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注:* 表示一年级693人;三年级629人。

从表5-13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实用技术型(R)、调查研究型(I)、形象艺术型(A)、公众社会型(S)、经营管理型(E)和常规事务型(C)六种职业类型分别列出两种共12种职业能力方向的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情况。

在实用技术型(R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机械操作能力(R型)方面,一年级学生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比例最高的是中等和偏低;三年级是中等和最低。体育能力(R型)方面,一年级选择比例较高的是中等;三年级选择比例较高的是中等,选择高和较高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形象艺术型(A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艺术创造能力(A型)方面,一、三年级学生自我评估选择中等的较多,选择低和较低的也不少,选择高的也不乏其人。在音乐能力(A型)方面,一、三年级自评估比例最高的是选中等,选低和较低的也不少,也有一些学生选择高或较高的。说明学生形象艺术型职业能力自我评估多处于中等线上下。最低和最高的比例均最小。

在调查研究型(I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科学研究能力(I型)方面,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估最多的是中等,同时也偏低或较低;三年级学生自我评估最多的是低和中等,同时较高的比例较一年级有了一些提高。在你的数学能力(I型)方面。一、三年级自我评估最多的顺序是中等和低,同时低和较低的比例也较大。选择高以上的比例没有增加,说明整体数学能力提高不大。

在公众社会型(S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解释表达能力(S型)和交际能力(S型)两个方面,一、三年级的自我评估比例较高的均是选择中等,其次是选择高和低的比例,但在选择高的比例中,三年级有了一定的提升。说明学生公众社会型职业能力自我评估趋于稳定,没有明显地增强。需要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

在经营管理型(E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商业洽谈能力(E型)方面,一、三年级自我评估选择比例最多的是中等上下,差别不是很明显。 领导能力(E型)方面,一年级选择比例较高的是中等偏低,三年级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中等及低和高,但选择高以下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说明学生的领导能力经过学习和实习训练后有一些进步。

在常规事务型(C型)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中,事务执行能力(C型)方面,一、三年级自我评估比例最高的是选择中等和高。同时选择高以上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办公技能(C型)方面,一、三年级选择比例较大的顺序是中等、高和低。同时三年级选择高以上的比例有了一些增加,说明学生在办公技能方面的职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几点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验及职业能力等级自我评估的调查,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职业能力测验有利于学生对职业和职业能力的认识

职业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存在着不同的活动结构。如机械操作员需要有较强的灵敏性,视图理解与分析能力,空间知觉和推理判断能力,数字反应与运算能力,以及双手协调能力等;而餐厅服务员则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热情开朗,应变能力强,反应灵敏,操作敏捷,乐于并善于交际等。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存在着最佳适应方向(老愚,1998)。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往往缺乏认识,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不明确。职业能力测验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职业和职业能力的认识。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且侧重点不同:一些人逻辑思维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一些人善于形象思维,却不善于抽象思维;而有的人智力水平很高,可动手操作就不行。按照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人在选择职业的同时职业也在选择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大一开始,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测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所对应的职业群有哪些岗位适合自己,了解这些岗位对职业能力有哪些具体的要求,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等,从而为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最适宜的职业类型给予最大的职业性向投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并努力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学校可以把职业能力测验与评价指标细化到具体的每一学期和每一门课程。当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就会更加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职业性向测验前移,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好准备

按照职业性向理论,“人职匹配”是理想的职业选择。从学生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的角度,高职院校需要把职业性向测验前移到招生录取之前和之时。首先,高职院校要立足全国高考的统一招生录取。对于上录取分数线的第一志愿的考生,他们可以被认为是职业兴趣和价值观与学校的专业趋同,需要首先录取。兴趣说明喜欢做什么,而价值观说明最想做什么,是两个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学生没有专业或职业兴趣,没有认可的职业价值观,其入学后的职业能力与人格的培养就会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生选错专业入错学,而造成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如果高考能够进行职业性向测验,高职院校就可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加以考虑。而我国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往往过多地被高考分数掩盖了,没有更多地看到分数之后的职业发展潜能。如果高考填报志愿前增加一项职业性向测验,则高校招生录取对学生和学校都会受益。其次,高职院校要把握和利用好国家的自主招生政策。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格。其前提条件或重要因素是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的趋同与认可。只要有了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认可的职业价值观,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形成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国家出台和允许的自主招生政策,引入职业性向测验,不仅在意考生的笔试分数,而且更看重面试时测验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等职业性向因素,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真正发现想学、要学和愿学并有职业发展潜能的学子,并把他们招录到高职院校来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与人格培养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通过测验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种技能的综合表现力,包括职业技能、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还包括职业素养、相关实践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史广政,刘景宏,2010)。高职院校要通过职业能力测验,让学生了解社会普遍看重的能力及各个职业对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自己擅长的技能和未来职业对技能的要求的比较,对照检查自己职业能力上的特长和不足,知道自己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差距,做到知己知彼。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类化迁移和整合的结果。职业能力的发展开始于个人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经验。职业能力来自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训练而又超脱职业情境的本体存在(姜大源,2005)。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真实的职业实习与实训活动,促进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这是一个知识、训练与技能迁移的反复过程。其中,职业人格、职业素质和职业资格证都可以看成是职业能力提高的评估指标。同时学校要提出强化和提高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要着力提高个人的学习技能、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资源管理技能、社交技能、系统技能和技术技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优势,制订出合理的职业能力行动规划,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习实训锻炼中不断强化和提高即将从事的职业能力,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或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职业能力测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高职院校基于就业并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职业能力测验体系或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学校要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与行业和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测验标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行业、企业和专业的标准。它不仅是学校评教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当职业能力测验体系的测验标准融合行业、企业、专业的人才标准,测验团队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人员组成,这样的测验就趋于行业的准入资格测验,相当于企业的人才招聘测验,学校的专业技能测验(黄朝川,石爱民,2009)。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行业的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测验,那么教学就知道自己教育的方向,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即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体现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竞争力。从教师角度看,当职业能力测验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转化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就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指导的方向,进行自主指导。学生职业能力测验的结果往往反映着教师最真实有效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重视通过实习实训锻炼来形成职业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确保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实习所练内容转变成为应当掌握的技能和职业能力。而教师也只有主动地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查找学生能力上的不足,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既是知识讲授的教授,更是传授能力的“师傅”。同时,学校要通过职业能力测验体系对学生教学与实习效果进行跟踪与掌控,督促教师进行指导与服务,从而推动学校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通过测验分析,为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提供指导服务

根据职业性向理论,职业能力和兴趣与职业类型越匹配,人的职业活动适应性越强,工作效率越高,职业成就也越大。从学校的角度,职业能力测验可以为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提供参考和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同时也知道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于自己,自己适合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测验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接受学习教育,并在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尽量扬长避短,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测验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要明白,职业能力与择业、就业或职业转换是相关联的,尤其是在人们有多种职业选择的现代社会,个人既要具备某一职业能力,也要具备相关职业岗位的转换能力,才能在职业变动时较快地适应新的职业。从就业角度,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对大学生提出明确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符合企业招聘职/岗位要求的一般和专业职业能力。当大学生个人能力完全能胜任该职/岗位的要求,即人得其职;当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完全具备,即职得其人。如果能力小于职/岗位要求时,无法胜任工作,不仅个人的工作做不好,用人单位的业绩也会下降;如果能力大于职/岗位要求时,大学生就会因无法施展才华而感到压抑,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而出现自行寻找发展机会的局面(李卫卫,刘薇,2010)。学校要引导学生立足当前的专业和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并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不同的实践平台,如专业技能实习实训、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余勤工俭学等实习锻炼机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

六、结语

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反映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通过对高职院校一、三年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测验对比,以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自我评分分析,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识,积极促进学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努力做好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最擅长干什么”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