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内容编排

1.4.2 内容编排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3章)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从环境与人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作用,同时基于体力活动视角,分别从行为干预理论及其对步行行为的适应性、步行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内涵、促进步行行为的城市空间环境特征3个方面阐述城市建成环境与步行行为的紧密联系;第二部分(4~6章)为实践探索部分,主要基于理论研究得到的基本观点,分别从促进主动步行环境的设施完备、高效便捷与优质体验3个方面开展专项实证研究,从而从城市发展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实践层面探索城市建成环境与步行行为之间的关系。图1.6为主要研究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1.6 主要研究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1)体力活动视角下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第2章)

在明确了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有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的认识后,提出主动式干预的建成环境有助于为人群锻炼和社交创造便利条件,对促进人们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基本观点。

首先,以可能论、协调论等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梳理了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环境决定着人群的行为,并为其各种行为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而人群通过对环境的感知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其次,明确了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的认识:城市蔓延、环境杂乱的城市环境,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设计精美、绿化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会令人感到心情放松,能够有效促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再次,研究认为建成环境的建设,应同时考虑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要素,塑造可供人们积极参与的主动干预式建成环境。最后,综合考虑城市建成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体力活动中的步行心理与行为活动上。

2)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环境体系(第3章)

总结了影响步行行为的倾向、促成与强化要素及与步行需求相匹配的设施完备、高效便捷与优质体验3个方面的空间特征,构建了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环境体系。

通过对步行行为与环境关系理论的梳理,以行为干预理论和社会生态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并阐述了步行行为的3个影响要素(倾向要素、促成要素、强化要素)和步行需求的空间形态内涵,即步行需求的设施完备、高效便捷和优质体验3个方面,并将步行需求的设施完备归纳为空间环境的邻近性和安全性,步行需求的高效便捷归纳为空间环境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步行需求的优质体验归纳为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和审美性,而后进一步构建三大系统七类要素促进步行行为的环境空间体系,为适宜步行的建成环境探讨奠定基础。

3)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设施完备(第4章)

从邻近性与安全性需求出发,研究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设施完备特征。

在功能邻近性研究中,首先,围绕土地利用布局和日常服务设施布局,确定了日常服务设施评价因子;其次,通过在住区层面比较分析各不同类型城市住区功能设施布局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步行行为特征,初步分析不同住区功能设施布局特征与居民步行行为之间的关系;再次,将步行行为作为因变量、将住区功能设施布局要素作为自变量以及将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作为协变量,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步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功能设施布局因子,同时确定这些因子对步行出行行为的贡献度。

在安全性研究中,首先,选择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及其连接的9条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访谈中确定步行安全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其次,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10条街道的步行安全性进行初步判定并排序,同时基于步行安全性最高、一般、最低的3条街道的情况为典型样本,确定出步行安全影响因素评价中的关键性因子;再次,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模糊数学法的单一性,运用SPSS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别提出满足邻近性与安全性设施完备需求的住区步行环境营造策略。

4)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高效便捷(第5章)

从连通性与可达性需求出发,研究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高效便捷特征。

在连通性研究中,主要基于步行出行视角,对街道连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街道连通性测度指标,建立街道连通性数学模型,并对其进一步推导,提出了综合绕路系数的计算方法和改进街道连通性不足的方法。

在可达性研究中,以小学步行网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阻隔的角度对影响其可达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同层面的评价体系。分别对理想状态下、无空间阻隔状态下小学步行网络可达性进行评价,对广义可达性视角下单社会空间阻隔、城市空间阻隔、自然空间阻隔状态下小学步行网络可达性进行评价,收集相关数据,运用GIS、物质形态定量化分析、多因子叠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实际城市生活中小学步行网络进行可达性评价,通过实证研究的成果分析,总结影响小学步行网络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及产生机制。

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结果,分别提出了满足可达性与连通性高效便捷需求的住区步行环境营造策略。

5)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心理感知(第6章)

从舒适性和审美性出发,研究促进主动步行的空间优质体验特征。

在舒适性研究中,主要基于老年人的体验需求,选取重庆市江北区的12个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勘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获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步行出行行为、空间环境评价因子数据和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主观评价等数据,然后对步行行为数据与空间环境评价因子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空间环境要素对其影响程度,探讨适宜老年人步行出行的住区空间环境特征。

在审美性研究中,主要从人群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知名度较高的8条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取了表示街道美景评价的心理反应因子指标和表示街道环境状况的物质环境因子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心理满足因子和街道物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街道的物质环境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具体街道客观环境要素与街道美景之间的正负影响关系,从而总结出美丽街道的物质环境特征。

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别提出了满足舒适性与审美性优质体验需求的住区步行环境营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