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环境心理和行为学视角
回顾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领域有关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大对立的“人—环境”理论上,一个是强调环境力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主要指行为主义理论),另一个则是强调人作为代理人构建自己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和符号化过程(主要指控制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也被称为刺激理论,其认为现实环境是我们很重要的感觉信息源,并强调行为主要由环境决定,个体的行为差异被认为是每个人对环境独特的条件反射模式(徐磊青 等,2002)。可以发现,行为主义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环境在行为结果中的作用,且过于强调单一因素对其影响,决定了其必然是片面的和极端的。
控制理论包括个人控制理论和边界调节机制,其认为行为主要集中于人的控制层面,而不是刺激,即我们可能适应于刺激的某一水平,并且刺激也会太强或者太弱,但是我们对环境刺激能够有多大的控制,显然那些对刺激数量和种类能够有很好控制的人比无控制的人的情况要好(徐磊青 等,2002)。可以发现,控制理论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其认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一种间接作用,人的意识以及主动性在其中仍旧是处于主导地位。
虽然两种观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这两种理论导向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环境对行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行为不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影响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3个层面,其中个人因素层面中的很多因素对个人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ishman,1991)。因此,先前的干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个体行为选择心理特征的支配因素和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环境特征影响因素上,其最初理论模型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心理学或者行为学上,例如,经典学习理论、理性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等。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关注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认为培育一个新行为(如规律性的身体锻炼)要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以细微行为改变为基础的程序化过程。一旦发现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阿杰恩(Ajzen)和菲什拜因(Fishbein)共同提出了理性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理性行为理论用个体对行为的信念、态度和意向来解释意志控制行为的发生。计划行为是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其指出完成行为的意图由3个因素决定:个体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和个体行为控制感知;并且认为行为不单单由个体的行为意图控制,个体对行为的实际控制程度也控制着行为的产生。
社会认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操控个体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的行为归因来影响行为本身的变化。个体的自我效能是这一理论模式的核心,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所表达出来的成功地完成某任务以达到某一目的的期望或信念程度。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也称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Prochaska)在1984年提出的。它认为个体行为的改变要经由一系列代表他们对行为改变准备状态的5个阶段,分别为无意阶段(precontemplation)、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准备阶段(preparation)、行为执行阶段(action)、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
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关注的个人因素及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因素,仅仅是整个影响行为因素的一个方面。认识到这一限制,研究者将研究注意力集中到更广泛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个人特征与人际环境为主导的社会环境,还包括物质环境、制度政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也开始探讨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