山之石”东渐中国本该用以“攻玉”,但因为众多的始料不及的原因,致使今日中华城镇基本上成为西乐之一统天下:西洋唱法被奉为“美声”;作曲以西法为准绳;家教以西乐为尊贵;高师音乐教材至今仍沿袭西方已经弃置半个多世纪的四、五度相生律制中的人工大小调体系,并用以练耳、识谱、练声;专业音乐院校基本上沿袭西制,其严重缺憾,更表现在被挤入各院校旮旯里的中乐教学,亦多以西乐理论为指南,并多以能向西洋乐器看齐为荣。肩负着国民音乐教育重任的各级师范音乐专业教育,自1912年国民政府《小学教令》中定“唱歌”(欧美歌曲填汉文歌词)为必修课后,迄今100余年,却仍基本沿袭西乐之整套教材、教法,以西乐为主导,并始终以西欧钢(风)琴、美声为“拳头”课程。
历史如此,现状又如何?由于错误导向,当今高师音乐专业考生,多为从教理想、音乐素质、文化成绩“三差”者。其具体表现为:高师音乐专业考生中,志愿从事教育者极少,多为文理科高考前因“文、理科”估分难上线而临时改弦更张者。因此高考分数仅200多分的被录取者,多为满耳充斥港台曲的应届毕业生。入学以后,又将他们从应以中乐为主导的音乐通才教育的坦途上,逼进西乐单科技能拔高的死胡同。整个师范音乐专业教学,全不在中乐及实现师范性原则上下功夫,故造成中乐师资西洋化、通才教育专才化、师资培养演员化——轻视中乐授业能力的培训,而是生拉活扯地攻西乐的钢琴奏鸣曲,鹦鹉学舌般死背外文歌。总之,让学生深陷于“三差”与西乐专业单科拔高(而又拔不高)的恶性循环中,使学生疲于奔命而难于成才。
由于生源的“三差”,加之普修的10多门西乐专业课的从零开始,尽管学生拼命争取西乐单科技能拔高,但终因学生毕竟是成年华人,2年普修结束时,大多数西乐钢琴、美声技能课成绩平平,而且还有越学越差的不及格者。此两科技能兼优者似无,单科技能之优者亦极个别。鉴于此,进入三、四年级的学生本应以普修中乐“拳头”课程为主,并应力争使其在基础理论、技能、教材、教法等课程上达到及格甚至优秀——发展高师生今后传播、移植中乐知识的手段及其专业自我完善能力。但实际上的课程安排是三、四年级高师生仍主、选修西乐课程,这更促使学生们互相攀比,劳而无功地猛攻脱离中国学生基础,又与其日后从事中学音乐教育所需风马牛不相及的外国钢琴奏鸣曲与外文“艺术”歌曲。就在这极不利于中学音乐教育界“师表”培养的小气候中,高师生们“毕业”时所反映出的大多是“西”不成、“中”不就—缺口大、断层多—高投入、低产出。就是这样一批高师毕业生,他们面对中学音乐教育,无从教理想不愿教,无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不能教,无教学方法不会教。如果高师毕业生们走上课堂,不能用中乐理论、技能教好中国音乐,又怎能要求其教育的学生去热爱、理解、表现、创造中国音乐美,并进而达到“乐者德之华”的高标准呢?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国高师乐教,必须倡导一种以掌握中乐为主之师资成才模式。而且,必须要求未来的中学音乐教育师资,树立起“中乐主导意识”、“世界坐标意识”。所谓“世界坐标意识”即学世界、于中国、超世界。当今中学音乐教育应有超世界的竞争意识,为此,便要让高师学生们在主要学好中乐(含民唱)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凯诺夫、铃木、奥尔夫、柯达衣、达尔克罗斯、美国综合音乐感等等,有关音乐教育的种种观念、教材、教法、教具等“拿来”后,和中国的中学音乐教育学相融合,用以办好国民音乐教育,此即“于中国”。其结果自然是超世界的。所谓中乐主导意识,则是“于中国”的具体化,即站在洋人、前人的肩上,攀登中国新时期中学音乐教育的高峰。高师办学则可取特区方式,即科系设以中乐为主导的教学试点,由音乐教育者同仁自办。招生、教学、思想、生活等4年中均由承办人员全面负责。学校只提供教室、教具、并允许跟大班上文化公共课。全面放权、专家把关,毕业时在学校等主管部门监督下,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一次性(以中乐为主的)各科技能和授课能力的考试,德才兼备者发给毕业证书。教材应取复合式,即通过音乐教育家们,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之后,对照旧模式的弊端,编写新教材,选定新教法。根据教科书编出相应的高师教材。教材结构应是“传授中国(传统)的;介绍外国(优秀)的;创造(中国)自己的”。“传授”、“介绍”是手段,“创造”是目的。为此,必须首先改善中乐教育大环境,变生源的“三差”为“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