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读的理由
关于这本书
《起源》出版后,很快就有了外文译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恩格斯在世时,一共出过六版,其中第四版的修改和补充比较多。后来在各国流传的都是第四版。
《起源》最早传入中国是1908年,在一家报纸的“女子问题研究”专栏中,介绍了第二章的片断。1924年蔡和森编写《社会进化史》,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起源》的基本内容。完整的中文译本出版于1929年。该书在中国多次重新翻译出版,现在通行的版本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1965年校订的。
那么,恩格斯这本一百多年前研究古代历史的著作,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也许可以从这本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说明。
从内容方面来看,如果摩尔根已经正确地叙述了古代社会的一些主要特征和各个发展阶段,那么恩格斯的任务就在于,解释人类是如何从无阶级社会分裂成阶级社会的。他用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了,家庭关系、所有制关系、阶级和国家的形式,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他向读者解释,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在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的,而且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要放到古物陈列馆去。恩格斯关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观点,现在已经是我们的支配性观点,那么,读一读《起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观点是怎么来的。
从研究方法来看,恩格斯坚持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叙述也从哪里开始。他论述家庭、氏族、私有制和国家问题的逻辑关系,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相吻合,努力从历史现象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联系中,揭示它背后更为根本的东西。而且所有这些论述都不是凭空想象或即兴感想,而是用当时能够收集到的历史事实材料作支撑。这种研究方法,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
关于这本书的后来
《起源》探讨了社会怎么从原始状态分裂为对抗的,而阶级对抗的根源是经济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一分析方法对后来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冲突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冲突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不同利益群体对所需资源的争夺导致社会冲突。相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的理论,冲突论不再只是分析两大阶级的对抗,也不把冲突局限在经济关系中,而是发现了社会生活中多种冲突的存在,并且仍然认为,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中整合在一起,而国家是统治精英集团实现其利益的压迫工具。
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用了大量篇幅讨论家庭、婚姻以及性爱,还讨论了与此有关的妇女地位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极少见的,这也是它至今仍然引起广泛兴趣的一个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社会思潮的女性主义,非常重视《起源》这本书,但同时也提出了批评。比如,恩格斯正确地提出了生产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观点,但很快地改变了方向,只分析物质生产,不再关注人类再生产。恩格斯没有说明,在向阶级社会转变时,为什么是男子而不是母系氏族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妇女,占有了财产和奴隶。恩格斯用无产阶级的地位类比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父权制之间的关系。他把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作为妇女解放的途径,但这一“公共劳动”是否包括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尽管如此,女性主义仍然肯定,《起源》是“尝试理解和解释妇女从属地位的一本开创性著作”,其中对两性关系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国内对《起源》的关注明显分流。关心政治、法律的人注意力集中在有关私有制、国家问题的论述上,以此作为立论依据。而关心爱情、婚姻的人则看重家庭部分的论述,从中获得理论支持。有意思的是,这两类论述各说各的,基本不相干,好像它们不是出自同一个理论源头。这也许不是恩格斯的原意。
那么,你将如何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