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职业类型变化加快,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心理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我国,个体最初的职业选择,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中专生或技校生,还是高职高专生或应用型本科生等,往往对自我认识和职业了解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中学时期,很多学生职业选择处于朦胧状态,他们被简单地分为文科生或理科生。中学毕业后报考专业或填写志愿时,中学生们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较大,通常根据考试分数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倾向。很多人对选择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存在着困惑。他们对将来所要学习的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不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为此,运用探讨从业者个性心理特征与社会职业最佳匹配的职业性向理论,对于个体的择业就业指导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了。
职业性向有丰富的内涵意义。作为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人类行为,性向是一种潜在的、现存的和可推知的品质。性向是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活动适合性的适配程度。个性心理特征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结构较稳定的部分;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类型的体现形式。职业性向主要结合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类型与人们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测验和分析,力图寻找“人职匹配”的关联程度,预测个体在某种职业情境中作出不同反应的可能性和倾向性。
职业性向有众多的理论成果。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围绕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社会职业选择间关联性的适配度问题,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职业性向理论。纵观国内外各种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具有重大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学派主要是:马克思职业选择思想、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职业人格与环境类型适合理论、施恩“职业锚”发展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职业系统理论框架。提高对这些职业性向理论学派的认识和理解,目的在于促进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等相关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以达成人职之间最佳的适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