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量一眼这本书
《起源》全书翻译成中文后,大约十万字,不算是鸿篇巨制,但是经典名著。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两性关系、家庭史和国家的几乎全部重要思想。
《起源》的副标题是“就路易·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全书分九章,外加两篇序言。第一篇序言是首次出版时就有的,这个序言很重要,因为提出了两种生产的观点。同时就像副标题表示的那样,评价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七年后出版第四版时,恩格斯又写了一篇序言,主要说明修改和补充的必要,重点评述了摩尔根以前的人主要是巴霍芬对家庭史的研究。
第一章是“史前各文化阶段”。简单叙述了史前文化的特点,以及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分期。
第二章是“家庭”。恩格斯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家庭的演变历史,叙述了人类是怎样从群婚,经过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原始人类的三个发展阶段相照应,而婚姻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恩格斯还重点讨论了一夫一妻制中的两性关系,以及妇女地位问题。关于家庭、婚姻、性爱的许多精彩论点都在这一章。
巴霍芬 瑞士人类学家和法学家。其名著《母权论》的发表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端。他是认定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曾生活在无限制的乱交状态中的第一个人。
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的是氏族社会的历史以及解体。分别讨论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状态和社会制度,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以及如何走向解体,说明国家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第五章到第八章,阐述了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雅典国家是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它是氏族制度内部矛盾的结果。罗马国家产生过程中,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起了重大作用。而德意志则是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建立国家的。恩格斯通过国家产生的不同形式,说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一章是全书的理论总结。恩格斯系统论述了氏族制度解体、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条件和途径,叙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后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特征、本质及其消亡的观点。分析了以商品生产为主的文明时代的特征和本质,以及文明时代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的必然性。
这本书的写作行文明白晓畅,采取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了大量资料,观点鲜明,逻辑完整,至今读来,仍然给人知识和智慧的惊喜。当然,其中一些材料经过一百多年,确实有些过时,也有些材料当时就未必正确,但不妨碍这本书的结论至今为止基本正确,其研究方法仍然给人以重要启发。
导读所依据的版本是中共中央编译局1965年校订版,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目前国内通行的版本,选集或单行本均依据此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