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分类发展完善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分类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于19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确定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国家指导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政府授权批准考核鉴定机构,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指从事某一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科学地论证和确定职业的类别。因此,职业分类工作是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工作。1999年我国《大典》把职业分类为1 838个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基于《大典》而进行。可见职业分类为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可靠依据与有力保障(树伟,1999)。目前各类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具有就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职业分类是国家人口普查和信息统计的依据
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与变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职业分类为国家人口普查提供统计方面的基础服务。职业分类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提供依据,有利于开展劳动力需求、职业岗位变化等信息预测和规划,也利于就业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统计与分析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制定了供第三次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打破了从业人员所在单位所有制及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以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同一性进行职业分类,通过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的信息统计,规范准确地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态势。适应1986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需要,国家标准局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编制并首次颁布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 6565—86)。21世纪以来,《大典》为我国人口普查划分从业人员的职业类别提供了帮助。2000年我国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就是要掌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的是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变化情况,为科学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三)职业分类是人力资源管理“三化”的保障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三化”,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作为一种规范统一的职业岗位管理标准,职业分类揭示具有共同特点和规律的同一性质的工作,把性质相同的职业归为一类,有助于国家对职工队伍进行分类管理。职业分类对各个职业的定义,从业者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活动的范围等作了具体描述,体现了职业分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特征。职业分类给每个职业确定了工作责任、履行职责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为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也是企业员工合理配置和考查管理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与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社会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业中介机构,往往都采用国家统一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基础性信息统计和推广应用。如在职业登记、岗位信息采集和求职信息发布时,就需要使用规范准确的职业名称和职业定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当出现岗位空缺时,首先要了解岗位所属职业分类,再到社会人才服务中心或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招聘登记,并采用准确规范的职业分类和职业名称进行职业岗位用工、招聘信息的发布。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为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提供保障。建立标准化职业分类数据库是网络有效运行的核心条件。先进的职业信息分类管理,能够提高用人单位、求职者和中介机构之间相互识别的认同感、联系沟通的及时性和面试录用的成功率。较为典型的是美国O*NET系统,运用同样的职业分类指标衡量所有的职业,对职业分类加以深度开发,具有相近职业方向的细类专业根据社会生产实际再给予了分类细化,内容涵盖了职业和任职者的特征与要求等方面。由于内容全面,分析规范详尽,并提供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数据,因此,被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认可和引用。
(四)职业分类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参考标准
职业分类对职业教育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其一,职业分类是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职业分类往往遵循工作性质同一性原则,并考虑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能力水平等因素划分职业。这些正是职业教育定位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重要的参照依据。职业院校推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要利用职业分类对岗位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二,职业分类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依据。针对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面向新技术和新职业的发展,确定标准的职业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参考国内外职业分类中详尽的职业分析数据与结论,快速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三,职业分类是职业院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依据。从职业分类可以看出,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要求,既包括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包括如阅读写作、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等非专业能力的职业素质要求。这是职业院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依据。其四,职业分类是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的依据。职业规划首先要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了解职业包括行业的规模、地位和发展,职业的未来前景,从业者的条件和要求,职业目标的发展通道等。通过职业分类揭示出的职业发展通道,特别是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奋进的方向。其五,职业分类有助于职业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职业分类反映“职业要求”“技能水平”和“任职者要求”。对职业分类信息加以分析运用,可促进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
(五)职业分类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依据
世界很多国家的职业分类都对职业技能等级和相关职业岗位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分类体系把职业技能等级划分为五级,对每一个技能等级和具体职业都作了详细的界定。英国的职业分类体系把技能等级的界定定位在中类层次上,同一个大类下的不同中类可能对应不同的技能等级。美国通过O*NET系统提供详尽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数据分析的信息,可全面了解美国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劳动者的要求。较为普遍认同的职业技能等级是:专业人员的技能等级划分最高;其次是技术人员和助理专业人员;再其次是事务工作人员,服务工作人员及售货员,农、林、渔、牧工作人员,技术工及有关工人,机械设备操作工及组装工;简单体力劳动者等级最低(张元,张天恩,2011)。职业分类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依据,对社会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分类有助于针对性地促进职业培训项目开发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开发利用国家人力资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职业分类是促进用人单位人才协调发展的通道
以职业分类为依据设计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是用人单位畅通人才队伍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用人单位以职位分类为依据设立人才发展通道,通过岗位分析和职位说明,清晰而具体地界定不同职位的素质要求、职责要求和贡献价值,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聘用和考评激励,并给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梁冰,2007)。以职业分类为依据,一种职业就是一条通道,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条职业通道,而且每一条通道又设立若干层级。不同层级岗位都有相应的素质要求、工作标准和薪酬待遇。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职业倾向等选择最适合自己心理预期的职业发展通道,在不同职业道路上建功立业。由于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和工作标准,员工工作优劣、业绩大小就容易在考评中被衡量出来,并为有效激励提供充分依据。同时对照岗位素质标准,员工素质结构中的短板也容易在考核中显现出来,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可见,透过职业分类,看清职业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岗位目标,有助于用人单位将人才的选拔任用、绩效评价、薪酬激励和培训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不断学习进取的内在动力,有助于保持人才队伍良好的责任心和事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