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内涵研究的价值体现
兴趣内涵研究在于揭示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内在机理,不仅对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个人学习、个性发展和择业就业,尤其是对各类教育与培训,企业人才招聘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兴趣内涵研究的价值体现在:
(一) 兴趣促进个人学习
兴趣对于个人学习具有改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西方近代兴趣教育的有力倡导者卢梭(2001)认为,兴趣在促进求知、保持注意、形成习惯和引发快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强调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兴趣性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儿童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当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中,阐述了“多方面兴趣”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基石(郭戈,2011)。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指出,儿童本能兴趣和能力是教育的“素材”和“起点”,是决定课程进度的“基础”(吕达,刘立德,邹海燕,2008)。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努力是有区别的,杜威指出,是兴趣而不是努力导致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与训练是相互统一的。兴趣不仅是个体基本心理能力的资源,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础(约翰·杜威,王承绪,译,2001)。他强调了兴趣观念对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和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许多学者探讨了兴趣促进个人学习过程,并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海蒂(S.Hidi,1990)认为,兴趣起到了注意指向的作用,在决定如何选择和加工某种类型的信息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斯切尔菲勒(U. Schiefele,1996)和克拉普(A. Krape,1999)等学者发现,兴趣不仅能促进回忆信息的数量,而且对学习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布鲁纳(B. F. Brunner,1996)强调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唐英,2012)。萨森等学者(C. Sansone,D. J. Wiebe & C. Morgan,1999)提出,当个体认为活动有价值时,他们会主动地运用一些使任务变得更有趣的调节策略,成为积极的学习者。陈和达斯特(A. Chen,P.W. Darst,2001)认为,兴趣因为带来学习的快乐而影响个人的学习成绩。一些学者(J. M. Harackiewicz,A. M. Barron,K. E. Tauer & A. J. Elliot,2002;K. E. Johnson,J. M. Alexander,S. Spencer,M. E. Leibham & C. Neitzel,2004;S. B. Nolen,2007;D. Palmer,2009)的研究指出,兴趣不分年龄,对所有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来说,兴趣都一样能促进个人学习。另一些学者(M. Ainley et al.,2002;K. A. Renninger,et al,2002;J. H. Denissen,N. R. Zarrett & J. S. Eccles,2007)发现,兴趣以不同的满意度大小来促进学习。海蒂(S. Hidi,2006)指出,个人兴趣水平不断地被发现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被证明的主要作用有: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性和提高学习水平。
为了发挥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好兴趣的转化。米切尔(M. Mitchell,1993)提出了包括抓住与保持因素的情境兴趣模型强调,抓住是运用能激起个体对某一活动产生最初兴趣的变量;保持是运用使个体对某个特定的目标力图进一步掌握的变量。他发现“抓住因素”和“保持因素”能很好地预测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参与。博金(D. A. Bergin,1999)提出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和保持兴趣的方法,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归属感,提高学生对任务的认同,让学生模仿新的技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游戏和活动提高课程的新颖性等。斯科洛等学者(G. Schraw,T. Flowerday & S. Lehman,2001)从文本、自主性和加工水平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兴趣的建议:在文本方面,老师要选择生动的、组织结构良好的材料,并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在自主性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并提供反馈;在加工水平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以及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西尔维亚(P. J. Silvia,2001)提出,教学中如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复激起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主题的有趣性的反复体验,将有助于学生稳定持久兴趣的养成。海蒂(S. Hidi,2010)认为,四阶段发展论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伴随着知识、价值、投入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变化,而最为重要的是认知与情感的转化。
(二) 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兴趣引领个人对事物的集中或离开的导向,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成长有不同的发展时期,兴趣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兴趣在人的不同成长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并随年龄、学业和见识等变化而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兴趣对个人当前的个性发展起推动作用;对未来的个性发展起准备作用。在个人兴趣发展的激发、维持、出现个人兴趣特征和发展良好兴趣的不同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让个体体验到激发兴趣的情景,帮助个体维持对任务的关注,使他们保持注意力,以激发和保持他们自己的好奇心,同时提供选择问题解决或促进策略产生的资源(S. Hidi,2006)。
由于兴趣有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个人兴趣和认知的相互作用经常导致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兴趣认知倾向。当这种兴趣倾向在个体身上得到内化而经常地表现出来时,就会表现为稳定的逻辑思维、操作活动、感情体验和社会交往等不同个性倾向。霍兰德把职业兴趣等同于职业人格。在兴趣的指导下,相同类型的人可以被塑造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如理论家、行业技术专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等。个人对诸如学科或职业等某种活动产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全部个人身心的积极性,感知和关注该活动的知识和动态,并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就会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就能增强记忆效果,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即兴趣促进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成为推动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把学习和工作引向深入。
(三) 兴趣促进心理健康
兴趣往往能带来快乐。原因在于有趣的事物和体验能满足个人动机。索里和特尔福德(J. M. Sawrey & C. W. Telford,1982)认为,兴趣的实质是使人减少焦虑和增加快感。在追求兴趣活动的过程中,个体因为关注于外界事物,并被自己喜欢的兴趣活动所吸引,忘却了内心的压力,所以兴趣爱好有利于个人克服焦虑,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兴趣活动能满足个人心理的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还能使个人的主动性和意志力得到检验和培养。一些学者(K. A. Renninger & S. Hidi;A. Krapp,2001,2002)认为,兴趣包括作为单独的却是互相作用系统的情感和认知成分。兴趣的情感成分描述积极的感情陪伴,而认知成分指理解和代表相关的活动(S. Hidi,2006)。当学习者接受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新奇感和挑战的学习任务时,它会激发学习者较高的注意和探索愿望要求,并在人与任务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快乐。有兴趣爱好,并且经常参与活动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那些缺乏兴趣爱好,或虽有兴趣爱好但不常参与活动的人。兴趣活动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也是潜移默化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四) 兴趣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兴趣是开发智力和个人成才的起点。兴趣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自己所喜欢的学科知识,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启迪智慧并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兴趣能促进个人有效地学习、愉悦地工作,以及全力投入工作和钻研从事的活动。通常,从事有兴趣的工作能够更多地发挥个人的全部才能。戴西(E. L. Deci,1992)指出,兴趣如果一旦发生,就会成为进一步激发认知加工、进行评价、问题解决、判断与推理和寻求新结果的动力条件。艾琳和海蒂(M. Ainley & S. Hidi,2002)认为,兴趣是带着目的或目标去了解新颖的、不确定的或令人困惑的现象。兴趣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促使个人深入钻研,发挥个人的巨大潜力,强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创造力,使个体在学习、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取得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促进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古今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成就卓越者都是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取得事业的成功。被誉为“发明大王”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T. A. Edison,1847—1931)一生之中的发明有一千多项,电灯、电影、留声机、蓄电池等都是他智慧的结晶。而这一切与他从小就具有的科学兴趣是分不开的(张华,周学文,2010)。爱因斯坦(A. Einstein,1879—1955)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C. 塞利希,1979)。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 兴趣是择业就业的重要依据
兴趣促进个体寻找和选择未来职业方向,增强职业生涯的适应性和满意度,获得职业发展与成功,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兴趣和职业兴趣测验是中学生报考大学或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和决定未来方向的参考依据。通过职业兴趣测验量表可以推测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潜能,帮助其确定自己的“最佳专业”和发展方向。同时,兴趣也是择业、就业或创业时的关键参考和依据之一。职业兴趣影响个体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尤其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个人潜能发展需求的提高,这种考虑越来越变得现实和必要。按照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式理论(A. R.Spokane,1985),个人从事与兴趣匹配或适合的职业,就会乐于做出极大的工作投入,从而提高职业的满意感、成就感和稳定性,使人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兴趣不仅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表现,包括追求什么样的工作活动;对这些职业活动尽多少努力;这些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C. H. V.Iddekinge,D. J. Putka,J. P. Campbell,2011)。因为有兴趣,个体可能更主动地获得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兴趣则会使人工作表现不佳。比如技术实际型任务的工作(与形象艺术型相对),如果员工技术实际型职业兴趣高,那么就可能比技术实际型职业兴趣低的员工更主动去学习这些任务。很多学者(R. W. Lent,S. D. Brown,G. Hackett,1994;E. D. Pulakos,S. Arad,M. A. Donovan & K. E. Plamondon,2000;P. J. Silvia,2001;M. R. Barrick,M. K. Mount & R. Gupta,2003;B. A. Sullivan & J. C. Hansen,2004;K. A. Renninger & S. Hidi,2011)都强调,兴趣对选择的职业目标有长期的影响,兴趣与工作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可能在要求有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更为明显。因为持续不断地学习是决定性和日常性的,而兴趣正是有效促进履职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