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的化石”中发现家庭的起源

从“社会的化石”中发现家庭的起源

对于我们来说,家庭中最熟悉的莫过于亲属关系,父母和子女构成了家庭的最基本关系。这个界限是很严格的,我们不会把别人的父母叫爸爸妈妈,也不会把别人的孩子叫儿子女儿。但是摩尔根从易洛魁人的称呼中,发现了矛盾。在易洛魁人中,男子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和兄弟的孩子都称为儿女,这些孩子也都称他为父亲。女子则把亲生的孩子和姐妹们的孩子统称为儿女,这些孩子也都称她为母亲。女子的孩子把母亲们的兄弟一律称为舅舅,男子的孩子把父亲们的姐妹一律称为姑妈。男子们的孩子互相称兄弟姐妹,女子们的孩子互相也称兄弟姐妹,男子们和女子们的孩子之间称表兄弟姐妹。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而摩尔根恰恰从这些似乎混乱的称呼中发现了,这实际上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家庭关系,恩格斯认为这是我们了解原始婚姻家庭的“社会的化石”。

摩尔根把亲属间的称谓叫作“亲属制度”。亲属制度是对亲属关系的反映和记录,也就是说,一定的亲属制度反映了一定的家庭婚姻关系。但亲属关系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而亲属制度却相对僵化。就是说虽然保留了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称呼,但其中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初产生这些称谓时的状况了。这种亲属制度落后于亲属关系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存在过。例如,商王武丁的生父是小乙,但武丁在祭祀祖先的甲骨卜辞中,把小乙的三个兄弟也称为父亲。商代已经实行个体婚制,父亲和伯父的关系可以分清了,但亲属称呼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

从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也就是他们似乎混乱的称呼中,摩尔根认为,一定存在过与这种亲属制度一致的亲属关系。他果然在夏威夷群岛上的部落中,找到了这种婚姻家庭形式,他把它称为“普那路亚”。而在普那路亚中,仍然存在着亲属制度与亲属关系不统一的现象,说明还存在过比“普那路亚”更早的婚姻家庭形式。从他们的孩子称所有男子为父亲,所有女子为母亲的亲属制度中,摩尔根推断,那是“血缘家庭”形式,其特点是兄弟姐妹可以互为夫妻,只是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性交关系。虽然这种家庭形式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但是它一定存在过,否则,就不会在夏威夷群岛部落中,还保留着这样的亲属制度,也就是他们还在使用这种称呼。

摩尔根正是根据亲属制度与亲属关系之间的矛盾,追溯出更早的家庭形式。恩格斯把这一发现与居维叶发现生物物种相提并论,“我们也可以根据历史上所留传下来的亲属制度,同样确实地断定,曾经存在过一种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

原始社会的家庭形式已经属于非常遥远的时代了,但它是我们考察家庭起源的起点。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形式如此不同,恰好证明了,现代社会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历史的产物。

居维叶 1769—1832年,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被当时的人誉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