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环境对人群的决定作用及可能性
1)环境对人群的决定作用
空间环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与地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探讨的永恒主题。人类以空间环境作为自身生产生活的活动载体,空间环境提供了人类所需的物质空间。因此,作为人地关系中的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认为,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同样认为人类的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则认为人类精神生活深受所处区位的海洋的影响(柏拉图,199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主权》中认为,自然条件的不同带来民族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Ratzel)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然而,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人们发现不仅地理环境能够作用于人类,人类也在以各种方式作用于地理环境。因此,人们在之后的认识中更倾向于将环境与人类作为一个互动的系统来看待。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Prentice Hall,1987.)
城市空间环境即地理环境在城市范围内的一个缩影,在城市范围内对城市人群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建成环境的变化能引起城市人群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特征方面的行为变化,以致引发不同的环境反应。因此,如同地理环境决定人群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等,建成环境在城市中对人群行为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规划及相关城市研究学科在研究城市现象或城市中各类群体时,必须对建成环境与人群关系多加关注与思考,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城市与人的关系。
2)环境为人群提供的可能性
环境可能论简称可能论,认为环境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但并不是各种现象产生的肇始因素。具体体现在空间环境并没有造就人类文化的形成,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认为人的特性除了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人类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认为文化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社会、生物因素对文化现象产生缘由的解释具有同等重要性,他提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限于引起原有的文化形式中的某些修改,刺激所朝向的方向则由文化因素来决定。”也有学者提出“物质文化和技术的地理分布虽然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但并非由环境所引起”。可能论主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论证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人群则起着严格的限制作用;人与环境各自代表一方,二者之间永远不可能汇合,其目的是确定两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讨论文化演进过程中环境所起的作用时,可能论同样强调环境的限制作用,认为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受环境严格限制的。可能论认为“地”只是提供可能,而“人”的选择能力是被着重强调的。而人是根据什么选择?是何动力推动人的选择?众多学者认为是“心理因素”(胡焕庸,1986)。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Jean Brunhes)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与自然的媒介。他认为,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可能论虽然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具有选择、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并且,人类改变自然越甚,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郑昭佩,2008)。
在城市建成环境中,建成环境对人群各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比如,快速的交通出行方式为人群适应城市快节奏生活提供便利;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能为人群提供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等。建成环境表现出与自然环境不同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城市中的人群,对其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并为人群的多样化生活提供各种可能性。相对应地,人群对建成环境的特征也会做出自身反应,以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建成环境变化,并表现在健康、行为等方面,如图2.3所示。
图2.3 建成环境与人群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