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爱与一夫一妻制的真正实现

现代性爱与一夫一妻制的真正实现

在“家庭”一章的最后,恩格斯总结了原始社会三种家庭形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发展阶段: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这种顺序中所表现出的进步,其特征就在于:妇女愈来愈被剥夺了群婚的性自由,而男子却没有被剥夺,相反,在妇女是犯罪的行为,在男子却是一种光荣,至多是可以被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点。

但是,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一种变革,一夫一妻制的经济基础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那么,一夫一妻制是不是也要消失呢?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不会消失,相反它会十足地实现。因为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消失了,一夫一妻制中的男子统治和不可离异,以及作为补充的卖淫制度也会消失,以男女个人意愿为前提的个人性爱,开始发生作用了。

“现代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性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互爱为前提,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第二,性爱是强烈和持久的,以双方结合为目的。最后,还产生了新的道德标准,“再也没有比认为不以相互性爱和夫妻真正自由同意为基础的任何婚姻都是不道德的那种观念更加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了”。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被宣布为人的权利,不仅是男人的权利,也是妇女的权利。

性爱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那么,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按其本性来说就是个体婚姻。只要妇女容忍男子不忠的经济原因一旦消失,男子的多偶制也会消失,由此达到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同样的道理,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爱情所排挤,离婚就是对双方和对社会的幸事。这样一来,爱情就是婚姻的唯一基础,因此“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恩格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两性关系的理想图景,不过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因为经济并不是制约性爱的唯一因素。从“两种生产”的观点来看,两性关系产生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并且在私有制条件下,形成一整套制约两性关系的以父权制为特征的性别制度,只要人类再生产仍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既定的性别制度中进行,它就必然会再生产出不平等的性别结构。性别制度虽然与经济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等于经济制度,因此所有制的变化并不会一定导致性别制度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不管实行什么经济制度,性别不平等仍然普遍存在。

但是,以男子的支配地位和妇女的从属地位为特征的性别制度,确实是以父权制的家庭私有制为前提条件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替代了家庭的物质生产职能,性别制度中的不平等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随着妇女法律和经济权利的不断实现,性别平等的文化观念不断传播,“一种向两性权利完全平等的接近”正在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