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剧的板眼

三、汉剧的板眼

所谓板眼,即是规范腔调韵一种节奏形式,歌曲称为节拍,戏曲则叫做板眼,汉剧的板眼有三眼板、夹板、一字板、摇板,双摇板、散板六种(导板、滚板均属散板类),主要是三眼板。

(一)运板和上板

“上板”的叫法原来就有,至于“运板”的称呼,笔者在分析了汉剧唱腔板式的结构后,得出结论而给予的名称。因为在三眼板中实际上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它们常统一于一段唱腔里,但是板眼规律则又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不认识这一特性,就无法捕捉板眼的规律。

1.什么叫运板

所谓运板,从演唱上讲就是唱到一句或半句就拖放长腔,从伴奏上讲,鼓师伴奏时板千并用。板,除正板的地方敲击外,并根据需要与千子(击边鼓用的竹条)配合、灵活地加些花板,形成托腔的一个方面,在伴奏上,当演唱时拖长腔后接着演奏长过门,因此可以形成这样的公式:

长腔、长过门、板千并用=运板

2.什么叫上板

上板,恰和运板相反,从演唱上讲是以不拖长腔为原则,从伴奏上讲不用千子,板也只是过三眼敲一下。由于唱时不拖腔,长过门也就没有了,由此,形成这样的公式:

短腔、短过门、单板直敲=上板

3.运板转上板

在一段唱腔里,很多都包括了运上板的两种形式,它们往往是同时并存而又相互转换着,在一般情况下,多是由运板开始而转向上板,以《三娘教子》中的[二流]为例,前半句“小薛义在学中”有拖腔和长过门,就是运板,后面短腔短过门就是上板。那么,这段唱腔就是由运板转向上板的(一般说上板的过门都不超过一板之外)。

4.上板转运板

上板转运板单指上调类而言,属下调类的[慢西皮]就是运板形式,[垛子]就是上板形式,而它们的规律只能由运板转上板(演员常讲的上垛子即是上板的意思)。虽然很多戏里一开始就唱垛子,但它不能转成运板,就是说在下调里没有上板转运板的形式,但在上调里上板转运板是不足为奇的,以《田单过关》的[拿眼二流]为例:一开始是上板,但从“下面”处就拖了腔,即转成了运板,这就是由上板转为运板。

5.运板与上板的相互转换

运板、上板的相互转换,在下调里只能顺序进行,也就不存在这种形式,但在上调里的正反二黄、二流,都可以相互转换。例如,《三娘教子》里的[二黄]开始是运板,在“自叹”处上了板,但在“织绢”里又转为运板,这是[二黄]里运板、上板的相互转换。还以同剧的[二流]为例:这段唱腔还未唱完,但运上板已重复多次,上例只是说明它们的关系。当然运板、上板的转换也不是固定的,除了少数一定要转外,大都是根据情绪的需要和演员的见解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是运板的地方可以唱上板,上板也可唱成运板。

(二)通过词来揭示板眼的奥秘

板眼是唱腔的灵魂,也是戏曲中最一般和必须懂得的知识,如果一个演员不熟悉板眼,那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演唱,虽然它是最一般的知识,但要较好地掌握住它,并不容易,如有的演员台上唱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还把握不住它,俗称做没有醒板。能把板眼运用自如的演员(也叫醒了板的人)也不多,因此有必要加以普及。汉剧的腔调较复杂,有时整出戏里都是唱,而且一唱一大段,这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它,虽然各种不同的腔调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最一般的规律。如果掌握了最一般的规律,那么,对任何戏里的同一类型腔调,都可以加以运用。例如,有的一段腔很长,但它实际只用了两句词的旋律在重复([走马平板]和[反二黄]运板例外)。这种重复不仅旋律基本一样,而板眼的安置和字的摆法也相同(这里指一般规律,不包括创改过的腔)。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其中两句的唱法,就等于知道了这一段是怎么唱的,要说明板眼的规律,也必须通过对词的了解。

汉剧的词通常是格律词,常用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有时虽多了一些衬字,但并不影响七、十字句的格式,如正反二黄部分和西皮部分,就属于七、十字句范围内,另外还用一种自由体的词,字的多少可以不受限制,这种词仅在[走马平板]和不属正调的戏(《打花鼓》、《雷神洞》片段)和个别句子里运用。

(三)分析板眼的程式

我们要对一段唱腔进行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呢?前面已谈过,所有三眼板的唱腔,它们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即运板和上板。每一段唱腔规律只是上下两句的重复。句,可分为七字句和十字句,而每句又分为若干分句,如以某段唱腔为例,概括起来就构成下列程式:

是什么词类。

是运板还是上板。

是七字句还是十字句。

是上句还是下句。

是三个分句还是四个分句。

这个程式便是以后分析一切唱腔的方法。

(四)板眼的起落点

板和眼究竟起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为根据呢?那就是起以字为根据,落则以尾音为根据,因为每当唱腔开始时总是先报字然后行腔,而落腔时除个别落在字上外,绝大多数都是以腔告终。所以这里便采用了起以字,落以尾音为根据的形式,所谓尾音即腔行到最后一个音上,再不变化到别的音,虽不变化但可延长,这最后的音,便叫做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