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步行环境审美性的影响因素——以重庆8条生活街道为例

6.1.2 步行环境审美性的影响因素——以重庆8条生活街道为例

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人们一直以来建设城市的目标之一,步行空间的物质环境建设也一直在尽力满足人们步行出行及审美需求。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汽车等机动交通开始盛行。步行空间、步行街道的规划与建设也已偏向于满足机动交通的通畅和快捷为主,忽略了人的步行出行及审美需求,使得步行空间优质体验质量下降,人们步行活动满意度降低。因此,本节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落脚于住区步行街道空间,研究美丽街道的特征与影响要素,并推广于步行物质环境,提升步行空间美丽性,促进人们的主动步行活动。

1)调研区域选择

经过对重庆主城区范围内多条街道的调研、分析与筛选,最终确定了知名度较高的8条生活性街道:沙坪坝—沙正街、沙坪坝—天陈路、沙坪坝—磁童路、渝中区—中山四路、渝中区—新华路、黄桷坪—涂鸦街、渝北区—锦橙路和南坪—南城大道进行实证研究(图6.6)。这些街道在功能复合、人车状况、调研便利程度、知名度上都具有相似性(表6.13),但在空间要素、自然要素、环境要素和设施要素等物质环境特征方面具有差异性(表6.14)。此外为更好地对街道物质环境要素进行对比,必须消除街道长度的影响,因此研究选择街道长度大概为8~10 min的步行距离(大概700 m),且街道界限明确、街道风貌一致的地段,进一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图6.6 调研区位图

表6.13 8条街道功能、交通与使用情况对比

续表

表6.14 8条街道物质环境差异初步分析

2)研究思路

在获取了人们对街道美景感受的心理满足因子指标和街道物质环境因子指标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心理满足因子和街道物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美丽街道的物质环境特征。

3)结果分析

(1)问卷统计结果

问卷总发放数量为280份,平均一个街道35份左右。去除那些无效问卷(有漏填或者不满意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46份(表6.15)。

表6.15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通过问卷整理,可以得出每条街道的心理满足因子的得分(图6.7)。通过图6.7的整体线型趋势,可知中山四路各个方面的心理评价都绝对高,而新华路各个方面的心理评价都绝对低,其余6条路各个方面的心理评价结果都错综复杂,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必须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影响其得分结果的原因。

8条街道的心理满足评价结果,还反映了人们对街道的整体美景认知。根据10个心理因子的整体评价结果(图6.8),可以得到8条街道的整体美景度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山四路、南城大道、涂鸦街、沙正街、磁童路、锦橙路、天陈路和新华路。但是,整体美景度的好,不代表各项特征都好,必须进一步分析具体街道环境要素与主观评价的正负关系,才能更好地得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街道物质环境特征。

图6.7 人群的心理满足评价结果统计

图6.8 心理因子的整体评价结果

(2)街道物质环境特征与人群心理需求的关系

根据第3章的理论研究,在人群审美需求主要包含形式美和内涵美两个层次。形式美包括复杂感、秩序感、围合感与通透感;内涵美包括文化感、愉悦感和归属感。这些因子基本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人对步行空间环境的审美感知。根据实地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10个影响人们审美感知的街道空间环境要素。

①街道线性的变化——多样的复杂化空间。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得出:街道线性与复杂感呈正相关(B为正值),街道线性越大,街道越弯曲,人们的复杂感评价越好。通过街道线性和复杂感评价关系图(图6.9)也可知,中山四路、涂鸦街、沙正街的街道线性比较大,其复杂性评分较好;而锦橙路的街道线性比较小,其复杂性评价较低。

图6.9 街道线性和复杂感评价关系图

从8条街道的街道线性分析图(图6.10)中可以看出,弯曲的街道中,视线的对景点较多,这将使人们可以不断感受到街道景观的变化,从而获得良好的复杂感(表6.16)。

图6.10 8条街道线性分析图

表6.16 4条街道的景观序列对比

街道绿化对复杂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绿视率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可知,绿视率与复杂感呈正相关(B为正值),街道绿视率越高,街道复杂感越高。

②复杂感的点缀与装饰——绿视率。绿色植物数量越多,复杂感评级越高。从绿视率和复杂感的关系图(图6.11)中可以得出,中山四路、涂鸦街、南城大道的绿视率比较大,其复杂感评价也比较高;锦橙路和新华路绿视率比较少,其复杂感评价也较低。

绿色植物的出现,本身就同周围建筑的颜色和形态产生了对比,点缀了原有的街道空间,使街道景观效果产生了变化。此外,丰富的绿化使得街道光影产生了十分微妙的变化,斑驳的光影也可以增加街道的复杂感。在中山四路上,立体的绿化交错分布,拱圈式的林荫大道上光影相间,竹子点缀建筑立面的意外出现(图6.12)等,都形成了丰富的、变化的街道绿化景象。南城大道上,植物覆盖也较多,有草坪、花坛、乔木、小灌木丛,给人们复杂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在锦橙路上,形态相似的底层商业,再加上色彩、形态都相似的行道树,使得街道形态十分单调。所以,南城大道和锦橙路的街道线性都为1.0,但是复杂感得分有很大的差异。新华路上的绿化就更为单调了,仅有的绿化为行道树,并且维护一般,对复杂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图6.11 绿视率和复杂感评价关系图

图6.12 中山四路丰富的绿化

图6.13 建筑间水平间距越大,空间限定感越弱

(资料来源:(美)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③建筑边界对围合感的基础构建——界面密度。街道界面密度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界定对人群围合感的影响,建筑立面使得人群视线被果断阻隔,让室外空间看似房间的效果。而密集、连续不断的建筑布局常常比松散的建筑布局更容易创造围合感。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街道界面密度越大,界面越连续,围合感评价越高。正如阿兰·雅各布斯的结论(图6.13),建筑间水平间距越大,空间限定感越弱。从界面密度和围合感评价的关系图(图6.14)和街道的围合状况图(图6.15)中可以看出,中山四路、沙正街、磁童路、涂鸦街和南城大道的界面密度均大于70%,它们的围合感评价都较高;天陈路的街道界面密度为60.92%,主要是铁路上面的桥很长,使得街道有很长的一段开阔空间,且开阔处景观环境不好,围合感较弱。新华路的界面密度也较低,为54.40%,很多界面由于施工问题,很长的一段处于开敞,有的被很矮的广告立面围合,街道外的停车场等景观也渗透到街道空间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街道围合空间。可见,界面密度大于70%是围合感良好的必要条件。

图6.14 界面密度和围合感评价关系图

图6.15 8条街道围合状况分析图

④绿化界面对围合感的补充——绿视率。街道上的行道树为街道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界定空间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不同方向上实现的。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封闭或者填充一片空地来实现,如乔木是划分行车空间和步行空间的重要元素,这样就形成了竖向“隐形围墙”,有的街道通过双排树木划分人行道空间,对空间进行围合和界定,有的街道利用自然的坡地地形对空间进行围合;在垂直方向上,有的街道行道树形成了优美的林荫道,构建了一个街道“天花板”来实现空间界定,都使得空间变得十分丰富。

线性回归的结果也表明,街道围合感与街道绿视率呈正相关,街道绿视率大,围合感评价越高。如图6.16所示,中山四路、涂鸦街、南城大道的绿视率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围合感评分也比较高;沙正街和磁童路的绿视率不是很好,但是界面密度比较高,其围合感评价依然很好,说明界面密度达到70%是围合感评价较好的重要条件;天陈路、新华路和锦橙路的绿视率不高,围合感评价也不高。

图6.16 绿视率和围合感评价关系图

在水平方向上,街道上的植物、绿篱等通过线性排列能够界定空间,形成空间的隐形分割线。例如,南城大道(图6.17)上有些人行道段较宽,采用绿化进行分割,使空间有更好的界定。然而,沙正街上,在一些开阔处,人们不愿意停留,主要是由于空间尺度太大,人们站在空间中过于显眼,如果增加些树木或花坛来界定分割空间,则会吸引更多人群。另一方面,在机动车较多的街道,利用植物设置围栏,能够隔离人流和车流,增加步行的舒适与安全性(图6.18)。

在竖直方向上,竖向绿化能够补充建筑界面的围合、界定作用,与建筑界面共同构成连续的街道界面,例如,中山四路入口处的坡地(图6.19)对街道外界面的围合起到重要作用。

图6.17 南城大道通过树木划分人行道

图6.18 中山四路通过绿篱隔离车流

垂直方向上,树木茂盛的枝叶形成了室外“天花板”,形成街道空间的顶部界定。例如,中山四路上(图6.20),水平方向上有坡地草坪、行道树划分空间,垂直方向上有林荫道,人们走在路上,仿佛置身于室内的房间,给人良好的顶部空间界定,增强街道空间的围合感。

图6.19 中山四路入口处的坡地

图6.20 中山四路的林荫道

⑤通透感的反映——立面通透性。立面通透性是人们通过门、窗和围栏看到两侧事物的程度,是人群通透感“量”的基础。通透的街道立面可以拓展街道空间,人们看到了街道空间本身以外的要素,感受了更为丰富的街道文化和内涵。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街道立面通透性与通透感呈正相关,即街道立面通透性越高,通透感评价越高。从立面通透性和通透感评价情况(图6.21)可知沙正街和南城大道的立面通透性比较大,其通透感评价也较高。中山四路、涂鸦街通透性不大,但其通透感评价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人们从通透的地方看到的景观比较优美;锦橙路、新华路和天陈路立面通透性大,通透感评价却不高,主要是因为人们通过通透的街道街面看到的景色质量比较差。

立面通透性表现为周围店铺通透的橱窗和店面以及周围公共场所通透的围墙、门窗和围栏的通透程度。磁童路、天陈路、南城大道和锦橙路街道两侧基本都为底层商业,立面通透性比较大。中山四路和涂鸦街受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影响,建筑本身通透性较低,但是两侧的几个公共服务和行政场所的通透性也较高。新华路很多地方被施工的围墙覆盖,所以通透性较低。

图6.21 立面通透性和通透感评价关系图

然而,并非完全通透的立面才会给人通透感,有些街道的围墙后的树枝探出了头,也给人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通透感。例如,涂鸦街上,有些布满涂鸦的围墙是封闭的,但是,围墙内部的树叶探出头来,绿色的树叶加上多彩的涂鸦,同样给人良好的通透感(图6.22)。中山四路上也有类似的景象(图6.23),给街道的通透感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尽管这两条街道的立面通透的指数不是很高,但是其通透感的评价也相对较高。

图6.22 涂鸦街围墙后面的绿化

图6.23 中山四路围墙后面的绿化

可见,立面通透性只表现了行人“看”的量,但却无法表示行人“感知”的量,人群对两侧场所内景物的“感知”对通透感也造成了积极的评价。

⑥街道立面通透性质的反映——节点质量指数。节点质量指数是人群通透感“质”的反映,因为平淡无奇甚至丑陋的街道两侧的环境也不会给人带来美感,街道两侧的场所内部优美的环境才会给人们的通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街道节点质量指数与人群通透感呈正相关(B为正值),即节点环境质量越好,人们通透感评价越高。从节点质量指数与通透感评价之间的关系(图6.24)可以得出,中山四路、涂鸦街和南城大道的节点质量指数比较高,其通透感评价也比较高,天陈路和新华路的节点质量指数比较低,其通透感评价也比较低,刚好可以补充解释上述立面通透性对于通透感的影响。

图6.24 节点质量指数和通透感评价关系图

在调研中,学校等场所经常被人们提到,例如,中山四路道路两侧民国风格的学校以及党政机关门后的林荫大道(图6.25),涂鸦街上通过透明围墙看到的四川美院(图6.26)的和低于人行道的铁路小学,这些景观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添了街道的吸引力。但是,沙正街上的小学(图6.27)没有被人提及,因为其围墙过于封闭,只有门口处是通透的。可见周围公共场所优美景色的出现与通透,对街道通透感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6.25 中山四路党政机关门后的林荫大道

图6.26 四川美院透明的围墙

图6.27 沙正街上的小学校门

然而,节点质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街道通透性的“质”的特点,建筑内部的景观质量难以测量,只能定性进行分析。通透的橱窗可以将建筑内部的活动延伸到街道上,也给行人一种吸引感。沙正街有很多橱窗是通透的,会吸引人们的注意;磁童路上两侧店面的通透,让人们体会到了文化特色。但是,天陈路和新华路街道上大量店铺里令人眼花缭乱的货物使得其节点质量指数相对较低,促成了人们相对较低的通透感评价。

⑦空间秩序感的影响因子——高层建筑线密度。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街道高层建筑线密度与人们的秩序感呈负相关(B为负值),即高层建筑线密度越大,人们的秩序感越差。

中山四路和磁童路上基本没有高层建筑(图6.28),其秩序感评分相对较好;而锦橙路的高层建筑线密度为1.32,高层建筑分布、样式和高度较为有规律,不能给街道的秩序感带来积极的影响。涂鸦街上,只是零星点缀着几座高层建筑(图6.29),活跃了天际线,同时也不打乱街道固有的秩序,所以其秩序感评价还是很好。南城大道的高层建筑太过于集中和密集,有一段人们总是行走于高层建筑两侧,所以,秩序感评价也不是很好。新华路上的建筑高度太高,与整体环境不协调,所以秩序感评分也不是很高。天陈路街道界面连续性不好,使得高层建筑出现太过于突兀,破坏了整体的秩序感。

图6.28 高层建筑线密度与秩序感之间的关系

可见,少量体量和高度适宜、外表优美、位置适宜的高层建筑可以打破单调的街道天际线,使街道天际线变得更加有韵律,同时不影响人们的秩序感。但是,如果在街道上出现过多、过高、排布规律性较强的建筑,就会对人们的秩序感造成消极的影响。

⑧街道环境与人群文化感。由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6.17)可以得出,与街道文化感最为相关的要素为设施设计感指数、高层建筑线密度、界面密度和主体色彩数。可知街道文化感是由空间、建筑、街道设施和色彩状况共同决定的。设施设计感指数是人们对街道设施设计的评价;高层建筑线密度反映了街道建筑的形态及风格;主体色彩数则是对街道色彩环境情况的描述;界面密度反映了整体围合是否有利于维护街道文化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多样性。

图6.29 8条街道高层建筑分析图

表6.17 人群文化感与街道物质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续表

具有文化特色的街道设施会对街道文化起到点缀和促进作用,使人们从细微处就感受到了街道的文化特点。涂鸦街和磁童路上的特色路灯(图6.30和图6.31),无不在细微处体现街道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访谈过程中,街道上的雕塑小品也经常被人们提及。这些雕塑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代表了整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水平和传统风貌。中山四路上的周恩来雕塑(图6.32),城南大道上的雕塑(图6.33),都是经常被人们提到的。

图6.30 涂鸦街的路灯

图6.31 磁童路的路灯

图6.32 中山四路的雕塑

图6.33 城南大道的雕塑

界面密度与人群文化感也有关,连续的建筑界面对街道文化感的表现和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连续的街道界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较好围合的街道空间使得街道形成一个风貌一致、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场所,让人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其特有的精神和内涵;而开敞的街道会使得外部不符合街道整体风貌的景色渗透到街道空间中,使街道特有的文化特色遭到破坏。

高层建筑的出现会对人群文化感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主要体现为,在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方,高层建筑较少;而在现代气息较为浓重的地方,高层建筑较多。中山四路、磁童路和涂鸦街的高层建筑较少,而其他商业氛围较浓厚的南城大道和沙正街的高层建筑较多,现代居住风格的锦橙路的高层建筑也较多。所以,在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方,对于高层建筑的布局一定要慎重。

立体色彩数对街道人群文化感也有影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街道,其色彩也存在差异。在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历史街道,其立体色彩数较少,色彩较为统一协调,应体现其历史感与古朴感。而在现代气息浓厚的街道中,立体色彩较多,且色彩搭配较为明亮、鲜艳、欢快。此外,特定的主题街道也应配置相应的色彩,以烘托出独特的氛围,创造出其人群文化感。

综上所述,街道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通过整体建筑风格表现、整体色调协调、特色设施装饰和风貌保护共同获得的(图6.34),单纯的立面装饰只能让人们获得视觉上的信息,无法表现街道的文化内涵,不能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图6.34 人群文化感影响因子总结

⑨街道环境与人群愉悦感。从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分析(表6.18)可以得出,与街道愉悦感最为相关的要素为绿视率、街道线性、节点质量指数和每米宽度内每分钟通行的人数。Vikas Mehta(2008)和Alfonzo(2005)的研究都表明具有吸引力的要素、趣味且变化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群活动对人们愉悦感的重要性。这和我们所得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街道绿视率和节点质量指数对应于具有吸引力的要素,街道线性对应于变化的视觉效果,每米宽度内每分钟通行的人数对应于人群活动。

表6.18 人群愉悦感与街道物质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街道绿视率和节点质量指数与愉悦感呈正相关。由节点质量指数、绿视率与愉悦感之间的关系(图6.35和图6.36)可知。这两个因子是通过吸引人们注意力,使得人们可以“体验”街道优美的景色和氛围,从而使人获得愉悦感的。

图6.35 节点质量指数和愉悦感的关系

图6.36 绿视率和愉悦感的关系

人们具有亲近绿色的本能,绿视率大,人们就越能“体验”美的街道景观,这会对人们的愉悦感造成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中山四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结尾处的广场上交谈、驻足、观望和锻炼。南城大道的台阶广场上也停留了大量的人群,在那里晒太阳、交谈。通过这些活动,人们的心情就得到了改善。

节点附近往往是人们驻足观赏、体验或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山四路是桂园、戴笠公馆等民国遗址所在,人们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的观赏,获得愉悦感;涂鸦街汇聚了四川美院、美术培训学校、501艺术基地等艺术场所,两边的涂鸦立面,风貌有特色;南城大道两侧有南岸商圈、南岸区图书馆,功能和外观优美;沙正街现代商业气氛较浓,有重庆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人们在这些场所周围总是能体验到不同的风貌和内涵,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所以愉悦性评分相对较高。锦橙路周围是现代的住区,新华街是商业气息浓厚的街道,这两条街道没有令人影响深刻的场所,所以带给人们的愉悦感较少。

根据街道线性与愉悦感的关系(图6.37)可以看出,街道线性与愉悦感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街道线性使得街道上的景观在不断地变化,可能在变化中不断带给人们“惊喜”,人们不断地被突如其来的视觉效果吸引,从而产生愉悦感。而从调研实际结果上看,南城大道是一个例外,其街道线性不是很高,但是愉悦感评分比较高,说明是良好的节点和绿化状况也能让人产生愉悦感。

图6.37 街道线性和愉悦感的关系

图6.38 每米宽度内每分钟通行的人数与愉悦感的关系

人在街道上的行为活动包括穿越性活动和停留性活动。大多数研究表明:停留性活动与穿越性活动在促进街道活力方面,其作用往往相反,由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6.18)可知,街道愉悦感跟街道上的每米宽度内每分钟通行人数呈负相关。街道上过多行走的人群对于人们的愉悦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和阿兰·雅各布斯对人流量与人群愉悦感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类似(表6.19),他提及:如果人流量高到一定程度,人们必须不时地闪躲,以避免碰撞,这样的步行不会令人愉快。在沙正街、中山四路、涂鸦街、南城大道上行走的人们大多都较为愉悦(图6.38)。磁童路上的人群较多,虽然其节点质量指数比沙正街高,但是其愉悦感评分却没有沙正街高。在对磁童路愉悦感调研的过程中,有位受访者抱怨说“人太多了,感觉很烦躁”。

表6.19 阿兰·雅各布斯关于人流量对于人群愉悦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群愉悦感涉及吸引、趣味与活动(图6.39)。绿化和节点可以吸引人们注意,驻足停留,体验场所乐趣;弯曲的街道可以不断地带来视觉变化,让人们感受街道的趣味,这些都是人们获得愉悦感的积极因素。但是,过多的人流量使得人们的通行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人们的愉悦感。

图6.39 人群愉悦感影响因子总结

⑩街道环境与人群归属感。归属感是表现了街道的场所精神,是人们对所处环境的依赖和肯定。由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6.20)可以得出,与街道愉悦感最为相关的要素为节点质量指数、百米座椅长度和立面通透性。可见,这些与归属感有关的要素都是与人们之间的交流有关的,可见满足人们交流需求的街道环境要素的增多有利于街道归属感的提升。

表6.20 人群归属感与街道物质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节点质量指数与归属感的关系图(图6.40)中可以看出归属感随街道质量指数波动的趋势是吻合的。中山四路、涂鸦街和南城大道的节点质量指数比较高,其归属感得分也比较高。因为人们的交流需要驻足停留,而节点是人们驻足停留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节点质量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例如,开放的公园和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与邻居、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交谈。有时,这些地方甚至成为地区的象征,吸引着人们走向节点、走向街道。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社区感。

从座椅长度与归属感的关系图(图6.41)中可以看出,百米座椅长度越大,街道归属感越强。人们更愿意在有座椅的空间进行交谈。座椅的存在,可以使人们小歇片刻,谈话聊天、消磨时间或者等候朋友,座椅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为了便于交谈,多样化的座椅设置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图6.40 节点质量指数与归属感的关系

图6.41 百米座椅长度与归属感的关系

图6.42 立面通透性与归属感的关系

立面通透性增加了室内外交流的可能性,所以可以促进街道归属感(图6.42)。然而,中山四路是个特例,其立面通透性不是最大的,但是归属感评价却很高,也是因为前两项的优势足够大,弥补了通透性的不足。对路人来说,窗子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室内的舒适和庇护,对于房子里面的人来说,人们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公共生活,有可能受到外部活动的吸引而参与到其中,从而促进了室内外的交往。

街道归属感体现了一条街道的场所精神,如果说愉悦感是一种人与场所的交流与体验,那么归属感则表现了人通过场所与他人的交流与体验(图6.43)。可见,街道交流活动促进了人们对街道的认知和体验。通过提升节点质量、增加座椅和增加立面通透性可以促进人们交流,三者的综合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街道归属感。

图6.43 人群归属感影响因子总结

(3)结论

步行环境的审美感知包括空间的形式美感知和内涵美感知,形式美与人们的初步印象和感知有关,内涵美与人们的情感感知、心理需求相关,两者缺一不可。

①步行空间形式美的特征。形式美包括复杂感、围合感、通透感和秩序感。它们分别表示了街道视觉的变化、复杂感、围合感、通透感和秩序特征。

复杂感与街道线性、界面密度、绿视率、百米座椅长度和设施设计感指数有关。街道线性和界面密度从整体上影响了街道的复杂感。街道线性表现了线性空间序列的变化,界面密度表现了空间围合与开敞的变化,以及建筑物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街道的绿化和设施状况会对复杂感起到点缀和丰富作用。围合感与界面密度和绿视率有关。街道界面的连续性是形成具有围合感的街道的基础,界面密度达到70%以上是构建围合感良好的街道空间的基础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界面密度越高越好,要注意街道围合与开敞的有效配合。我们可以通过绿化植物配合建筑补充和构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围合感。通透感与立面通透性和节点质量指数有关。立面通透性是通透感“量”的特征,节点质量是街道通透感“质”的特征,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增大周边景观环境较好的场所对街道景观的渗透,同时美化建筑内部景观质量,对街道通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街道形式美实质上是整体统一、和谐与局部点缀、变化之间的关系。街道线性串联空间序列的统一与变化,街面的围合与开敞,建筑的连续和多样、立面通透的保量和保质,高层建筑位置、间距和外形的适宜等特点构成了街道形式美的空间基础;绿化植物的点缀与补充,色彩的统一与搭配,节点景观对街道空间的渗透,街道设施的设计与布局,较少的人群和垃圾的干扰是街道形式美的补充和点缀。上述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共同构成了街道的形式美。

②步行空间内涵美的特征。街道内涵美包括文化感、愉悦感和归属感,这些都代表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是对历史意义、人的意义和场所意义的共同表达。

文化感与设施设计感指数、主体色彩个数、界面密度和高层建筑线密度有关。街道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通过整体建筑风格表现、整体色调协调、特色设施装饰和风貌保护共同获得的。愉悦感与节点质量指数、绿视率、街道线性和每米宽度内每分钟通行的人数和百米垃圾发现次数有关。绿化和节点可以吸引人们注意、驻足停留,体验场所乐趣;弯曲的街道可以不断给人们带来视觉变化,使人获得惊喜,这些都是人们获得愉悦感的积极因素。但是,过多的人流量阻碍人们的自由通行活动,人们不能在街道上自由行走,从而影响人们的愉悦感。归属感与节点质量指数、立面通透性和百米座椅长度有关。街道归属感体现了一条街道的场所精神,经过研究发现,与街道归属感有关的因子都是和人们交流有关的。可见,街道交流活动的发生促进了人们对街道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提升街道归属感。

综上所述,内涵美是一种综合的美感,它是通过表达、体验和交流共同形成的。文化感的形成依赖于建筑空间、色彩、设施的共同表现;愉悦感的形成依赖于吸引人的景观节点,视线效果变化的体验;归属感的形成依赖于满足人们交流需求的节点、通透的立面和设施设计。