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早期的城乡规划学“脱胎”于建筑学,随着建筑学科参与根治“城市病”工作的深入,促使城乡规划学逐步从建筑学中剥离,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一级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探索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构建设想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城乡规划学的“本原问题”。我们认为,新组建的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包含着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即探寻“城市发展规律”和深刻领悟“人的生活需求”。而“城市发展规律”太庞大,也太复杂,单个研究团队小范围的研究力量难以有效地推进相关研究,因此,十多年前,我们开始重点关注建成环境中“人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建成环境中人群健康方面的具体需求。

城乡规划关注人群健康需求并不是说我们能取代医生。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我们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健康问题,例如,小汽车及家庭生活电器普及促使人们体力活动日益减少;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使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进一步引发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等。面对人群健康状况的新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的应对思路逐步从传统的“治病”向“治病与预防”相结合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对健康问题的主动式干预。从城乡规划的学科层面看,我们关注的人群健康需求具体是指“通过适宜的人居环境建设,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约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实现人居环境对人群健康主动式干预的目的”。因此,现代城乡规划学除了考虑公平、效率、可持续等基本准则外,还需要考虑“健康”——不仅仅包括城市的健康,还包括城市中“人的健康”。

在考虑规划学科回应“人的健康”问题时,本书主要以促进体力活动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住区步行环境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在理论层面,首先本书认为城乡规划学科对建成环境的影响,其实质是对环境的主动式干预,从提升体力活动的角度而言,这种干预过程主要表现为塑造促进人们主动步行出行的住区步行环境;其次,在厘清了环境对步行行为的干预机制主要表现在倾向、促成与强化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建构了由设施完备、高效便捷和优质体验三部分构成的住区步行环境理论框架。而在实践层面,本书以川渝地区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影响住区步行环境三类特征的空间形态因子(设施完备——邻近性和安全性,高效便捷——连通性和可达性,优质体验——舒适性和审美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邻近性决定了人群主动步行出行的意愿,安全性在消除人们对机动车主导的现代街道产生的步行安全隐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连通性能直接促进人们便捷的主动步行出行外,可达性能消除人们主动步行出行的阻隔,舒适性决定了人们能否产生持续的步行出行,审美性除了刺激人们持续的步行出行外,还能丰富步行空间、促进住区交往活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提出了适宜步行的理想住区模式。

事实上,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城乡规划学科最基本的标尺或者本原的工具是“干预-约束”,我们如何用好这一工具,营造适宜的建成环境来引导大家的健康生活,是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从住区步行环境的系列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布局,提高步行概率、步行频率,从而间接地促进健康。因此,城乡规划学科参与公共健康,不是取代医疗卫生领域所起的作用,而是利用好规划的“干预-约束”手段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人群的体力活动。

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本项目的大力资助。感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魏皓严教授、孙忠伟高级工程师和曹风晓、周俞男、鲁斐栋、张青、黄缘罡等研究生,他们为本项目提供了很多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实践成果。鲁斐栋、张青、黄缘罡、王莹亮、韩玲、李建鑫、李英侠等研究生参与了本书的初稿撰写工作;邓壹心、董泽鑫、高银宝、何琪潇、李钰博、申纪泽、孙芳、孙雅文、周宗润等研究生协助整理和完善了相关研究材料,并为本书绘制了部分插图,他们为本书的最终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他们的职业精神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当然,建成环境和人群健康方向的研究是一个交叉性强、发展节奏快、涉及面广的课题,本书仅以促进体力活动为出发点,以住区步行环境建设为研究内容,在前辈和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谭少华 等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