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对人健康需求的探索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必然命题

1.2.3 对人健康需求的探索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必然命题

从学科发展层面来看,早期的城乡规划学脱胎于建筑学,主要关注城市功能要素布局与空间形态导控的问题,随着建筑学科参与根治“城市病”工作的深入,促使其逐步从建筑学中剥离,在继续保留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的职能外,城乡规划进一步增加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职能,同时强化了在保护生态环境、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与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几代城市规划学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复并同意了城市规划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的申请,这使得城乡规划学发展成了新的一级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即探寻“城市发展规律”和深刻领悟“人的生活需求”。对于城市发展规律这一庞大而复杂的问题,传统城市规划学科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对其的探寻,而对于人的生活需求而言,传统规划研究与实践则关注相对薄弱。伴随着城市规划由“量”扩到“质”提的转型,从大开大合向精雕细琢的提升,“人性尺度”“居民体验”“社会和谐”等人本性要素逐步进入规划师与城市研究者的视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将其提升至了社会主要发展矛盾的高度,这也给新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人的各种需求中,健康需求作为人类的核心需求类型之一,其动态变化和与时俱进的特征给城乡规划学科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健康问题,比如城市空间扩张导致通勤距离加大,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小汽车及家庭生活电器普及促使人们体力活动日益减少;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使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进一步引发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面对这些由城市环境引发的不健康现象,单纯依靠医疗卫生领域的努力,能做到的更多是事后的治疗与缓解,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将人的健康需求与城市发展规律研究相结合,探寻城市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试图通过城市环境建设,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约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从而实现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科技发展与建筑规划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机融合的重要体现(谭少华 等,2010b),同时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人性需求”本源层面的问题,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