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的戏曲音乐现状与思考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戏曲音乐现状与思考

戏曲音乐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普及戏曲音乐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审美视野,认识戏曲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戏曲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及原因

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戏曲音乐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进行设置,它往往隶属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之中,没有独立的课程地位。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戏曲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课时偏少的问题,致使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戏曲音乐的知识讲解和戏曲音乐经典唱段的学习。由于受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学时的制约,戏曲单元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严重影响了戏曲音乐的教学效果。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为了增强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感性认识,了解戏曲音乐对戏剧艺术的剧种和流派的影响,笔者选取两段汉剧中的传统曲目让学生学唱,分别是陈伯华经典唱段《宇宙锋》和王叫天经典唱段《男绑子》。在课堂上,部分大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冷漠态度让笔者始料未及。经过听范唱录音和视谱学唱,发现大部分学生演唱旋律僵硬,缺乏湖北地方戏曲音乐应有的韵味。面对90%的湖北生源,从小生长在湖北戏曲音乐乡土中的大学生却唱不好,不愿唱湖北戏曲。

1.音乐系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学习戏曲音乐,对戏曲音乐缺乏兴趣

戏曲音乐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高师音乐教育开展戏曲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大学生对戏曲音乐不感兴趣,有以下两点原因。

1)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审美情趣。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开始由封闭单元文化形态向多元文化形态过渡。在音乐文化领域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欧洲和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对大陆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流行音乐中的通俗歌曲,由于它直白的歌词、朴实而简洁的音乐形式、真诚的情感流露和宣泄,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加上通俗歌曲演唱的口语化、随意化、生活化等自身的审美特点,通俗歌曲以不可抗拒的音乐文化潮流席卷而来。其影响之深、波及面之广是当代中国人深有感触的。正是由于受到音乐文化多元化渗透和流行音乐自身审美趣味的影响,加之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世界观和审美观形成不完全的阶段,同时现代传播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大肆渲染又使青少年的审美注意力过早或过多地渗透到流行音乐之中,因此他们对戏曲音乐态度冷漠也就不足为奇。

2)学习音乐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跳板。众所周知,报考音乐院校可以降低文化分数线,一些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转而报考音乐院系。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大量扩招,音乐院系也不无例外,致使音乐院系在招生时不得不降低音乐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结果使招进的部分大学生音乐专业水平普遍较差。众所周知,音乐艺术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要求学生要具备必要的天赋和兴趣,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而仅仅只是把音乐学习作为打开大学之门的钥匙,显然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另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音乐艺术类考生80%以上明显存在着考前专业学习时间短,专业学习不够系统,迫于高考分数压力转而报考艺术,他们对音乐艺术缺乏执著的热爱和追求。

2.音乐系部分大学生不能流畅地演唱带有本地区艺术风格的戏曲唱段的原因

1)乡土音乐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成为空白。多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一直强调要进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各地区、各民族在实施基础音乐教育时,也强调要将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民歌和地方戏曲补充、渗透到音乐教材中去,以此希望受教育者能领略、感悟到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增强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从音乐系部分大学生学唱地方戏曲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在实施中,本乡本土的民间音乐并没有真正地走进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笔者在60人的教学班里随机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基本上按音乐教材组织教学,根本或很少利用乡土音乐进行穿插和渗透教学。

2)广大农村的基础音乐教育滞后。中国是人口大国,而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在农村推广并发展基础音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广大农村明显存在专业音乐教师匮乏,音乐教学设施不配套,音乐课得不到重视,存在极大的随意性等。

3)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教学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声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也多以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审美规律来要求学生,甚至我国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其演唱技巧和审美原则中也融入过多的西洋化的技术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演唱方法和审美情趣较多地关注在美声唱法上。声乐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品时大部分为创作歌曲或民歌,很少让学生演唱戏曲唱段,学生在平时的声乐学习中戏曲唱段的学习就成为一片空白。

(二)加强戏曲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瑰宝。音乐系大学生肩负着民族音乐传承的重任,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学好戏曲音乐,为了提高大学生戏曲音乐文化的修养,弘扬我国优秀的母语音乐文化,为此应大力加强音乐系的戏曲音乐教育。

1.以地方戏曲作为乡土教材

地方音乐院校应开展以本地区、本民族地方戏曲音乐做乡土教材的戏曲音乐教学,将戏曲音乐渗透到大学生的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为大学生以后从事音乐教学开展乡土音乐进课堂打下基础。音乐院校可以利用地方上的戏曲人才资源优势,聘请该地方戏曲音乐的表演艺术家到大学音乐厅举办经典戏曲唱段音乐会,或开展戏曲音乐知识专题讲座,拉近戏曲音乐与大学生的距离,培养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2.注意调动大学生学习戏曲音乐的积极性

作为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民族民间音乐课,要和其他高师音乐课程密切配合,加强横向联系,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应进行交流。如民间音乐课教师要和声乐教师相结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渗透一些戏曲音乐唱段。声乐教师要从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上对戏曲音乐唱段进行艺术指导,摆脱单一的美声教学方法,完善声乐教学机制,服务于基础音乐教学。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应和歌曲写作课程结合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补充。歌曲教学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进度,在歌曲创作中要求学生创作带有地方民间音调和地方戏曲音调的旋律、模拟地方音调进行歌曲创作等,以此调动大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中可以感受和发现戏曲音乐之美,进而激发大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3.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

戏曲音乐的根源在民间,民间的乡土民歌、民间器乐曲和地方戏曲相辅相生、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振兴和繁荣戏曲音乐必须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基础音乐教育开展戏曲音乐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戏曲音乐之根在民间,不同地区的语言、宗教信仰、民俗习惯、文化思想是影响戏曲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可以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地方戏曲渗透到音乐课堂上去,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的优势,让学生学唱本地区本民族的戏曲唱段,熟悉戏曲中的各种角色。乡土音乐进课堂在目前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